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东营·最美东营人 | 刘相波“留村记” “后进村”有了“后发力”

关键词:

引子

  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决胜脱贫攻坚,一招一程,皆出自实干。刘相波,从机关干部到“第一书记”再到村党支部书记,扎根基层选择留下,让“后进村”有“后发力”,东寨村的脱贫攻坚在他心里是千金诺、千钧重。

/

  4月29日上午,东寨村村东南,大片的杞柳已窜到五六十公分,等七月份长到一人多高的时候就可以收割了。

  “刘书记,您这真是留下来了!”看着眼前“希望的田野”,记者感慨。

  “既来之则安之,既安之则干之。”说笑间,史口镇东寨村党支部书记刘相波的眼神更加坚定了……

  东寨村,在史口镇东南角,现有460户1229口人,是史口镇的人口大村。然而,这样一个大村在过去的多年间却是一个穷村、乱村、落后村。2017年7月,原本在市人社局就职的刘相波作为第十九批下派干部到东寨村任“第一书记”。刚到这里,他表示有些“惊到了”。

  “村里没有路灯,没有卫生室,没有文化广场,没有绿化,就是大家口中说的‘很干净’,这在东营区应该说很少见。”熟悉村里情况的人一句话让他记忆犹新:“刘书记,别着急,咱这个村暂时‘瘫痪了’。”比这些面上的事儿更严峻的是,村“两委”不健全且班子领导力不强,群众反映的诉求难于落实。同时,村里还欠着外面的工程款有230多万元,多年的集体经济空壳使发展举步维艰。

  数数列列,村民的获得感在哪里?幸福感在哪里?面对脱贫攻坚的艰巨任务,出身农村的刘相波看到村里的状况心里不是滋味。“我出身农村,到村里来工作就是回家。”“回家”后的刘相波不断探索脱贫攻坚工作法。

  工作法之一:

  解决村民“小事儿” “扶志”先“服众”

  “实话说,咱一开始来村里,还真干不了大事,全是‘小事’。”对刘相波而言,若要为群众“扶志”,首先要为群众服务,解决村民们闹心的“小事”,“小事”捋顺了,村民们的精神面貌也自然会振奋起来——

  亮灯,就是亮人心。“刚来的一天晚上,跟村民在村大院门口聊了一晚上,黑乎乎的,愣是没看清对方是谁。”刘相波苦笑道。“书记,咱年前能不能把灯亮起来?”2017年年底,老党员张国亮提议。亮!灯亮,人心才会亮!协调资金、组织施工人员,咱老少爷们们得有股子立说立行的果断。“前街全部亮!”“后街全部亮!”两天时间里,40盏LED灯全部亮起,村民们敞开已经上栓的大门从家里走了出来,而当时距离2018农历新年仅剩6天时间。村民张宝玉习惯晚饭后出门散步,他高兴地说道:“外边车多,也不安全,这下可好了,以后就围着我们村转就行!”

  村里没有文化广场,村民要去隔壁苏家村活动。于是,刘相波与村“两委”努力解决资金不足等方面的困难,投资约15万元,建设了文化广场,购置了锣鼓、音箱等设备服装,引导村民成立了锣鼓队、秧歌队和广场舞队。“乡村文明、文化引领的作用很大,人们的精神面貌变了。别看配置不很高,但大家好像是多年压抑的文化热情迸发出来了,疫情之前,每晚上得有200多人在广场上活动。大家伙在一起唱唱跳跳,拉拉呱,家庭矛盾村民矛盾都会减少,关系也和谐了。”刘相波说。

  东寨村胡同多,村规划较为拥挤,村中道路也少有通畅的大道。“我们与结对帮扶的东营区乡村振兴服务队、东营区住建局协调沟通,把硬化路修到每一位村民的家门口。见缝插针种上苗木,两年种了6000多棵。”刘相波说,经过这么一番整修,老百姓的认可度上来了。“一个最直观的表现是,近两年外头回来住的人多了,新修房子的户家多了!”

  工作法之二:

  “团结一致向前看”

  “一盘散沙脱不了贫,解题的关键是老百姓选择自己信任的人来干事,班子之间沟通起来简单了,干点事不会‘你扯我、我扯你’,叫啥呢?‘团结一致向前看’!”

