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节日——清明节】“低碳”祭祀 清明更文明

关键词:我们的节日|清明节

本网记者 李怀苹

  近日,在河口区六合街道老庙幼儿园,老师正在展示小朋友绘制的“清明节日小报”。记者 胡志颖 报道

  又是一年春草绿,又到一年清明时。清明节既是草长莺飞、春暖花开的绿色季节,也是人们缅怀先烈、祭奠先人的传统节日。近年来,随着我市文明程度的提高,我市安葬和祭扫方式在慢慢发生着变化。在安葬方式上除了传统火葬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海葬、树葬等新的安葬方式;传统祭扫方式逐渐被新兴的方式替代,鲜花祭扫、网上祭奠逐渐被人们接受。

祭祀方式多文明祭奠寄托哀思

  3月28日,东营区黄河路街道中学组织学生开展“网上祭英烈”活动。该街道组织辖区中小学校学生登录中国文明网、东营文明网等网站,以网络签名寄语的方式祭拜英烈。通讯员 康瑞祥 赵小涛 报道

  3月31日,市晨阳学校在全校开展“清明祭英烈,共筑中国梦”主题活动,通过“网上祭英烈”、国旗下演讲等形式积极引导学生立志报国,文明过节。孩子们在网上纷纷献出一束鲜花、一对挽联、一曲哀歌,表达最真实的情感。当下,越来越多的东营市民加入了文明祭奠、绿色祭奠的行列,用种树、送鲜花、网络祭奠等方式,在清明节寄托哀思。清明节期间,我市部分学校、社区也将组织学生、居民进行网上祭英烈、诗词话清明等活动,向先贤先烈鞠躬送鲜花、抒写感言寄语。

  “清明节是个传统节日,用鲜花祭祀的方式表达祭拜先人的传统习俗和美好愿望,我特别支持这样的理念。”家住安泰南区的一位市民说,清明节他打算用鲜花祭拜的方式遥寄哀思,用实际行动支持文明祭奠。如今,在每年清明扫墓的人群中,不少人选择用鲜花等代替烧纸焚香,选择低碳文明的祭扫方式,这也成为我市越来越多市民的共识。

生态安葬清明节前夕举行集体海葬

  3月28日,我市举办2017年集体海葬活动。阵阵海风伴着小雨,29个家庭将已故亲属的骨灰撒入大海。这是我市自2015年以来第三次举办集体海葬。

  “老人了解大海、信任大海,愿意去世后一起归入大海。”市民于秀峰认为,海葬是一种值得倡导的公益行为,不仅节约土地、生态环保,也是一种更有意义的告别方式,希望先人能在大海的怀抱里得到安息。

  据我市民政局社会事务科工作人员介绍,近年来,我市报名海葬等生态葬的市民越来越多。“从2015年首次启动海葬这种新的安葬方式以来,我市有77人选择了海葬。这说明市民的祭奠方式和环保意识在逐步改变,开始慢慢接受这种生态安葬方式。”据了解,为进一步倡树文明节俭的新风尚,深化殡葬改革,节约土地资源,推行生态葬法,我市从2015年开始为东营籍居民实施免费海葬服务,市民政局根据海葬报名人数情况,每年组织一至两次骨灰撒海活动。

移风易俗弘扬“绿色”祭祀

  “目前,全市1796个村(居)全部建立了红白理事会,实现了全覆盖;所有村(居)建立了规章制度,并写入村规民约。”市民政局社会事务科工作人员说,“红白理事会在倡树移风易俗新风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城乡居民选择鲜花祭奠、植树祭奠、网上祭祀等科学、文明、健康的现代方式进行祭祀。”

  3月31日,市文明办、市民政局、市城市管理局联合发出文明祭祀倡议书,倡导守法祭祀、文明祭祀、节俭祭祀、安全祭祀,度过一个守法、绿色、有序、文明的清明节。清明节期间,我市积极倡导绿色殡葬,积极引导和鼓励群众选择树葬、花葬、海葬等生态葬法,营造生态丧葬风尚。同时,引导居民守法、文明、节俭、安全祭祀,不在道路、广场、公园、绿地、居民小区等公共场所焚烧冥纸,不携带火种和易燃易爆物品进入林区,防止引发火灾事故。提倡“鲜花换纸钱”、“丝带寄哀思”,以鲜花祭奠、植树祭奠、网上祭祀、踏青遥寄、家庭追思等方式进行祭奠,深入了解清明文化。树立厚养薄葬、低碳祭扫新观念,以生态节俭的方式寄托哀思。为增强祭祀安全性,我市有关部门提醒广大市民增强安全意识,严格遵守有关防火规定,严防火灾和伤亡事故的发生。

  追思心语

  清明忆母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及至母亲去世后,才对余光中的《乡愁》有了深切的了解,想要再次与母亲“促膝长谈”只能是每年的清明了。

