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着幸福迈进——东营抓发展惠民生工作纪实

  群众幸福是最大的民生。

  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不断将发展成果转化为民生福祉,建市38年,对民生的追求,不仅体现在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中,也洋溢在每位市民幸福的笑脸上。

/

 庐山路南一路互通立交四通八达。记者 周广学 报道

  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财政支出稳步提升、交通出行日益便捷,民生基础更加厚实

  欲成蓊蔼,必先固根,民生事业的枝繁叶茂,离不开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1983年,河海之滨的东营,全市生产总值仅20.76亿元,人均生产总值1350元。1985年,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有789元和381元,可以说连温饱都没有解决。

  建市38年来,经济加速转型,综合实力稳步跃升,如今,全市生产总值达到了2981.2亿元,是1983年的144倍,城镇和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52684元、20003元,东营人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更是腰包鼓鼓,日子越过越舒心。

  建市之初,东营财政收入仅2.28亿元,既要建设,也要吃饭,用来改善民生的财力可以说相当有限。2020年底,东营财政收入达到249.34亿元,财政支出超过310亿元,真金白银的投入换来民生福祉极大改善。过去的“十三五”期间,东营财政累计民生投入1072亿元,社会保障标准居全省前列。

  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建市之初,我市东西城之间跑的最多的就是一条不算宽的北二路,人们出行相当不方便。而如今,我市交通基础设施明显改善,铁路总里程达354.1公里,正着力推动普铁、高铁和市域铁路“三网共进”;公路总里程达9332公里,人均密度全省第一,陆路交通内联外接更加通畅。此外,港口运输扩能提级进程加快,胜利机场中转枢纽正在成型。

  努力实现“居有其所、幼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民生关切得到满足

  建市38年来,从住房、医疗、教育,到物价、就业、社保,只要是群众关心的焦点问题,就会成为党委政府工作部署重点。

  “咱这辈子也住上楼房了!”48岁的张志民坐在自己135平方米的新居里说,早年南展区有句顺口溜:“棘子刘、王家院,开了口子要了饭。”而他所在的村子就是那个“王家院”——王院村。

  让沿黄群众不再为黄河而忧,真正过上安心舒心的幸福生活!

  38年来,我市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代治水思路,科学调控水沙关系、实施河道和滩区综合提升治理工程、强化灾害应对体系和能力建设,除水害、兴水利,逐步构筑起沿黄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稳固防线。同时,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坚持着眼长远、立足当下,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稳妥有序推进黄河南展区房台村改造建设,着力打造美丽宜居乡村。胜坨镇卞家、小白、林子等12个村的2354户7453名群众,共同搬进了胜利社区亮堂堂的新楼房。

  既着眼黄河南展区房台村改造建设,又立足全市大局,扎实推进房地产健康有序发展和居民住房保障工作。建市10周年时,我市城镇、农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仅为11.74平方米、20.8平方米,而如今,这两个数字分别是44.14和45.79,东营人对幸福的追求,早已在“居者有其屋”之上。

  提升教育保障水平,因地制宜改扩建中小学,确保了大班额动态清零;全面实行义务教育报名入学网上办理,覆盖全市196所义务教育学校;整合油地校各方资源,提升中小学课后托管服务能力,启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在校午餐解决工作,开展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整顿,努力做到教育让人民满意、让家长放心。

  推进“三医联动”改革,加快建设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医防融合发展、构建以DIP为核心的新型复合式医保支付体系、全面落实国家和我省药品和医药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政策,努力从根本上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这一急难愁盼问题。

  大力推动居家社区机构养老融合发展,医疗机构、社会力量举办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数量逐年增加,以乡镇敬老院为主体的公办养老机构社会化改革步伐加快,农村幸福院“助老食堂”等服务项目逐步开展,多层次满足老年人日常生活服务需求,让老年人居家养老不是梦。

  “兜住底”“补短板”“守红线”,一系列民生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民生之本乃就业。就业“兜不住”,群众的“饭碗”就很难端稳端好。

  着眼这一民生问题,我市充分发挥民营经济规模大的优势,与企业进行精准对接,大力开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让更多群众在当地民营企业就业或灵活就业。到2021年8月底,全市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7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为2.46%,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

  社会保障事业与就业同为“兜底”工作,建市以来,我市持续加大养老保险参保扩面和服务优化投入力度,到2020年底,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参保人数分别达到65.59万人和74.59万人,社保安全网进一步织密织牢。

  空气、水、土壤、食品安全等,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也是最基本的民生问题。建市38年,我市以深远的历史眼光、宏阔的全局视野,来审视发展的问题与“成长的烦恼”,全力补上这些民生“短板”。

  ——推进精准化治气、系统化治水、效能化治土、规范化治废、智能化监管五项举措,持续改善全市生态环境质量。

  ——加快供水设施和供水管网建设,努力实现“一个县区一张水网、一个公司管到户”,确保106项水质指标从“水源头”到“水龙头”全合格,让群众喝上高标、高质的自来水。

  ——以食品药品安全标准体系、监测体系、生产流通全过程可追溯体系、市场准入制度、召回制度、诚信体系等为重点,逐步建立起覆盖各环节、最严格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制度。

  安全是民生的“红线”,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得不到保障,高品质生活就无从谈起。

  建市以来,油地军校团结一心,有效维护了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市委六届四次全会以来,我市更加注重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推进平安东营、法治东营建设,建设成为省级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市域社会治理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走过38年征程的东营,正朝着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目标,阔步前行。

(记者 周乃东)

责任编辑:李梦瑶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