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老乡崔振岭研究农田创新技术 2000万农户受益

关键词:博士|技术

  东营网讯 “我是农民的儿子,研究农村,研究田野,帮助农民,让我找到了自己的根。”10月19日,在美国爱荷华州首府德梅因市,世界粮食奖基金会2017年诺曼·博洛格年度会议隆重开幕。会上,一位年轻的中国教授捧得了2017年度唯一的世界粮食奖——诺曼·博洛格实地研究与应用奖。他就是从我市垦利区胜坨镇崔家村走出来的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崔振岭。

  崔振岭博士介绍,由于中国很多农田长期施肥过量,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一个严峻的问题。自2000年起,他在中国农业大学攻读硕士、博士期间,就将科研项目锁定农田施肥研究。17年来,他奔波在田间地头和实验室,投入了大量时间进行田野研究,与农民同吃同住同研究。

  崔振岭回忆了他基层研究工作的艰苦。他去的农村条件很差,日晒雨淋,喝的是苦盐水,经常拉肚子。为了取深层土样,天寒地冻的2月间要下地动手挖土,累得腰肌劳损,要理疗好多天。他还要常常自己扛着几十磅的肥料袋下地,被农民误认为卖化肥的。黝黑精瘦的他回到家,家人和学生都快认不出了。农户们发现这个下地干苦活儿的博士不一样,是自己人。就这样,崔博士慢慢与农户们建立了亲密信赖的关系,让他亲身体验到农民的辛劳,及时发现农民的迫切需求和农田的实际问题,让科研技术走出书斋,真正在田间地头产生价值。

  2010年前,他与科研团队一起研发的氮肥优化新技术取得了成功,节肥率小麦达到60%,玉米达到40%。粮食产量也增加了5%;在小麦与玉米生长季节,氮气排放也分别降低了73%与43%,明显减缓了土壤退化与水质污染。

  “而农民更关心的是增收。”崔振岭说,2010年后,为了帮助农户实现增收,让农户更愿接受氮肥施肥技术,他和研究团队一起创造出了一套土壤作物综合系统管理,通过上万个农田试验点的研究发现,这套系统在节肥15%、降低氮肥损失25%的同时,实现了作物增产达20%。此套系统得以迅速推广,迄今2000万农户从中直接受益,遏制了土壤退化及水质污染。

  大学教授走出书斋,从事田野研究面临很多现实的挑战,一是要花大量时间与农民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相互信任理解,农民才能愿意接受新技术;二是农田实验数据收集周期长,论文发表慢,教授级职称评定受到一定影响。然而,崔博士没有放弃,“在一个领域中做科研,长期积累和坚持不懈的努力,一定能得到你想象不到的收获。”这也是崔振岭对年轻学者的忠告,如今他已发表了上百篇论文,新技术从华北为主面向全国推广。崔振岭说:“尽管这项新系统让2000万户农户受益,但也只是中国农户的十分之一。”现在他聚焦“高效高产”,正在着手两方面改进:一是做系统简化,让农户用起来简单方便、实用高效,更有利于推广;二是开发运用多方面的资源,成立全国性的养分资源管理协作网,共同推动新技术的研发,让更多的农户受益。(记者 宋东)

(责任编辑:徐帅)
我要发言

便民信息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