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高考40年 昔日“独木桥” 今朝“成人礼”

关键词:高考|独木桥|成人礼

  那年高考,他已是三个孩子的父亲

  被采访人:段思科 高考时间:1977

  1978年春天,在北镇师专的开学典礼上,段思科希望举行开学典礼后尽快举行毕业典礼,拿到国家发给的工资就行。因为他家里三个孩子吃喝拉撒的重担,全压在了妻子一个人身上。

  而在半天之后,他便改变了这个想法,师专里浓厚的学习氛围和同学们强烈的学习欲望,强烈地感染了他,以后的日子里,他在学校如饥似渴地看书,从教室到图书馆,从早到晚,刻苦用功。那一年的第一个学期,他没请过一天假,没回过一次家。

  段思科高中毕业后,在垦利县建林公社十三村联中当了一名民办教师,一干就是十年。后来结婚生子。到1977年高考时,他已是三个孩子的父亲,最大孩子已经8岁。

  当听到恢复高考的消息后,段思科心里十分激动。但考虑到家庭状况,他还是犹豫了。虽说民办教师工资很低,但一个月5元钱的工资和生产队里的工分还是能够维持过日子,去上学了怎么办?最后,在一位同学的劝说下,他还是下定决心参加高考,而这时,离高考还有不到两个月。

  当时段思科已经是联中的负责人,还兼着一个中学班的语文和政治课,根本不可能抽出时间请假复习,而且也没有复习材料。他只有在晚上,坐下来把高中时期学过的课程认真进行复习。

  1977年高考报考人数特别多,报考人数和录取人数达到29比1,可称为中国高考史上竞争最激烈的一次。段思科说:“当年垦利县大中专录取只有28名。虽然现在看来试题并不太难,但对当时的考生来讲是十分不容易的。特别是数学,我已十多年没翻过书本,高考成绩就可想而知了。”但他还是幸运的,终于被录取到当时的北镇师专,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入学后,段思科所在的师专政治系是山东经济学院马列主义教研室的原班人马,这些老师水平高,治学严谨。在学校里,他进行了系统的学习,为他以后从事的理论研究、理论宣传、理论教学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退休前,段思科已是市委党校副校长、党校教授。

  段思科说:“回忆1977年高考,许多事情还历历在目。当时的事情,现在的许多考生肯定会觉得不可思议。但此时此际,像我这样参加1977年高考并因此进了大学校门的同仁一定会感慨万千,1977年的高考,改变了我们这批人一生的命运,这的确是人生中的幸事。我特别感谢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感谢1977年高考给自己带来的变化。” (记者 张振)

  大学同学年龄差了十六岁

  被采访人:张增海 高考时间:1978

  1978年夏,高考恢复的第二年,张增海已经31岁了,在求学之路骤断的12年里,他在家干农活,娶妻生子,当民办教师。

  1977年冬天被中断了十多年的高考恢复,当张增海知道这一消息的时候他心里在犹豫:“已经过去12年了,还能行吗?”

  身边的亲友鼓励他说:“上学的时候你成绩好,试试吧,万一能考上呢。”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张增海报名参加了1978年的夏季高考,而立之年的他那时已经是三个孩子的父亲,最小的儿子才3个月大。

  回忆起那年高考,张增海说:“当时高考对我们来说无所谓,考上了就上,考不上就继续在家干活,毕竟不上学12年了,能考啥样就啥样。”

  由于物理、化学等理科科目已经放下很久了,张增海索性就报了文科,那时候文科一共考五门,分别是语文、数学、历史、地理、政治,考试时间是两天半。张增海说:“那时候大家考试的时候不像现在这么紧张,进考场时有说有笑,考完后大家又聊着天一块回家。”

  说起以前的考试题,张增海现在仍记忆犹新,他说:“我当时的政治考了89分,总分320分,录取分数线是300分。”终于,张增海如愿上榜,考入了北镇师范专科学校,学的是政治专业。张增海告诉记者:“那时候我们班里有50个人,有三十多岁的,也有十五六岁的,而且班上只有两个女生。”

  由于家有老小,张增海每一两个星期就回家一趟,那时候交通不便,他需要骑4个小时的自行车才能到家,在家和学校之间来回奔波两年,张增海毕业了,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广饶一中当了一名政治老师。

  多年后的今天,张增海已经从教师队伍中退休,回想起那年高考,他说:“当年恢复高考对我们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机会。”(记者贾漫华)

  两年高考只为圆一个梦

  被采访人:张利华 高考时间:1978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给百万学子带来了希望。再回首那段岁月,1978年的考生张利华还是感慨万千。

  张利华告诉记者,那个时候20岁的他已经是聊城国棉厂的一名工人,对于他来说最难的就是挤出时间来学习。

  1977年,他走进了考场,还没等留下什么深刻印象考试就结束了。由于准备仓促,那一年他没有走进象牙塔,他决定再试一年。

  “我的父母都是老师,所以上大学家人还是很支持的!”张利华表示,得到了家里和单位领导的支持,他动力满满。

  第二年备考,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棉厂工作的人都知道,高温是必不可少的。当时,工作间的暖气管从张利华的房间通过,外面的三伏天蒸的难受,屋里的温度与室外相差无几。张利华就这样和几个志同道合的伙伴闷在屋子里学习。汗水打湿了衣服不知道多少遍,他们仍旧坐在屋里认真的学习。窗外,知了和青蛙的叫声合着读书声……

  “记得高考的时间应该在七八月份,那个时候真是热!”316分,这是他一辈子都忘记不了的,过线近20分,他在那个夏天笑得格外灿烂。回想那个时代,那又是一个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时代,金榜题名的依然是极少数人,能考上,“鱼跃龙门”,考不上也不会抱憾终身。

  廿年后,张利华的儿子也走进了高考的“战场”。“说实话,还是紧张,有点自己当年进考场的感觉。”不过,他也坦言,儿子的学习也不用很担心。“说实话,现在条件好得太多了,那个时候真是不敢想!”(记者 张振)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武方圆)
我要发言

便民信息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