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派帮扶基层行】五七村的嬗变——市工商局驻五七村下派帮扶工作纪实

关键词:下派帮扶基层行

  位于黄河岸边的垦利区黄河口镇五七村,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经历了一场脱胎换骨、破茧成蝶的嬗变。

  这个2016年新晋的“省级文明村”,再也不是过去破旧落后的村容村貌,取而代之的是平直的马路、通畅的排沟、整洁明亮的办公室、器械齐全的文化广场、主题鲜明的墙壁宣传画……宛如城中社区。

  而变化的根源,始于两年前的7月9日,那是市工商局下派帮扶工作组入驻的日子。

  抓班子带队伍强党建

  自入村起,帮扶工作组的同志就深知,要想改变五七村的落后面貌,必须依靠支部,依靠村中党员队伍。

  在入村后召开的第一次党员会上,工作组发现,五七村党建制度不健全,工作开展不规范,党员队伍先锋作用发挥不够。如何在帮扶中变“拉动”为“互动”?工作组通过抓书记、抓支部、抓党员三个环节加强基层党建。

  帮扶工作中,工作组注重发挥第一书记和村党支部书记“双轮驱动”工作合力,在党建工作中拧成一股绳。以前村党支部抓党建、组织集体学习不及时,党务村务不分家。为此,工作组一方面同村党支部书记拉家常、谈工作,交流感想,拉近距离,另一方面把村党支部书记“放”下的工作“捡”起来,制定学习方案,建立党员档案,形成相互支持、相互补位的工作机制。

  驻村第一书记杨树华说他依然记得刚走进五七村文化大院时的情形:一盏30瓦的灯泡发着昏黄的光,抬头看房梁裸露,墙壁上挂着蜘蛛网,地上坑洼不平,更没有像样的办公桌椅。为此,工作组改造原有办公房屋和院落,支援会议桌椅、书橱和电脑,建设了“红盾书屋”,配套党建图书1000余册。围绕增强集体领导和民主决策,对涉及帮扶资金、项目建设的重点、热点问题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

  同时,工作组注重发挥党员作用,使党建工作由“火车头”变成“动车组”。对党员家庭户挂牌亮身份,利用七一、国庆等时间节点,组织党员集体升旗和外出学习。2016年4月,村中实施道路和排水工程建设,涉及房台切割和树木挪移,由于3任村支书带头,全体党员示范,仅用两天时间就顺利完成了任务。

  建起来亮起来绿起来

  入村第一印象,工作组同志至今记忆犹新:15年前修的街道破损严重,已看不出原来的沥青面;村委大院地面找不出几块完整的花砖,办公室里仅有一盏灯泡,2部电扇电线脱落,早已不能使用。

  入户走访,群众无一例外反映村里道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盼修“致富路”的意愿强烈。落后的基础设施不只这些,村中没有文化广场,村内8条路只有中间一条南北路安装了路灯。村民说得最多的是村口的村牌因年久失修,“五”字只剩最下面的一横,常被别人调侃称“一七村”。

  对此,工作组在市工商局支持下投入15万元确定了文化大院升级改造、村牌村碑修缮、文化广场建设3项帮扶项目。2015年11月4日,文化广场建设项目公开招标,这是黄河口镇第一家采取公开招标方式建设的村级基础设施。

  “人生立志办民事,此时艰难亦当时”。工作组争取各方政策和资金支持,逐项破解基层民生难题。2016年5月4日,五七村道路建设开工,40天时间里,完成1900米混凝土浇筑道路和1380米排水沟建设。同年10月,西侧道路建设暨排水沟衬砌工程开工,衬砌排水沟125米,建设道路201米,铺装人行道260平方米,从根本上解决了村庄西侧排水不畅和道路难行问题。

  两年的时间,共进行道路两侧铺装3000余平方米,墙壁主题彩绘1000余平方米,栽种白蜡、冬青、紫叶李2000余棵。分三次安装的33盏路灯,在夜幕下照亮全村各个角落。

  五七村一改过去的落后面貌,并在2016年全镇63个行政村综合考核中位列第一。

  转方式强集体助贫弱

  五七村一直从事传统种植,以小麦、玉米、棉花为主。用村支书张万华的话说“老百姓受累不少,收入了了。”村民的“钱袋子”一直鼓不起来,工作组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急归急,但不盲干、不硬干,而是合理引导群众意愿,集中群众智慧。”杨树华对发展产业帮扶有着自己的思考。

  工作组了解到,部分村民有发展林果业的愿望。2016年11月,工作组组织村“两委”成员、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和部分种植大户到省果树研究所现场学习。这一措施既为村民解决了当前果树管理中的难题,又为下步果树新品种引进、新技术应用打下了基础。目前已有4户村民引进了苹果、梨、冬桃等新品种进行种植。

  过去,五七村集体没有收入,村“两委”对工作有想法但没办法。工作组最终决定在村中闲置的水塘上做文章。该水塘原为村中饮用水源,通自来水后闲置,工作组曾两次邀请市海洋与渔业局专家入村指导,确立了发展草鱼、白鲢混合养殖的工作思路。

  2016年春天,借助春季灌溉蓄水的时机,向水塘内投入草鱼、白鲢鱼苗400余公斤。“今年至少能为村集体增收7000多元呢。”看着水里撒欢的鱼儿,张万华心里有底气了。

  同时,工作组把对村民的日常帮扶固化为工作常态,对村内贫困户、低保户和70周岁以上老人建立帮扶档案,先后开展春节走访慰问、“重阳节送温暖”、“冬日暖阳”和老党员困难党员走访等活动。

  现如今,改造提升后的文化大院成了村里老少爷们最喜欢来的地方。“这桌椅质量可真是没得说,坐了一年一点也不松;几年不打鼓了,手真是生了。”老党员张万旗先是拍拍会议桌,又摸摸大鼓皮革面,笑容挂了满脸…… (记者 李言心)

(责任编辑:刘楠楠)
我要发言

便民信息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