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为功改善生态环境——大美东营魅力生态(上)
“一棵树”,一个当年如鲠在喉的痛。
胜利油田在我市河口区初建的时候,指挥部周边白茫茫的盐碱滩上只有一棵孤零零的树——“一棵树”,成了这里特殊的地标和地名,而绿色,则成为人们最热切的盼望。
时光荏苒,今日东营绿色满园,生态换新天。从“三网”绿化到三年增绿,从调水调沙到湿地修复,从加大城市管理再到美丽乡村建设……为了给黄三角创造大美生态,为了满足老百姓对绿色、对美丽的渴望,东营攻坚克难、久久为功,举全市之力不断改善生态环境,让从前山东的“北大荒”变成了绿洲。
绿色满目,再难也要增
在东营,增绿之难“难于上青天”。“年年种树不见树,电线杆子比树多”,因土壤含盐量达17‰以上,东营一度被列为绿化的“禁区”。近年来,我市加大生态建设力度,启动了“三网”(路网、水网、林网)绿化、生态林场、三年增绿等多项生态工程,构建起了较为完善的林业结构,林地面积由建市之初的40万亩增长到目前的160万亩,林木覆盖率由3.7%提高到18%。
“以前由于缺少树木的保护,黄河故道上的风沙很厉害,老百姓流传一句话叫,‘关上门掩上窗,喝的还是那牙碜汤’,可以说,让东营绿起来是群众的殷殷期盼。”东营市林业局副局长乔来秋告诉记者,为彻底改善恶劣的生态环境,东营科研部门从苗木选择、改善土壤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借鉴“上农下渔”,创造性地实施了“抬高、整平、深翻、蓄水、压碱”等工程技术措施和“先治碱,后植树”、“先造地,后造林”等工程模式,有效解决了树木成活率低的难题。虽然所下的力气要比一般城市多上好几倍,但从2007年到2017年的十年间,东营的林业建设一直没有停下脚步——
2007年至2011年,东营市以“三网”绿化为抓手,重点打通水网、路网、农网的绿色通道建设,基本解决了框架绿化的问题。2012年至2015年,以生态林场建设为抓手,在重点区域造林30万亩,有效遏制了黄河故道等处的风沙问题,且实现了这些区域林场的规模化发展。而从2016年至今,三年增绿则是要以“五环、两带、三网”为主体,努力在“十三五”期间实现整个市域全面的绿化。据统计,截至今年8月底,我市新增造林21.6万亩,完成年度任务的131.8%,东营的生态林业布局也更加完善、合理。至2020年,东营将实现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21.7平方米以上,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将分别达到43%、50%以上。
“像塞罕坝那样,50年、三代人的不懈付出才取得重大改变,造林这件事在我们东营也是一个艰巨而系统的工程,需要全社会持之以恒的久久为功。”乔来秋说。
水沙稳湿地生,利在千秋万代
“这里是山东东营黄河口湿地,九曲黄河在这里入海。河海交汇后,泾渭分明的金黄和蔚蓝在这里水乳交融。这是共和国一片最年轻的土地,现在黄河以每天五个足球场的速度日复一日填海造陆,每年新增土地约两万亩。这五年,当地加大了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通过引入黄河水不断增加淡水湿地面积,已完成35万亩湿地的恢复;这里,野生鸟类繁多,被称为鸟类的‘国际机场’,每年都有300多种鸟类来此繁衍栖息、翱翔嬉戏。”
这段话,是今年10月4日在《还看今朝·山东篇》开篇里对于东营生态湿地的描绘。然而东营人都知道,大美湿地也曾因水沙的问题陷入生态之困。
黄河水沙资源是形成和维持黄河口湿地的主导因素,是湿地赖以生存和发育的根本,是维系生态健康的关键因素。20世纪70年代开始黄河出现断流现象,到90年代几乎年年断流,湿地萎缩,土壤盐渍化加剧,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借助21世纪之初黄委调水调沙的有利时机,黄河河口管理局大力筑堤修坝向湿地引水、蓄水,恢复地表径流,补充地下水,用淡水冲碱压盐,降低土壤含盐量,促进了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健康发展。截至目前,黄河三角洲地区已经完成35万亩退化湿地的恢复工程。
据统计,实施调水调沙以来,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芦苇面积便新增了17万亩达到33万亩;湿地恢复区的明水水面由原来的15%增加到现在的60%;区内有各种植物390余种、野生动物1500余种,自然植被覆盖率达到55.1%。另一方面,黄河现行流路两侧湿地土壤的盐渍化程度大大降低,根据我国滨海盐土的分级标准,黄河口湿地土壤已达到中度及轻度盐化土标准。
“当下这段时间正是观鸟的好时候。”近日,东营市观鸟协会会长郭建三告诉记者,每年的春、秋两季是鸟类的迁徙季节,非常适合观鸟。湿地的恢复,使得众多珍稀物种得到有效保护。郭建三介绍说,全世界有八条鸟类迁徙路线,其中两条经过东营,而东营的鸟类分为留鸟和候鸟,其中,候鸟有300多种、旅鸟有200多种,因此这里被誉为鸟类的“国际机场”。在郭建三眼中,观鸟就是观自然、就是反观人类自己。
“环境好不好,鸟类比人类更有说服力。”他高兴地说,随着东营生态环境的改善,东营的鸟类从已知的289种增加到373种,每年迁徙鸟类达600多万只,在城区公园、小区,都可以观察到各种各样的鸟。
加大整治管理,咱的城乡格外美
不光是修复自然湿地,目前,我市的人工湿地已达174万亩,占整座城市湿地的四分之一;随处可见的游园、种类繁多的花木、干净整洁的乡村——掠影东营城乡大地,处处充满着生态管理带来的生机。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自然美加上城市美才是完整的生态美,而城市是否洁净、有序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的安居乐业。近年来,我市以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联合国人居奖为抓手,突出“大空间、大绿地、大水面、大湿地”特色,全面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在实现66.67%的城镇化率的基础上,按照国务院批复的《东营市城市总体规划》,投资43亿元建设25平方公里的森林湿地公园,打造中心城核心生态功能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积极争创国际湿地城市。同时,我市不断加快智慧城市和海绵城市建设,增强城市功能;深入实施拆违治乱、打霸治痞专项行动,已依法拆除违法建筑353万平方米。在美丽乡村建设上,我市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核心,以沿路沿线和村容村貌综合整治为切入点,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为支撑,全方位提升农村建设发展水平,着力建设生产生活生态和谐宜居、融合发展的美丽乡村,用扎实的工作绘就了一幅恬静优美的乡村长卷。今年,我市进一步推进农村街道硬化、村庄绿化、旱厕改造、移风易俗等重点工程;2017年,将使全市65%以上的村庄(城市规划区以外)通过省里美丽乡村达标验收;2018年至2023年每年创建120个,至2023年比全省提前两年实现美丽乡村全覆盖。
久久为功换来大美东营,而改善生态环境的征程永远没有休止符。(记者 刘冬辉)
便民信息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 红枣的六种养生的吃法从营养的角度来说,红枣富含钾、钙、铁、锰、铜和...详细>>
- 糖尿病切勿忽视心肾安全糖尿病患者的肾脏更容易“受伤”,是因为糖尿病患...详细>>
- 秋季养生七个“最佳”“一场秋雨一场寒”,秋高气爽,天干物燥。此时,养生...详细>>
- “秋冻养生”适合你吗?“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春天不要急于脱掉棉衣,...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