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哥哥”捐资助学15年:孩子们走出大山便是我最大的收获

关键词:

  齐鲁网淄博11月26日讯(记者孙法磊刘林林淄博台张震崔璐璐)

  近日,山东广播电视台齐鲁频道《小溪办事》栏目组收到了来自1800多公里外的贵州一份特别的求助,他们想要感谢一位“山东哥哥”。

  发来求助的是两位来自贵州的学生,分别是来自贵州毕节职业技术学院的大三学生张艳昌和徐州工程学院的大一新生田这,他们都要向山东哥哥表示感谢,“山东哥哥”是谁?他又做了什么让这两位大学生一直铭记于心呢?

  上百张汇款单见证“山东哥哥”捐资助学15年

  根据两人提供的信息,记者在淄博张店找到了这位“山东哥哥”--隋刚,说起贵州的这两位学生,隋刚拿出了厚厚的一摞单据,摆满了一张桌子,在隋刚拿出的这些单据中,记者发现最早的汇款日期是2005年,最近的是2017年,汇款金额也从最开始的30、50、100、200到现在的2800,虽然收款人的名字都不一样,但是这些钱都是汇往了贵州省的麻江县和台江县。隋刚表示,这些钱都是汇给贵州黔东南州那些贫困学生的。

  隋刚手中的汇款单足足有上百张,横跨的时间长达12年,隋刚戏称自己见证了邮政汇款的发展史。那么,隋刚是怎么走上捐资助学的道路呢?

  省吃俭用“山东哥哥”捐助贵州贫困学子

  隋刚2001年中专毕业,一次偶然的机会在电视节目里看到一个叫罗秀梅的贫困女学生,因为家庭困难,面临困难,因此隋刚便尝试写信联系这个女学生,没想到一个月后他真的接到了回信,从此之后隋刚便开始资助罗秀梅,直到罗秀梅毕业参加工作。

  隋刚告诉记者:“在帮助他四五年之后,2007年的夏天,她一个人到山东找我,反正我也挺感动,因为在那之前我都没有出过山东省,人家一个山区的学生,从县城转车到省会贵阳,又转到河南郑州,又从郑州转到的淄博。”

  后来隋刚又专程去了一趟贵州,正是这趟贵州之行,让隋刚对当地的贫困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当地很多山村的贫困程度远远超出了隋刚的想象。自此,隋刚决定把捐资助学作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而这一做便是15年之久。

  让隋刚感动的是,山区的孩子虽然很贫穷但是他们懂得感恩,每次逢年过节都会打来电话表示感谢,而这一点也让他觉得自己是在做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隋刚表示:“如果抽烟喝酒的话,一月最起码五百到七八百块钱之间,那还不如用这些钱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隋刚表示,这些年,他也会把一些贫困学生的情况介绍给好心人和爱心组织。如今,捐资助学的队伍越来越强大。

  隋刚表示,到现在为止,他们共资助了4000名学生左右。

  坚持捐资助学15年,隋刚粗略估计捐助了7万元左右,对于这个数字隋刚并没有真正计算过,他更在意的是自己的收获。

  隋刚表示:“这不也有考上大学的,有读高职的,反正他们能继续上学,能给我说一下他们的成绩,这就是我的收获。”

  现在,隋刚每年都会去贵州看望那些他曾经帮助过的孩子,也去发现需要帮助的孩子。

  正因为15年的坚持,隋刚被贵州的孩子们亲切的称为“山东哥哥”。

  山东距离贵州1800多公里,孩子们想见山东哥哥一面着实不易,于是便有了开始的那一幕,记者也代表两位被资助的贵州大学生向隋刚表示了感谢和敬意。

(责任编辑:周明明)
我要发言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