【生活中的经济学】为什么商业交易中会有附赠品?

关键词:生活中的经济学|附赠品

  栏目主持人 蔡文龙

  世界没有免费的午餐”,商业交易中的附带条件只是企业的一种促销手段,最终它将成为明送赠实卖,逃避产品法律责任的一层面纱。这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极为不利。然而当商业赠品中存在的瑕疵,导致顾客的利益受到损害时,消费者的权益能否获得及时有力的救助,成为人们关注并且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

  市场经济发展初期出现了一种竞争手段——商业赠品,这种竞争手段可以为商品生产者或经营者创造有利的产销条件,从而促进商品销售,提高自身利益。除了这些积极作用以外,它的消极作用也十分明显,对于正当的竞争商品交易秩序而言,它不但会扭曲本应建立于商品的质量性能和价格等因素之上的效率竞争,同时还会给正常的商品交易造成不利和混乱的竞争环境。对于消费者的利益而言,表面看来消费者是获利方,但实际上那些附带的赠品诱使消费者偏离了购物的本意,使之不去考虑商品的质量性能和价值,以及是否需要等本应考虑的因素,而是受到那些额外赠品的影响,去购买一些对自己没有用处,或者有瑕疵的物品,最终损害了自己的利益而不自知。

  市场上有一些企业打着赠送的旗号进行交易,但是企业在主商品之外,所谓赠送给消费者的物品真的是赠送的吗?

  从会计实务操作上而言,目前我国的商品交易中,之所以会有赠送品的出现,是因为企业都是将交易中的这些赠品的价值计入了主商品的经营成本之中,而不是计入企业销售做商品所得的利润之中。意思是说,商品赠品与一般商品的会计入账没什么两样,商品交易中的附赠品在经济行为上实际上就等同于买卖。从另一方面说,企业并不是从自己营业所得的利润中返还一部分给消费者,而是利用消费者的投机心理,将赠品的费用摊入一般商品的成本,最终转嫁给消费者,简而言之,羊毛出在羊身上。企业通过会计处理的方法已经悄悄地把赠品的价值转移到主商品之中,最后还是转嫁到消费者的身上。

  商业中所谓“免费赠送,让利酬宾”,绝不是企业自己掏腰包,而是他们将消费者实际花钱买来的东西再以赠送的名义给了消费者自己。企业通过这种赠送品的交易手段,吸引了大量的顾客,达到了名义上的薄利多销,实际上从中赚取了更多利润。还可以通过这种手段提高人气达到销售其他多种商品的目的等等,这都属于企业的一种经销策略,所以在商品交易中有赠品的现象,屡见不鲜。

  对于商业赠品,业内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有些学者认为商业赠品也是买卖合同的一部分,当事人之间同时也产生了赠与合同关系,也就是双方之间必然会产生一种买卖合同关系,而这种关系是企业和消费者之间所发生的基本法律关系,企业设附赠品的目的在于促销,而消费者获得赠品,乃是购买一定商品的结果,可见双方订约的目的主要在于买卖,而不是赠与。但是从表面上看,赠品并不是消费者支付一定金钱的代价,而是额外所得的,所以当事人之间就赠品而言,又存在赠与合同。

  持有这种观点的学者在思考方法上其实存在不足,如一些法律学者,通常只专心于法律本身的逻辑推理,而对事实问题的内在本质和规律缺乏研究的兴趣和信心。在商业交易中的附赠品,法律学者忽视了从经济法角度运用价格分析的方法去揭示其实赠明卖的真面目。惯用商业伎俩的部分企业在赠与和买卖之间玩弄概念游戏,使消费者被“免费赠与”的表面幌子所蒙蔽,深陷其中而不自知。但是值得庆幸的是,有的学者已经从中醒悟过来,开始认识到这种经营手段对消费者的危害性。

(责任编辑:张馨月)
我要发言

便民信息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