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木旋手艺人

关键词:

  文/雅风

  优秀的传统文化只有薪火相传,才能生生不息。但现实情况是令人担忧的,因为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得不靠申遗来加以抢救和保护,这说明它们正濒临灭绝,实在让人痛心。民间手工技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一枝,也面临着同样的困境。

  在东营市东城安兴南区某车库内,一位年近古稀的慈祥老人正在旋床上忙碌着,他从事的是一种叫做“木旋”的纯手工工艺制作。精心遴选紫檀、红檀、绿檀、花梨、柘木、楠木、铁力等各种优质木料,操作时仅凭一台古旧的手拉旋床、几把简单的刀具、数张普通的砂纸,没有半点机械化痕迹。而其制作工艺却非常繁难,只见他右手持弓,左手操刀,皮带翻卷,木屑纷飞,真可谓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不一会儿功夫,一件精巧的木旋作品就从木料中脱胎而出了,令人惊叹不已。

  老人名叫韩峰,祖籍广饶县大王镇,一辈子经营这门家传的手艺。他介绍说木旋工艺历史悠久,于战国后期因齐笔业的兴起而起源,到清末达到鼎盛。清光绪年间,其曾祖父跟随名匠学习技艺,遂成为当时业界高超的名手,后来将此技家传于子孙,到他已是第四代了。在韩老的手下,圆润的手珠、吉祥的葫芦、典雅的花瓶、古朴的木鼓、精巧的棋子等等,无不展现出东方文化的神奇魅力,不但极具艺术性、观赏性和收藏价值,同时也承载着浓郁的齐地文化色彩。在沿承百年祖传技艺的基础上,韩老还不断探索创新作品型制,其创作之难,难在没有任何图纸,只能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和几十年的精湛经验,让脑海中的构思变成现实,化为独一无二的艺术品。其中,最巧夺天工的是古色古香的“宝葫芦”手串,颗颗“宝葫芦”饱满细腻,晶莹润透,玲珑可爱,让人不忍释手。“宝葫芦”的独特之处在于,精巧的外形设计独步时尚,也是最具韩式风格的代表作品,深受五湖四海众多鉴赏者、收藏者的喜爱。韩老也曾多次参加省、市、县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参观者无不叹服他作品的精美别致,与多见的机器磨制品相比,其作品更多的饱含了人生智慧和乡土情怀,每件都是不可复制的绝版,每件都是不可多得的珍品。这,才是其弥足珍贵之处。

  韩老说,从事这行必须能耐得住寂寞沉得下心。自己十几岁学习技艺时,大王镇尚有几家制作木旋的作坊,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心越来越浮躁,大多喜欢追求高科技的东西,没有人愿意用数年甚或一生的时间去学习、研究和传承这门承载着浓厚中华文化的手艺,以至民间传统手工制作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甚至快速走向消亡。多年来,无论是在社会上还是展演现场,韩老始终未找见过第二个木旋手艺人,日渐苍老的他仍然一个人在“战斗”,他时常忧叹这门手艺将因后继无人而失传,谁能感受自己的孤独呢?如果再没有传承人,就只好让这门手艺退出历史舞台了,自己也就成了最后一个“木旋”手艺人。交谈中,他侃侃而谈如数家珍,语调平缓目光深沉,令人印象深刻,闻者似乎都听到了他发自内心的呼声:我的徒弟,你在哪里?

(责任编辑:刘洁)
我要发言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