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小屋进社区 年底东营将投放50个垃圾分类小屋

关键词:垃圾|分类|社区

  “让身子沉下去,让报道活起来”。社区是新闻工作的广阔天地,实践是新闻报道的源头活水,百姓是新闻工作者的真正老师。从本期起,本报策划推出“记者进社区”活动,开设《居民点题我来报》专栏,聚焦基层变化,触摸民情冷暖,刻录时代心声。

  记者进社区,在视角上贴近百姓思想,在内容上贴近百姓生活,在情感上贴近百姓心理,在语言上贴近百姓口味。

  记者兵分多路,进百姓家,与市民聊家常、听心声、交朋友、挖新闻。从市民普遍关注的民生事件中选择新闻线索,提炼报道主题,反映四方民声。围绕民生热点问题,以组合报道形式,点面结合,进社区街道,讲老百姓的高兴事、有趣事、烦心事。

  记者进社区,将以社区发展变化的新鲜事,反映城乡居民幸福指数的不断提高。针对社区普遍存在的问题,及时反映市民在居家、环保、医疗、健身、社保等方面的诉求,写出事例新鲜、细节丰富、语言朴实接“地气”的优秀新闻作品,真正使记者的触角延伸到市民的眼前。

  近几天,细心的居民发现,在水城国际小区的北门,一座绿色的小屋出现在门口一侧,这是我市小区首座垃圾分类再生小屋,这既是一座垃圾分类的超市,也是一间普及垃圾分类知识的教室。

  6月3日,我市首个垃圾分类小屋落地水城国际小区。具体的分类要求、新颖的垃圾积分制度、专业的管理人员、新型垃圾投放及回收方式,垃圾分类小屋一经推出便吸引了不少居民的关注。水城国际居委会主任刘素琴告诉记者,当天上午的开幕式上,小区内50多名志愿者报名参加垃圾分类活动。小区所有的楼长也全部加入了志愿者。

  活动组织者汇中环保公司总经理杨朋岳介绍,垃圾分类再生小屋的作用就是把居民家里的垃圾做了一个分类指导,把餐厨垃圾分为一类,其他可回收的垃圾都送到环保屋,环保屋管理员再给做二次分类,按照不同的垃圾称重,然后换取不同的积分,居民凭借积分可以换取相应的生活用品和有机肥料。

  记者看到,垃圾袋共分4种,绿色的厨余垃圾袋、蓝色可回收垃圾袋、黑色的其他垃圾袋、红色有毒有害垃圾袋。绿色厨余垃圾袋有一个单独二维码,居民领到袋子后扫一扫,这个码会和个人的账号专属二维码绑定。居民用绿色厨余垃圾袋在家分类完毕,贴上二维码。投放到原有垃圾点的厨余垃圾桶内,公司会统一收集,后端会自动扫码,分辨是否分类标准,给予积分奖励。厨余垃圾由公司处理成营养土。

  而可回收垃圾,用蓝色可回收垃圾袋在家收集,满袋后自提去小屋,换取空袋,小屋工作人员给予积分。公司统一收集。其他垃圾用黑色垃圾袋在家收集,满袋后,按原有扔垃圾模式进行投放。公司负责运输到东八路焚烧厂。对于有毒有害垃圾,用红色袋子在家收集,收集满袋去小屋换取空袋,公司负责收集贮存,后期处理,由环保局指定有资质公司处理。

  而垃圾分类小屋考虑到好多老年人没有智能机,单独为他们办理了手牌卡,上面会有他们的二维码信息。

  刘素琴告诉记者:“我们水城国际通过垃圾分类宣传活动,增强了居民对垃圾分类知识的了解,让绿色、低碳、环保的理念深入人心,使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到实践垃圾分类的行动中来,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

  据介绍,到2018年年底,计划全市投放50个垃圾分类再生小屋,争取到2020年,资源利用率达到35%。(记者 马高超)

(责任编辑:刘冉)
我要发言

便民信息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