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例!青岛农大教授20年育出苹果新品种卖156万

关键词:青岛|首例|教授|苹果新品种

  历经20年培育的苹果新品种,找到中意“婆家”了!4月25日,青岛农业大学戴洪义教授团队培育的“福丽”苹果新品种以156万元人民币的价格转让社会企业,这是国内苹果新品种的首次成功转让。相比于目前国内普遍种植的富士、嘎啦等品种,“福丽”有其独特的优势:它不用套袋就能全面着色,大大减低成本;口感甜、香味浓、耐储藏、抗病性强。

  “20年磨一剑”,苹果新品种卖出156万高价

  4月25日上午,在青岛农业大学学术会馆,历经20年培育的“福丽”苹果新品种隆重“出嫁”。“婆家”—农法自然(上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出资156万元,获得“福丽”的独家经营权。这是国内苹果新品种的首次成功转让。

  “福丽”苹果新品种由该校果树专家戴洪义教授团队培育。戴洪义介绍,目前,我国主要栽培苹果以国外品种为主,其中栽培面积高达70%的富士是日本品种,嘎啦是新西兰品种。因此,选育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品质优良的新品种是果树育种工作梦寐以求的目标。

  “目前栽培的富士品种,品质不错,耐储藏。但也存在不容易着色、要套袋等明显缺点。另外,富士的抗病性差,还有大小年结果的习性。”按照戴洪义当时的育种策略,他想把欧洲的抗病性强的品种跟日本的品质优良的品种进行杂交。

  “于是我们就开始了这样一项工作。20年培育一个品种!我要特别感谢我的团队,以及学校还有上级部门对我的支持。”在转让签约仪式上,戴洪义教授动情地说。

  时间回溯到1995年。当时从英国留学回来的戴洪义带回了导师培育的苹果新品种“特拉蒙”。“特拉蒙”具备抗病,容易着色、适合密集栽培等优点。

  1995年,以‘特拉蒙’为母本、‘富士’为父本进行的杂交种子培育出来。翌年,杂交种子在莱州一农场土地上扎根。1997年定植,到2003年,杂交组合第一次结果。当时结出的果子表面色泽鲜红而且品质很好,引起了培育者们的注意。直到2015年,经历20年,团队最终把“福丽”品种选出来。2016年,“福丽”获得国家植物品种新品种权。

  免套袋栽培减低成本,口感好香味浓

  相比于目前国内普遍种植的富士、嘎啦等品种,“福丽”有其突出的优势。“可以免套袋栽培,从而减低生产成本。”戴洪义说,“福丽”果实不套袋就能全面着浓红色;另外,在同样栽培条件下,糖度比“富士”高1.2度,甘甜、香气浓郁;果实采摘后极耐储藏;还有高抗炭疽性叶枯病。“福丽”适应性强,栽植范围广,在苹果适宜栽培区均可栽培。

  “这个品种的市场价值是远大的,我们非常看好。”农法自然(上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兆法说,“福丽”品质优秀,形状突出,而且栽培技术简单便捷,也不用套袋,果子就比富士还红。公司为“福丽”预留了大片的苹果生产园区。“我们在新疆阿克苏的万亩土地上都会种植苹果新品种“福丽”,后续也会有完善的推广与影响。”张兆法介绍,今年年底可以繁殖50万芽,明年有50万颗“福丽”苹果幼苗,大约3-4年以后,市民可以品尝到这个新品种苹果。

  “20年磨一剑。一路走过来,有很多艰辛。但庆幸我有有一个好的团队。也感谢山东省教育厅及学校对我们这个项目的支持。”作为一名植物育种工作者,戴洪义认为要有耐性,贵在坚持。

  出台奖励政策,激励教师开展科研成果转化

  青岛农业大学副校长杨同毅介绍,近年来,学校不断创新科技工作模式,完善科研管理制度,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期间,共承担科研项目1842项,其中国家级项目311项;获得科研经费4.9亿元,年度科研经费连续4年突破1亿元。获得高水平研究成果多,特色明显。审定植物新品种和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43项,获得各类科研奖励277项,其中省部级以上奖励44项,国家级奖励3项。近3年发表论文共6687篇,其中三大检索收录论文1699篇。

  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同时,学校主动适应国家和山东省创新体系建设的新要求,积极与地方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转让科技成果,开展社会服务。

  “十二五”以来,学校转让科技成果15项,转让金额近2600万元。在2010年,学校培育的玉米新品种“青农105”以1000万元价格转让,创造国内玉米新品种转让最高价格。

  为了激励教师开展成果转化,学校也在政策给予支持。学校每个老师在每个职称阶段,都要有不低于三个月的社会实践经历,目的是让老师与产业紧密地接轨。另外,早在“十五”时期,学校就制定了科技成果转让的奖励政策,转让收入按照4:5:1的比例分配。也就是说,转化成果所获得的90%收益,归成果研发者个人和所在团队。其中40%一次性奖励科研团队,50%作为团队条件建设和科研业务支出经费,学校和学院只拿10%。(齐鲁壹点记者 李珍梅)

(责任编辑:武方圆)
我要发言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