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东营·【最美东营人】王顺静:战斗在风暴眼

关键词:

引子

  她是队长,是东营市第五批援鄂医疗队35名队员的“主心骨”,凝结起一个既有团队向心力又有分散战斗力的队伍;她又像“将军”,把一份份医嘱迅速配置成治疗的药剂,一排排药瓶似乎都在等待被她点“豆”成兵。她离药品很近,也离治疗很近,她用速度执行责任,用细心查对精准。

  她是王顺静,战斗在金银潭,在疫情的“风暴眼”,用速度跑赢速度,用责任承担责任,用仁心鼓舞仁心。

/

  王顺静在查对医嘱输液卡、手抄小治疗卡。

  点“豆”成兵

  穿好防护装备,进入工作区域,王顺静胸中似有万马奔腾。

  一拿起医嘱进入工作状态,她的心即刻变得安宁。

  她手持医嘱,像手持指挥千军万马的号令——成排成排的药品等候她配置,一份一份的医嘱需要她执行。

  雾化药品的配置是第一拨需要完成的。之后,是静脉用药、皮下小治疗用药,有肌注的、有静推的,有需抽出的、有需加入的……病人不同、用药不同、药量不同,在这里,每一个人的治疗都是“私人订制”,而她,就是这每一份“私人订制”方案的具体执行者。

  生理盐水100毫升——取一瓶250毫升的生理盐水,拿一支60毫升的针管,分三次共抽出150毫升,容器中剩余100毫升。

  血必净10支——用手掰开10支血必净注射液的安瓿(装注射剂用的密封的小玻璃瓶),将10支血必净依次抽入针管,再加入到100毫升的生理盐水中。

  ……

  每一个描述起来繁琐的程序,操作起来更需严格细致,王顺静就在简单的医嘱中执行着严密的操作规程,用细心与速度为一个个病人配置着所需的治疗药品。“配制了多少药品,这哪记得清?只记得一个班次需要徒手掰开的安瓿就有几千支……”而她的手指、手腕甚至手臂,就在这几千支安瓿瓶的断裂中完成酸疼、酸痛到酸麻的三级连升。

  治疗用药的配置大约需要一上午的时间,简单的午饭后,下午的工作除了完成临时医嘱和临时用药的处理,大多数是核对医嘱、手工转抄治疗单了。

  “在金银潭,外围班不仅仅是配药。核对血液制品,执行所有医嘱、传送舱内所有需要的物品、药品,交班报告的书写等都是由外围班来完成的。”王顺静说,受信息系统限制,每位病人的治疗卡不能打印,需要值外围治疗班的人员按频次转抄,比如一种药分三个时间点注射,就需要转抄三次,而为了避免手工转抄环节出错,就要打起十二分精神,为了提高效率,她们二人一组,一边看护理单和纸质的医嘱,一边核对卡片上写的药品和小治疗药品。

  另外,为了让舱内戴着护目镜的战友们看清楚输液卡上打印的病人信息,他们还需把病人信息重新誊写一遍,舱内队员为病人做治疗时,治疗卡上的信息和输液卡上的信息核对成功,才能进行下一步操作,“外围工作质量能够影响到舱内工作是否顺畅,为了减少舱内战友的工作强度,我们必须在外围把好质量关。”王顺静说。

  舱内5小时,外围8小时,而实际的工作时间,都会延长一至两个小时。王顺静就这样点“豆”成兵,汇聚起消灭病毒的决定性力量。

  用笑容与坚定输送“精神给养”

  王顺静很有“感染”力。

  笑起来的时候,她的笑容能让人轻松;不笑的时候,她的沉稳又能给人坚定的力量。不论是笑容还是坚定,都成为队友们的“精神给养”。

  在金银潭,王顺静与战友们被分到南五楼,这里共有24个病人,其中14个病危,10个病重,这些病人都需要医护人员提供全方位的照护,而队员们面临的业务挑战与心理压力,是他们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

  东营市第二人民医院杨晓宇,这个1993年出生的姑娘虽然已经有五年的重症护理经验,但作为第一个班次、第一个进病房的队员,心里不免有一些害怕,王顺静第一时间感知到了,已经上了半天班的她没有去吃中午饭,而是看着杨晓宇穿戴好防护衣物,又仔仔细细地为她检查了一遍,把她送到了病房门口,坚定地对她说:“加油,我等着你,咱们一起回去!”杨晓宇说,那句话让她心里很感动,也一下子觉得心里有了底。

  大多数时间上外围治疗班的王顺静虽然不能近距离护理病人,却是舱内与舱外的良好纽带。按照排班与时间安排,舱内一个班5小时,外围一个班8小时,所以,她中午短暂的休息时间,正是前后两个上舱内班的同事们的上下班时段,“上班时我送他们进舱,下班后我接他们出舱。”别看这简单的一送一接,对于东营的队员们来说,却是心里不可言说的安稳与踏实。