  2013年,母亲在县城医院与世长辞,直到眼睁睁看着她咽下最后一口气,才知道这是要诀别了。只是当时一味沉浸在悲痛之中,还不能真正体悟出“诀别”对于失去至亲到底意味着什么。

  如今,距离母亲离开已经将近四年的时间了。每年的清明时节,不管工作是否繁忙,都要到母亲坟前,远远地就已止不住泪流满面。那个烛光中教我识字的母亲不在了,那个因我调皮教训我的母亲不在了,那个在我失落时候给我安慰的母亲不在了……总之,家的味道也不在了。 (沐阳)

  思念依然无尽

  去年5月22日,大爷从疾病中解脱,成了故乡土地的一部分,根已深深扎进故乡的土地。

  那日的情形,清晰如昨。看着病中为他拍的照片,不禁心念:“我知这世界,本如露水般短暂。然而,然而!”

  大爷是盲人,独居一生,对我尤为爱怜,我亦奉为至亲。大爷走了,抬头拭去泪水,夜空中会有一颗星在关注着我!我要做一棵大树,给亲人温暖与力量。

  清明来了,春风又绿。尊前谈笑人依旧,思念依然无尽!(小杰)

  爷爷,我想吃野草莓了

  爷爷去世已近十年,十年里我经常梦见自己高兴地从爷爷手中接过那一大簇红艳酸甜的野草莓。

  爷爷一直很疼我,他时常偷偷往我书包里塞零食,会给我讲他当兵时的见闻与经历,还会省钱给我买随身听满足我小小的虚荣心,这些情景历历在目。而记忆最深刻的是他从野地里为我摘下的野草莓。野草莓上面布满锯齿形小刺,时常扎破他的手,但只要爷爷去田地里干活,都会为我一株株摘下。从夏初到夏末,从田埂到山坡,田野里最后的那一株野草莓,必定是爷爷辛苦找寻放到我手里的那一株。

  而今,我已近十年没吃到野草莓了,十年生死两茫茫,爷爷,我现在真的很想吃野草莓,您何时能再摘给我吃? (好好)

清明节习俗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蹴鞠、插柳等一系列风俗。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

  扫墓祭祖

  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为习俗。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于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节俗传统。

  踏青

  清明前后正是踏青的好时光,后来成了清明节俗的一项重要内容。

  插柳

  清明节是杨柳发芽返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

  牵钩

  “牵钩”是古称,其实就是现代的拔河运动。据说春秋时,楚国为了进攻吴国,以牵钩这种运动来增强人民的体质。它主要是以一根麻绳,两头分为许多小绳,比赛时,以一面大旗为界,一声令下,双方各自用力拉绳,鼓乐齐鸣,非常热闹。

  放风筝

  《清嘉录》中说:“春之风自下而上,纸鸢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断鹞’之谚。”在古人那里,放风筝是一种游艺活动,而且他们还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

  相关链接:我市部分烈士陵园介绍

  全市共有五处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单位,共安葬约4700名烈士。

  利津县烈士陵园

  利津县烈士陵园坐北朝南,占地50000平方米,共安葬烈士170人。建筑物主要包括牌坊、烈士纪念碑、纪念碑广场、纪念堂等,由南向北在一条中轴线上依次排列,被列入省级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广饶烈士陵园

  广饶烈士陵园始建于1954年。2001年被列入省级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2008年5月,实施了县烈士陵园迁建工程,将原坐落于县城的烈士陵园迁至现址。新烈士陵园占地150亩。全县共有烈士3116名,在烈士陵园安葬的烈士共有926名,其中有名烈士258名、无名烈士668名,省级著名烈士88名。

  黄河口烈士陵园

  黄河口烈士陵园前身是垦利烈士陵园,始建于1970年,1994年8月迁址,占地78亩,1995年5月边建设边启用,1995年10月由市政府命名为“东营市黄河口烈士陵园”。

  渤海区抗战烈士祠

  渤海区抗战烈士祠(俗称牛庄烈士祠),位于东营区政府驻地西南25公里处,中共渤海军区为纪念英勇牺牲的抗日烈士,于1945年7月在牛庄修建。1995年,值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之际,为纪念岳拙园烈士,东营区人民政府在牛庄烈士祠内修建岳拙园烈士纪念碑。1996年4月13日举行揭幕仪式。1984年,东营区人民政府命名“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12月,山东省国防教育委员会命名“国家教育基地先进单位”;2005年11月,山东省委宣传部命名“山东省爱国教育基地”;2007年,东营市委宣传部命名“东营市教育基地”。

  河口烈士陵园河口烈士陵园位于河口城区东6公里,滨孤路以北,挑河以东,占地52亩,建筑总面积2199平方米,于2013年清明节正式启用。烈士墓区内迁入烈士171名,并建有一座无名烈士纪念碑。河口烈士陵园已成为全市、全区重点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单位、全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区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区党员教育基地等集纪念、科普为一体的园林式陵园。

(责任编辑:尹春丽)
我要发言

便民信息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