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津县明集乡:产业扶贫助力脱贫户稳收增收不返贫

关键词:利津县|明集乡|产业扶贫

  脱贫不返贫,乃是真扶贫。利津县明集乡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55户917人,其中享受政策230户566人,对于这一群体,如何帮助他们脱贫不返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当地扶贫干部们的心头大事。

  “还有十来天就能上市了。”在明集乡东堤三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张爱国高兴地说:“我原来有一个老棚,一年能收入2万多元,去年村里统一流转土地,又建了一个新棚,村里也帮着安了监控,扶贫干部也帮着卖。今年价格好,两个棚净收入能有七八万元。”东堤三村村党支部书记张洪彬介绍,东堤三村为明集乡蔬菜大棚最多的一个村,近年来,贫困户在村“两委”的帮助下掌握了大棚技术,也与其他村民一道,通过劳动致富。“村里还有两个人能看5个棚的,很能干。”张洪彬说。“也是很累人啊!”一旁一位村民笑着说。明集乡分管扶贫工作的同志王文芳接过话茬:“干啥咱也得付出,有付出就有收获。”

  从东堤三村出来,记者又来到东望参村。在一处新修葺的板房里,妇女们的欢声笑语传来,从纺纱到织布再到多彩的布匹,古老的手工织布手艺正在这里延续。“说起这个头,还得从防疫期间说起。”东望参村村党支部书记王志东告诉记者,今年疫情防控期间,建档立卡贫困户孙光叶找到村“两委”,给她闲时织的老粗布寻求销路。“其实,这些年来,乡亲们一直有个愿望,就是把我们当地的宝贵老粗布工艺传承下来,做起个产业来。一直以来,不少妇女在家里也有织布的习惯。所以,我们很快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方式成立了利津县望参古窑十八梭家纺农民专业合作社。”

  传说,东望参村古窑洞里生活着以制盐器、织布为生的一对夫妻,天上的织女为夫妻二人的勤劳所感动,赠给了他们十八把金梭,从此传下了十八种织布的技法。王志东表示,复活“古窑十八梭”的老工艺引起了老一辈人的共鸣,现在已有十多户村民前来织布,其中也包括三户贫困户。“织一床布有50元的收入,一个月能增收1000多元。社员们信心很足,我们刚刚编了个顺口溜,准备作为我们的广告词,‘望参古窑十八梭,梭梭织出七彩梦,梭梭织出热土情,梭梭织出我们多姿多彩的好生活’。”

  为建立持续稳定的增收途径,明集乡构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融合机制,做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扎实推动“党建+扶贫”行动,统筹帮扶资金和政策资金,全力推动北郊现代农业融合示范区等重点农业产业项目建设,推广实施“项目+支部合作社+贫困户”模式。目前,明集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80%的收入能通过双手取得,一个个家庭实现从“靠输血”到“会造血”转变。

  (记者 刘冬辉)

(责任编辑:张馨月)
我要发言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