  胜利油田中心医院的吴涛涛说,每次中午接班进舱前,都是王顺静帮他仔细检查防护服穿戴是否合格,并拿胶带仔细地把缝隙处粘好,进舱前的一句“加油”对他来说就是莫大的鼓舞。“因为我所在的小组,每次进舱时只有我一个山东队员,所以这份鼓励和陪伴对我来说意义非凡。”吴涛涛说,有了队长的检查和鼓励,他在舱内会更加有信心,“我可以把关乎生命的防护交给亲人一般的东营队长。”他说。

  病人的生命体征是一个随时变化的动态,舱内的医护人员需要随时观察并作出准确的反应,而对于新入舱的他们来说,还有一个挑战,就是需要面对各种不同型号的仪器、各种高难度的技术操作。医护人员来自不同的医院、不同的科室,他们需要在短时间内迅速了解各种仪器,熟悉掌握有些之前没有实施过的操作。怎么办?王顺静想到了自己的“大后方”——东营胜利医院。她积极与同事沟通,说明他们需要了解什么型号的仪器,急需知道怎样的操作,很快,同事录制的小视频发过来了,她学习之后,又把这些视频发给了需要的战友。

  王顺静善于搜集各种信息,又把这些信息及时地发散出去。初到武汉,王顺静在入住的宾馆看到其他省的队员门口贴了完整的消毒流程,她把流程和物品的摆放状态拍下来,发到队员们的微信群,让大家先熟悉;连续几个班下来,吴涛涛的鼻梁被口罩和护目镜压出了血泡,一个班接着一个班地排,血泡摞着血泡地破,王顺静给她用上了帮助压疮恢复的液体敷料,症状很快缓解了。这是王顺静惯用的治疗压疮伤口“妙招”;长时间在舱内,口罩与鼻梁贴合不好,护目镜上都是雾气,王顺静偶尔看到湖南队队员在口罩与鼻梁处贴了一个飞机形状的胶带,连忙拍一个照片发到微信群里,“大家可以这样做。”

  一有空闲,王顺静还会在微信群询问其他队友工作情况和心情如何,并鼓励大家多把心里的想法说出来,把情绪发泄出来,因为她知道,高强度环境下的身心都需要被细心关照。

  在队员们眼中,王顺静是队长,是战友,也是可以能够汲取到能量的源头。

  在“风暴眼”感受紧张与静谧

  王顺静没有“千里眼”,却必须有“顺风耳”。舱内的一切动向她都密切关注,因为舱内有她关注的战友,她的心一直与他们在一起。

  “5床心跳停止,马上心肺复苏!”一声招呼之后,舱内的脚步重重地“踏”在她的心上,“静推肾上腺素1毫升!”“心脏按压!”

  她知道,这个时刻是艰难的生死时速,每一次按压不一定能影响到心电监护仪的细微波动,但一次接一次的按压,就是医护人员拼着命向病人传递着生命的希望。

  “有了,有了……”舱内传来的话语似乎撞开了王顺静沉闷的心,也撞破了她流了多次的泪腺,她心生轻松,泪流满面。

  “能到金银潭医院参加援助,就是一次学习和历练,每一个环节我都不想错过。”基于这样的想法,在又一次排班时,王顺静向护士长提出想进入隔离舱内,近距离护理患者的请求。

  在舱内对病人的护理,几乎是静静完成的,因为他们承担病区的病人都是重症和危重症病人。

  测体温、静脉输液、抽血气、翻身,这些日常的护理几乎得不到病人的反馈,病房里静静的空气,让王顺静略略有点儿压力,“不管他们能不能听到,我还是要与他们说话。”王顺静这么想,也这样做了。

  “阿姨,我现在要给您量体温了,我要把体温计放到您的腋窝里,可能有一点凉。”一边说,她一边把体温计反夹到一位俯卧位病人的腋窝里。看到她的嘴部流出的分泌物弄湿了垫着的纸巾,“阿姨,我把这块湿纸巾拿走,再给您换一块干净的。”她希望每一句话都能被病人听到,她知道每一次触碰都能被病人感知。

  金银潭医院的院里,种植着很多种树,高大的树木似乎掩盖住了来往于医院与外面的救护车,却掩盖不住医护人员的忙碌与紧张。下班后由病区进入院中,偶尔还会看到喜鹊,也会听到不知名的鸟叫,这样的时刻,王顺静和战友才觉得轻松了一些。

  “要像尖刀一样直插病魔的心脏!”3月27日,带着这样的誓言,在金银潭医院战斗了32天的15位山东队员就要撤离了,他们累计救治重症、危重症病人99人,无一例差错事故发生。

  返程,休整。

  已经平安回家的王顺静正盼望着接收从武汉寄来的红色队服,这是一套专属于支援武汉金银潭医院医疗队员的队服,“武汉市金银潭医院 王顺静 山东省第十二批援助湖北医疗队。”这是她与队友鏖战“风暴眼”的证明,也是金银潭送给她最好的纪念。

  (记者 刘西光 李静)

(责任编辑:周明明)
我要发言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