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雷响,万物长——惊蛰 唤醒酣睡的春天

关键词:惊蛰|春天|万物

  惊蛰,古称“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3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古书《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此前,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到了“惊蛰节”,天上的春雷惊醒蛰居的动物,称为“惊”。到了惊蛰节气,天气回暖,春雷始响,蛰伏于地下冬眠的蛰虫被雷惊醒,万物开始复苏。

  春风化雨万物生

  我国古代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桃花红、李花白、黄莺鸣叫、燕飞来的时节到来,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春耕。此时,华北冬小麦开始返青生长,沿江江南小麦已经拔节,油菜也开始开花。

  惊蛰时节正是阳光正好、气温回升、雨水增多、温风如酒的醉人时节。农民们也常常把惊蛰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关于惊蛰,有很多农事谚语。惊蛰雷鸣最引人注意,雷打在惊蛰前,有“雷打惊蛰前,四十九天不见天”,是说容易产生低温阴雨天气;雷在惊蛰当天响起,有“惊蛰雷鸣,成堆谷米”,意思是不管种什么都丰收;惊蛰过了好多天都未听到响雷,有“惊蛰刮北风,从头另过冬”,是说会因缺雨水而影响收成。

  古诗词里话惊蛰

  古时诗人不乏歌咏惊蛰之作,诸如“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写的是春雨让花草焕然一新,一声春雷响,惊蛰时节到来了。“州人岁入贡,雷霆未惊蛰”、“又如春雷动,初惊蛰龙蛇”等都是描写的惊蛰时节的物候现象。

  最美惊蛰诗词莫过于宋代范成大所作的《秦楼月·浮云集》:“浮云集。轻雷隐隐初惊蛰。初惊蛰。鹁鸠鸣怒,绿杨风急。玉炉烟重香罗浥。拂墙浓杏燕支湿。燕支湿。花梢缺处,画楼人立。”全词抒情含蓄,幽雅和婉,把惊蛰时的物候都说出来了。雷声隐隐,绿杨随风,浓杏拂墙,燕支重色,处处呈现出春日景色。“花梢缺处,画楼人立”,顿使景中有人,意境全活。

  惊蛰习俗知多少

  惊蛰来临,雷声开始出现,于是古人认为惊蛰是由雷声引起的。惊蛰这天,天庭有雷神击天鼓,雷神一手连击天鼓,一手持锤,发出了一阵阵的雷声,人间也利用这个时机来蒙鼓皮。  

  惊蛰这一天,人们在饮食上也有一定的讲究。龙在人们的心目中,是比较有威严的,所以在饮食方面大多以龙为名。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名曰扶龙须等。人们以龙来为名,是希望在新的一年中风调雨顺。

  惊蛰过后,冬眠中的蛇虫鼠蚁开始苏醒,出来四处觅食。所以在惊蛰当日,百姓们就会手持艾草等来熏家中四角,来驱赶虫蛇。久而久之,就渐渐演变成在生活中不顺心者,通过拍打对头人来驱赶霉运,这便是打小人。

  惊蛰节气,乍暖还寒,气候比较干燥,很容易就让人感到口干舌燥,身体不舒服。因此在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风俗习惯。吃梨可以助益脾气,令五脏和平,增强人们的体质。  惊蛰时节,春耕之后,开始播撒各种作物的种子。一个种子就是一个希望,它会在今后的风雨里,艳阳下,上演自己的生命征途,用一颗感恩的心,来告慰大自然的阳光雨露和人类的辛勤劳作。在秋收时节,和辛勤的人们以另一种方式再次重逢。

(记者 牛盼盼)

(责任编辑:张馨月)
我要发言

便民信息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