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谋发展 千年古镇更迷人

关键词:乡村振兴|发展|千年古镇

  一座农村古镇的振兴体现在哪里?古镇的振兴又能产生哪些迷人魅力?安徽省宿松县二郎镇位于皖鄂四县结合部,自古以来向为出楚入吴第一关的商贸古镇,在唐朝时就是闻名皖鄂两省的商品集散地。近年来,该镇抢抓美丽乡村建设、精准扶贫、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振兴战略等历史发展机遇,不断加强自身软硬件建设,使一座生态更文明、商圈更繁荣和歌声更动听的新集镇呈现在人们面前。

  治理人居环境,让生态更文明

  横穿宿松县二郎镇的两条母亲河二郎河和铜铃河,孕育了丰富的湿地文化。如何保护好“水文化”?如何利用得天独厚的湿地资源建设宜居乡镇?一直以来,二郎镇在不断探索着、实践着。

  近年来,由于沿河居民的剧增,乱扔垃圾、随意开挖等现象十分突出,使母亲河失去了往日的净美。今年以来,二郎镇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投入150万元,对两条河流进行了治理,实施了杂物清理、河堤加固等一系列基础工程,在河堤两岸路面铺上了广场砖,修建了大理石护栏,种植了绿化带,安装了路灯。

  据二郎镇党委书记余菽华介绍,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该镇共筹集760余万元,对二郎集市及分布在辖区各地的中心村,深入推进了美丽乡村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共清理乱堆乱放的生活垃圾、建筑垃圾160处,拆除乱搭乱建的遮阳棚310个,整治骑路贸易18处,拆危旧房770间,改厕785户,使影响生态环境的各种乱象得到了治理;共兴建文化休闲广场11座,安装路灯260余盏,发放垃圾桶860个,兴建绿化带80处17亩,使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同时,规划新建了污水处理厂,开挖铺设污水主管网4800余米,将辖区住户污水管道全部接入主管网。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二郎镇在加强河道治理、村庄环境治理的同时,大阔步推进荒山荒地治理和改造,通过发展“经果林”,让荒坡绿起来,让村民富起来,让环境美起来。

  自2015年以来,该镇通过改造荒山荒地,共发展种植油茶、茶叶、柑橘等植物5.3万亩,直接带动当地3800多户贫困户稳定脱贫,受益贫困人口超过1万人。如今,该镇界岭村成为宿松县远近闻名的“油茶之乡”,油茶种植面积超过1.5万亩。

  加强集镇建设,让商圈更繁盛

  “买不到的东西买得到,卖不出的东西卖得出。”历史上,宿松就流传着人们对二郎街商贸繁荣的评价。

  五花八门的店铺、琳琅满目的商品、熙熙攘攘的人群……走进二郎街老街,这样的场景几乎每天上午都能看到。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财物的大流动,昔日狭窄的街道、狭小的店铺,越来越难以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汽车开不进街道、店铺空间太小……种种问题,束缚了商户的手脚,一度制约了二郎集市的发展。

  怎样才能盘活丰富的商贸资源?二郎镇通过改造老区、拓宽街道、建设新区,走出了一条振兴集市经济的发展之路。投入200余万元,对集市主干道人民路进行了拓宽,同时对沿线环境进行了大力整治,共拆除各类违章建筑400多间,危旧房屋100余间,并在道路两侧修建了绿化带、安装了路灯;投入100余万元,绕开集市,修建了可直通湖北黄梅、蕲春等地的振兴大道,并修建了次干道育儿路、二孚路,使辖区公路形成网格化,切实解决了制约集市发展的道路交通问题。

  “镇里利用5年时间,在二郎集市建成了占地达230亩的北部新区,解决了老区在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二郎镇建设办主任张宇介绍说。

