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急难愁盼”事,让群众更有“医”靠——我市深化“三医联动”改革综述

  “我有‘三高’,以前每个月都要坐车到城区的医院拿药。现在好了,在家门口的卫生室就能拿到治疗慢性病的药物,还能定期与专家远程会诊,真是太方便了!”近日,在垦利区董集镇杨庙社区卫生室,南范村村民王秀惠拿完药高兴地说。

  得益于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改革深入推进,我市各县域医疗资源正逐步整合为“一盘棋”,包括王秀惠在内的不少村民,在村卫生室就能实现门诊慢性病以及“两病”患者就诊、取药和医保结算,并能与县级医院共享实时数据和开展远程诊疗,让患者在家门口便可以享受到二级以上医院的诊疗服务。

  “三医联动”是医改惠民的必由之路。市卫健委党组书记、主任鲍建强介绍,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我市将深化“三医联动”改革列为“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随着整合县域卫生资源、完善政策机制、推进医防融合、深化医保制度改革等措施的深入实施,不仅提高了居民健康保障水平,更是形成了‘人民群众得实惠、医务人员受鼓舞、卫生事业快发展、党和政府赢民心’的多赢局面。”

/

  全民共享医共体“健康红利”

  “很多原来看不了的病号,现在都能看了,还能够通过网络连线上级医院。村民只需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上级医院的医疗服务,不仅在卫生室就医的村民越来越多,我的专业水平也得到了很大提升。”利津县医共体集团北宋镇分院宫家村卫生室的医生夏金花说。

  作为全市“三医联动”改革试点,利津县成立了由县中心医院为总院,县中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共同参与的医共体,实现了医共体内“人、财、物”统一管理、资源统一调配,将改革前的“竞争者”转变为共兴共荣的“一家人”。目前,利津县医共体建设成效初显,患者县域就诊率、基层就诊率大幅提高。

  为有效解决基层卫生院人员少、能力弱问题,我市将医保基金打包给医共体牵头医院,建立“总额包干、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的激励约束机制,从根本上引导医共体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注重公共卫生、疾病预防,主动控费、合理诊疗上来;建立医共体编制池制度,统一招聘、管理、使用、调配医务人员,并配套建立绩效考核制度,更好调动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同时,我市整合医共体内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机构力量,分院会同村卫生室医护人员组建签约服务团队,还开展了“千名乡医学中医、百名中医基层行”活动,71.18%的乡村医生能够开展4项以上中医适宜技术,80%以上的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

  随着改革的深化,基层医疗机构资源配置得到了有效优化,基层老百姓纷纷点赞“看病就医更方便、能报销”。目前,全市五县区同步开展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在全省率先推进镇街、村居(社区)公共卫生委员会建设,1895个村(居)公共卫生委员会已全部建成,不断夯实基层公共卫生基础。

/

  破解“看病难”“买药贵”

  “老年人毛病多,像我常年都需要买降压降脂药,每个月都要花费三四百元,现在物价上涨了,拿药反倒只需要二三十元了,一年下来能节约不少钱哩!”东营区胜园街道温家村村民商大爷,以前每个月都要到15公里外的东营区人民医院看病拿药,来回要耽误大半天的时间。

  去年开始,东营区陆续将包括温家村在内的136个村镇卫生室纳入医保延伸服务点,开展门诊慢性病及“两病”患者就诊、取药和医保结算等为民贴心服务,极大地方便了周边群众。此外,以温家村为代表的村级医疗机构还实现了门诊慢性病费用结算并入医保联网结算系统,患者可以就地医保卡结算,甲类药报销比例也由二级医疗机构的75%提高至一级医疗机构的90%,进一步降低群众就医成本。

  我市秉承“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发展理念,创新性探索门诊慢性病医保服务向基层延伸“3324”模式,着力破解门诊慢性病患者存在的鉴定难、就医难、取药难、报销难的痛点、堵点问题。目前,345个村级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开通门诊慢性病医保延伸服务,覆盖参保群众126万人。

