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精准扶贫】我市积极探索“四种模式”创新机制助力产业扶贫

关键词:聚焦精准扶贫|四种模式

  东营网讯 精准扶贫,产业是根。我市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等市场经营主体带动作用,将扶贫产业项目纳入成熟产业链条,有效破解了贫困群众发展产业项目“单打独斗”、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的难题,经摸索逐步形成了“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合作社+基地+贫困户”、“公司+贫困村+贫困户”、“政府+合作社+贫困户”等四种模式,找到了一条让贫困群众稳定脱贫的有效路子。

  据介绍,四种模式各有特色,但均以产业发展带动贫困户增收为出发点。“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模式主要是利用龙头企业资金、资源、经营等诸多优势,本着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思路,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引导他们参与扶贫产业项目建设,通过资金入股、项目带动等方式将贫困群众纳入产业链条。以东营区牛庄镇为例,该镇将3个贫困村135万元扶贫资金入股山东蓝海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生态农业综合种植园区项目,通过发展无公害蔬菜种植、休闲采摘、休闲观光等产业,带动全镇24户、35名贫困群众进入产业链经营,贫困人口年人均增收1400余元。2016年以来,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帮扶贫困户262户、贫困人口395人。

  合作社具有统一管理销售、市场化运营等优势,结合贫困村的资源禀赋,我市充分发挥合作社抱团经营的带动作用,逐步摸索形成了“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模式。这种模式主要以当地合作社为经营主体,根据当地实际引入项目,建立项目基地,贫困户以打工等方式加入,由合作社统一进行技术指导、统一管理、统一销售,以此来增加贫困户收入。河口区新户镇苗丰合作社进行的乌龙鹅养殖基地即是这种模式,每个贫困户年均增收2000元以上。2016年来,我市省定贫困村建立农民合作社66家,带动帮扶贫困户419户、贫困人口895人。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群众受益”,做好“百企帮百村”扶贫文章,我市立足贫困村产业特点和贫困群众自身特长,借助公司资金、技术、人才等优势,培育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产业项目,带动贫困村整体发展,形成了“公司+贫困村+贫困户”模式。2016年以来,全市189家企业与165个贫困村结成帮扶对子,通过土地流转、吸纳就业、入股分红等方式,将贫困户纳入产业发展链条,惠及贫困群众1000余人,其中带动就业160余人。

  “政府+合作社+贫困户”模式着眼于贫困村产业实际,把合作社的发展方向和贫困村、贫困群众需求紧密结合,借助各级政府扶贫资金的注入,不仅带动了贫困群众增收,而且壮大了合作社规模。例如,利津县綦家夹河村将各级扶贫资金45万元投资入股綦家嘴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借助扶贫资金扩建蔬菜大棚20个,同时以500元每亩的价格流转贫困户土地用于扩大生产规模,既解决了合作社上规模融资难的问题,贫困户又能通过项目入股分红、进社打工、土地流转的方式获取股金、薪金、土地流转费,7名贫困人口年人均增收可达1000余元。

  随着我市各项扶贫政策的落实,越来越多产业项目被纳入成熟产业链条,不断“开花结果”,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将不断获益,逐步走出贫困。(李继蕊)

(责任编辑:张馨月)
我要发言

便民信息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