  “以前我在老区经营家具店时,一年到头愁着买来的家具运不进来,卖给顾客的家具运不出去。”“过去,我在老区租的房子因面积太小,始终只能从事餐饮业服务,发展成不了上规模的酒店。”聊起过去,在二郎街长期从事家具业的吴在龙和从事餐饮业的金海鹏都感触颇深。新区优越的硬件环境,给两人的创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如今,吴在龙在新区创办的家具店,已成为二郎镇家具销售行业发展规模最大的实体店;金海鹏将过去的小餐馆搬迁到新区后,迅速扩大规模,建成了集餐饮、住宿等一体化的大酒店。截至目前,像吴在龙、金海鹏一样从老区迁移到新区发展商户共有70余家。

  加快集镇建设步伐,留住人气是关键。近年来,二郎镇通过减免税收、精简申办程序等政策,不断优化投资创业环境,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地商户落户这里创业,同时解决了数以千名群众的就业问题。目前,该镇常住人口发展到5000人,外来务工人员达到400名,共发展大中型企业11家、小型加工厂85家、个体商户600余家、大型超市7家、农村淘宝电商服务网点8个。

  弘扬传统文化,让歌声更动听

  “张打铁,李打铁;打把剪刀送姐姐,姐姐留我歇……二郎河的姊妹多,不做松火(工作)板常(唱)歌,企到(站着)唱,脚又酸,坐到唱,几(嘴)又干……”这首《打铁歌》民谣是宿松民歌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首,而这首民歌又起源于二郎镇。2014年5月,宿松民歌被列入安徽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二郎镇素有“宿松民歌之乡”之称,会唱宿松民歌人员共有20余人,占全县总人数的一半。为更好的传承宿松民歌,发挥宿松民歌滋养心灵的作用,2015年1月,该镇率先在全县成立了二郎河民歌协会,并组织人员采用“老曲新词”方式,创作和传唱讴歌新时代生活、反腐倡廉、启迪学生的宿松民歌。

  “春风吹散千堆雪,阳光融化万层冰……”“台上讲话像孔繁森,台下做事像王宝森……” “天上的星星亮晶晶,地上有人不平心……” “书包最重是我,作业最多是我……”2016年12月,该中心小学专门编印了低年级版、中年级版和高年级版的《民歌进校园课本》,共收录100首过去和近年来创作的民谣,这些民谣题材丰富、感情真挚、健康明快、时代感强,使学生通过诵读,滋养心灵、陶冶性情、丰富知识和增进智慧。

  ?“每逢春节、中秋节、重阳节等重大节日,镇里都要举办民歌汇演活动,将宿松民歌班上舞台,并组织民歌老艺人开展民歌进村庄、进校园、进企业等活动,让民歌来丰富老百姓的精神生活。”余菽说。

  不仅如此,二郎镇还依托乡贤文化、好人文化,掀起向先进典型学习的热潮,让广大群众成为文明乡风的传承者、弘扬者和践行者。2017年,该镇成立了乡贤文化研究会,以“挖掘故乡历史,弘扬乡贤精神,服务二郎发展”为宗旨,培育和发展农村“乡贤参事会”,全面研究和探索培育发展乡贤文化。该镇乡贤文化研究会开展了道德讲堂、儒学讲堂等一系列文化活动,在化解民间纠纷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力促进了该镇讲孝道、讲道德、讲文明社会氛围的形成。在民歌文化、乡贤文化、好人文化的熏陶下,近年来,该镇未发生一起重大刑事案件和“民转刑”案件,刑事案件发案率、矛盾纠纷发生率逐年下降。今年以来,该镇发生的47起矛盾纠纷在乡贤参事会的参与下,均全部得到化解。

  不论是治理人居环境,还是加强集镇建设,抑或是弘扬传统文化,二郎镇始终坚持以理念先行,以实干为基,以制度优势为保障。相信,这一推进生态文明发展的“组合拳”,必将给生活在这儿的人们带来更多的福祉。(安徽省宿松县作家协会 孙春旺 汪明元)

(责任编辑:黄海霞)
我要发言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