  班子强,村子差不了。2018年1月、3月,东寨村分别进行了村委、支部换届选举。“严格按照通知要求点名,签到,到点不来的就不能进场投票了。一律不准带手机进入会场,两个人不能同时进入现场,全程录像,可以说做到了规范、严密、严谨。”经过选举,村“两委”班子配齐6人,尽最大程度体现民意。这6人中,有退伍的老军人,有德高望重的老党员,还有村里的致富带头人,熟悉东寨历史人文、热心村民事务的村民。就是在此次换届中,刘相波这位外村人以30票全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成为全镇换届选举中关注的焦点。“这30张选票,承载着1000余名村民的信任,也承载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这30张选票,更是对我的激励与鞭策!”

  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支部。刘相波当选村支书后第一件事,就是先让党支部强起来。过去东寨村党员参加会议缺席人数多,会场纪律乱,村“两委”就采取“推一次不行推两次”的办法,对请假党员多次专门补课,确保党员活动全覆盖。此外,东寨村还抓班子、促学习、育人才,党建软弱涣散局面逐渐改善,村“两委”凝聚力和公信力逐渐增强。

  一次,老党员张庆功打电话:“刘书记,你周末有时间吗?上次党员学习我因为有事在青岛没能参加,找你给补补课,关于村里的发展我也有几个建议想跟组织汇报一下。”“有时间,我马上回村!”刚刚邀请园林专家在村里做完规划设计返回东城家里,刘相波又折回村中。支部成员参加,一起重温入党誓词,学习文件政策、汇报交流思想……虽然是一个人的党课,但这却充分体现了党员对组织的信任。

  工作法之三:

  走上产业路 吃上“技能饭”

  “东寨村在老时候是远近闻名的繁华之地,素有‘十湾十井十座庙’之称。”对东寨村的历史文化,刘相波进行了详细了解。常言道,安营扎寨,村庄处为古兵寨遗址,且坐落在刘、张、郑营之东,故取名为东寨。解放前,该村经济比较发达,有油坊、酒坊各一座,有九立堂、地基堂、万安堂三个堂号。逢一排六大集,古历二月二省内外商贾闻名前来赶会。随着区域划分的变革,东寨村不靠大路,成为史口镇最东南角的一个村,经济走向低谷。

  当周边村庄种植、养殖渐成规模,在向镇里汇报集体经济发展规划时,刘相波提出:“第一条原则就是不能重复打造。”他带领村“两委”及农业带头人在市内及济南、泰安、临沂等地考察,最终看中了杞柳种植及编织产业。

  万事开头难。担心见不到效益,一开始有的村民不同意不支持;村“两委”联系到在外创业的几位东寨村村民,筹集启动资金,成立了专业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确定种植面积200亩。2019年7月,第一次收割的杞柳亩产平均1000斤,通过外销柳条,每亩纯收入2000元。东寨村现有11户享受政策的贫困户,一部分人开始被吸纳到产业致富的过程中来。67岁的东寨村贫困户郭琴英负责杞柳苗管护,她高兴地说:“杞柳种植真不错,我能干得了,每次杞柳上有啥活,村里都叫上我。在家门口就能挣钱,很知足。”

/

  2018年11月,刘相波(右)带领东寨村引进杞柳种植。

  如今,东寨村杞柳种植规模已扩大到500亩,周边村庄总规模达1500多亩,利津县、广饶县等地也前来取经学习。因为种植的杞柳长势好,原本为村里提供树苗的企业主动反过来要求从东寨村预定树苗。

  “种植只是第一步,只有通过编织、提升附加值才能算产业。”在刘相波看来,目前比较着急的事情是培训人员。“销售方面,我们已经与草编公司协商承担部分订单加工,关键是从无到有,需要人们能编、会编,也要让贫困户也长一技,吃上‘技能饭’!”

  “这一根杞柳泡过之后一条能劈成三条用。草编产品环保、耐用、用量大市场大。这些人都是以后要当老师的。”在村文化大院里的一间房子里,来自临沂临沭的工艺美术师张西秀正在教村民们草编技艺,只见几位妇女将手中的杞柳来回编制,学得十分认真。人社工作曾经是自己的本行,刘相波也积极联系市区人社部门,在村民中间开展就业培训,帮助他们享受创业担保贷、巾帼创业贷等扶持政策。“下一步,我们对返乡创业人才、愿意来东寨村落户的创业项目都会有相关支持,争取实现人才振兴。”

  这几天,刘相波还不断思考着“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事情。“从架构到模式到利润分配到运营,这些都要考虑清楚,要因地制宜,探索符合我们村的合作方式。”

  在刘相波的实干带领下,曾经的“瘫痪村”“后进村”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在2019年的史口镇各村综合考核中,东寨村名列前茅,各项事务欣欣向荣,发展后劲十足,“希望的田野”上创造着更多的收获。

  (记者 葛铸聪 刘冬辉)

(责任编辑:周明明)
我要发言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