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东营我的家——东营市打造良好环境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纪实

  家,是游子漂泊在外魂牵梦萦牵肠挂肚的地方;家,是人内心深处的信仰,也是支撑一个人砥砺前行的动力;家,就是许久未曾归来,也仍然能感受到犹如回到母亲怀抱的亲切感;家,是一个人眼中的自豪,心中的图腾!

  美好东营,我的家!她是独具特色的湿地城市,黄河从这里入海,境内流淌138公里,造就了独特的生态环境;她是全国知名的石油城市,胜利油田从这里诞生;她是开放包容、充满活力的创业城市。

  家,要用心打造,用智慧扮靓。近年来,我市把“环境打造”作为“四项重点工作”之一,确定政务生态、创新创业生态、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四个方面重点工作96项。全市上下紧盯“环境打造”的群众期待和实践要求,聚焦堵点、痛点、难点问题,不断变革创新,敢于破除壁垒,勇于流程再造,接续提升内涵,真正从体制机制层面保障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

  优美的城市生活环境。 记者 周广学 报道

  精简高效政务生态———

  “哪里发展环境好,哪里发展就快”

  市委书记李宽端强调,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哪里发展环境好,哪里发展就快,哪里营商环境优,市场资本、产业项目和高端人才就流向哪里。

  近年来,我市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流程再造工作部署要求,以贯彻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为契机,创新制度供给,深化“一次办好”改革,积极创新、攻坚克难,全力打造“审批事项少、办事效率高、服务质量优、群众获得感强”的一流营商环境。

  全面深化“一窗受理”改革。我市在全省率先编制推出《政务服务“一窗受理”工作规范》东营市地方标准,并于5月1日起正式施行;加快推进网上“一窗受理”系统应用,已梳理并配置完成市级“一窗受理”事项282项;调整优化市政务大厅“综合窗口”和“专业窗口”设置,“行政审批专区”服务窗口由原来的41个减少到18个,审批服务效率得到显著提升。

  全面提升跨域办理能力。市、县两级政务服务大厅均已设置“跨省通办”“全省通办”服务窗口;市级与济南等省会经济圈城市及济宁市实现了企业开办“异地可办”,垦利区与济阳区等六县(区)签订“全省通办”合作协议,加盟全国首个省会经济圈行政审批服务联盟;在全省率先探索“政务晓屋”服务新模式,已正式进驻市级、垦利区、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三个政务服务大厅,目前,可实现7省、15个地区的部分业务“跨省通办”,企业和群众可通过“政务晓屋”办理342项业务。

  全面推动“双全双百”工程。按照省“双全双百”工程改革方案,我市研究确定了“1+2+N”工作方案体系,围绕个人从出生到死亡、企业从准入到退出“两个全生命周期”,各梳理100项高频事项,推出第一批涉及个人9件和企业16件“一件事联办”集成服务清单目录,推动“一件事”办理在数量、质量上争取走在全省前列。

  全面突破重点领域改革。推行企业简易注销改革试点,公告期由45天压缩至20天;工程建设审批系统完成与投资在线平台、公共资源招投标系统等多部门系统互联互通;政府投资项目各审批阶段已实现同级并联审批;“不见面开标”系统于4月1日完成系统上线,已有68个项目采用新的开标方式运行。

  这些服务的推出,逐渐成为我市企业办理审批业务的常态,实现了让企业办事“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更彰显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追求。如今,东营的政务服务环境在朝着“手续最简、环节最少、成本最低、效率最高”大步迈进,群众办事体验持续优化。

  魅力彰显自然生态——

  让“绿水青山”成为永续发展的“金山银山”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和部署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东营作为黄河入海口城市,承担着重大历史使命。近年来我市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战略,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让“绿水青山”成为永续发展的“金山银山”。

/

 湿地在城中,城在湿地中。周广学 摄

  “生态是东营的第一资源,最大优势。”市委书记李宽端强调:“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让良好生态成为东营高质量发展的最美底色和最亮品牌。”

  为此,我市坚持高标准规划引领,高标准编制《东营市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及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与修复、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生态补水等9个专项规划,成为沿黄九省区中率先制定完成规划的市。既谋划长远,又干在当下,我市扎实推进245个生态保护、重大基础设施和高端产业项目,以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成效展现东营担当。

  全方位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把水、林、田、湖、草、湿地、海岸线、滩涂作为一个生态系统,用生态的办法治理生态,促进“河——陆——滩——海”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去年以来,贯通河道水系142公里,退耕还湿、退养还滩7.25万亩,修复滨海湿地3.3万亩,治理互花米草3800亩。

  系统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坚持宜林则林、宜湿则湿,按照“有林场、有湿地、有绿廊、有节点”的布局,打造108公里沿黄生态长廊,完成造林380平方公里。扎实开展生态保护和“四减四增”三年行动计划,实施精准化治气、系统化治水、规范化治废,推动环境质量持续提升。“十三五”期间,累计实施水气土污染治理项目630个,2020年空气优良天数比2015年增加79天,天蓝水绿的生态东营初步显现。

/

  红毯飞羽 刘月良 摄

  “哪儿环境好,鸟儿最知道。”鸟儿的选择,就是东营自然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的有力佐证。统计显示,随着生态的持续改善,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级保护鸟类由2013年的12种增加到现在的24种,鸟类总数量达到371种,每年有600多万只鸟在此迁徙、越冬、繁殖。区内拥有各类植物685种,自然植被覆盖率达55.1%,是中国沿海最大的新生湿地自然植被区。东营,这座连鸟儿都眷恋的城市,正在发生着“颜值”与“气质”的齐升之变。

  诚信法治社会生态——

  “人人争当最美东营人、人人都是最美发现者”

  今年6月23日,“感动东营”党员先模人物和“最美东营人”发布仪式举行,10位“感动东营”党员先模人物和12名首届年度“最美东营人”受到表彰,他们的先进事迹深深感染着现场每一个观众,传递出向上的精神力量。

  为深入挖掘、充分展示东营市全境域内各条战线涌现出的先进典型人物和群体,“发现最美东营人”先后推出疫情防控、脱贫攻坚、创新发展、乡村振兴等方面84个典型人物(群体),通过各种新闻、网络媒体进行广泛推送传播,引起社会热烈反响,全市上下营造出“人人争当最美东营人、人人都是最美发现者”的浓厚氛围,全市社会风尚先进典型培育取得了阶段性进展。

  在8月20日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交流会,和8月27日召开的全省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推进会议上,我市都作了典型经验介绍,市域社会治理工作经验在全省、全国交流推广。

  从2018年起,我市率先在全省建立社会治理“一张网”,以实施创新社会治理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统筹推进市域治理运行管理中心、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和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调处中心建设,打造具有东营特色的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实体化市域社会治理体系。

  让守信者一路畅通、失信者寸步难行。在营商环境改善上,近年来,我市用好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坚决破除一切制约发展的障碍,为各类市场主体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良好环境。我市从严查处各类干扰企业经营和损害企业利益的违法违纪行为,对反面典型进行曝光,对相关人员进行追责,在全市树立“谁破坏东营的营商环境,就砸谁的饭碗”的鲜明导向。

  “哪里发展环境好,哪里发展就快。”建设美好东营,一直在路上。如今的东营,正以生态宜居的自然环境、便捷一流的营商环境、公平公正的司法环境、全民守法的社会环境,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投资兴业。

  黄河入海,我们回家。来到东营,你便能感受到家的温暖!

  (记者 王敏)

责任编辑:李梦瑶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