  为破解“买药贵”,我市充分发挥医保基金战略性购买作用。市医保局党组书记、局长许建仁介绍,我市由医保部门牵头,组织公立医疗机构成立采购联合体,在确保产品质量的基础上,以类似“团购”的方式实现药品和医用耗材“大降价”。今年以来,先后落地实施国家、省级、跨市等药品和医用耗材集采项目13个,为群众节省医药支出8000多万元。其中,集采药品价格降幅超过50%,集采医用耗材中高值医用耗材降价幅度超过60%(冠脉支架降价幅度超过90%),低值医用耗材降价幅度超过30%。

  与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招标采购、有效降低其价格同步进行的,是创新升级医保支付方式。

  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新型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并于2020年11月成功获批全国DIP试点城市,推动传统按病种分值付费向区域点数法总额预算和按病种分值付费(DIP)的升级,努力打造医保支付方式的东营新模式。如此一来,既将医保基金预算置于首位,以收定支,为医保政策可持续提供有效屏障,又有利于医疗机构因病施治,进一步提高医疗技术、减少违规行为、控制医疗成本,有效减轻群众实际就医负担。今年,我市DIP试点工作顺利通过国家医保研究院专家评估和国家医保局检查评估验收,并得到高度评价,先后有10多个DIP试点城市来我市考察学习。“市医保局将始终以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福祉为中心,聚焦群众‘急难愁盼’事,继续在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慢性病延伸服务方面持续发力,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难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健康获得感。”许建仁说。

/

  大数据推动医疗健康高质量发展

  数字化是当今时代的发展趋势,正在逐步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十三五”期间,我市把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作为扩大医疗卫生资源总量,提升医疗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的重要手段,市、县、乡、村四级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实现信息网络全覆盖,医疗机构之间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作,打破了优质医疗资源的地域限制,实现了优质资源和居民需求之间跨空间地域诊疗联系,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上下转诊、智能提醒、远程诊断等优质的医疗服务。

  “这里设计了32台煎药机,如果全部正常使用,每天处理200张处方是没问题的。”东营市共享智慧中药房(利津)主管中药师张兆德介绍。据了解,按照全市人口分布和中医药服务现状,我市分别在东城、西城、广饶、利津规划建设“东西南北”四处市域共享智慧中药房,通过全市基层HIS系统实现4处共享中药房交互协同,为市域内包括所有村居基层医疗机构在内的医疗机构提供中药饮片采购存储、处方流转、调配煎煮、集中配送、质量管理一体化发展,推进实现市域中药药事资源公平、可及、共享。优质中医医师资源下沉基层帮扶,不必再因中药饮片种类数量不足、中药饮片质量不放心而苦恼,避免了“有方无药、有药不齐”,群众就诊完成即可回家等药上门,确保群众“看中医、用中药”更方便、更放心、更可及。

  我市高度重视“互联网+护理服务”工作,将其纳入了2021年度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项目,作为深化医改的重点内容强力推进。目前,640名“网约护士”已通过考核并完成平台注册。同时完成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及智慧医疗项目建设,为462处县级以上标准示范村卫生室配备重点人群智慧随访、康复理疗设备,规范建立城乡居民电子健康档案174.92万份,实现大数据的分析与利用,对群众进行全方位全周期健康管理。东营互联网国医堂被评选为2020年度全省“三双行动”个性化智慧服务品牌。

  “互联网+医疗”惠及越来越多的群众,实现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方便群众看病就医。截至目前,我市完成远程影像诊断171800余例、远程心电诊断22300余例,互联网医院线上问诊达到13100余人次,其中中医问诊3600余人次。

  学史力行是党史学习教育的落脚点。“接下来,市卫健委将努力把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取得的扎实成效转化为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巨大动力,协同医保、财政、人社等部门,全力深化‘三医联动’改革,着力增强群众的健康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鲍建强表示。

(记者 关晨歆)

责任编辑:刘冉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