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达峰、碳中和,东营在行动

  2020年,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期间,中国提出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一承诺让碳达峰、碳中和成了热词。

  碳达峰是指在某一个时点,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降低。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然后通过植物造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犹如硬币的正反面,碳达峰、碳中和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要在这场变革中有所作为,必须辩证处理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发展模式。

  郁郁葱葱的王庄沙区生态林场景色宜人。王庄沙区是1951年黄河决口冲击而成的缓岗地带,历史上这里曾一度是尘土飞扬的“沙窝子”,经过多年的持续植树造林,王庄沙区林场林木蓄积量增加值已达到57600,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17600吨,释放氧气15600吨,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生态氧吧”。

  近年来,我市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机遇,聚焦新时代东营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定位,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统筹推进“双碳”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聚力节能减排

  以技术改造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增效

  作为胜利油田的主产区和所在地,东营因油而建、因油而兴,经过多年发展,培育形成了石油化工、橡胶轮胎、石油装备、有色金属等主导产业集群,我市能源结构偏煤,产业结构偏重的经济发展特征十分突出。推进节能减排降耗、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近年来,我市以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为主线,“一企一策”制定差异化节能改造方案,加快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并且用3年左右的时间,组织实施“千企技改”工程,滚动实施1000项高水平技术改造项目,推动企业向高端化、智能化、品牌化、绿色化转型升级。

  在实施企业技术改造的同时,我市积极推进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在全省率先成立市级能源大数据中心,实施重点用能单位“百千万”行动,确定能耗万吨标煤以上企业105家,并接入市级数据平台,助推企业节能挖潜。

  对于石化、橡胶、石油装备等传统产业,我市还坚持“集群发展、科技赋能、优胜劣汰”的发展路径,重塑产业生态链,通过提高项目门槛,完善产业链图谱,聚力实施强链补链延链的高端项目,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竞争力,提升行业能效水平,推动从“量”到“质”的根本性转变。

  对于落后产能,市委、市政府毫不手软、坚决淘汰。依据环保、安全、技术、能耗、效益等标准,强化单位能耗产出综合效益评价结果运用,在融资、用能、用水、用电等方面,实行差别化要素配置,倒逼落后产能退出。2018年,我市淘汰科力达、万通石化企业落后装置345万吨,2020年完成11家企业淘汰类炼油产能退出,退出产能326万吨。

  此外,我市还制定出台《关于加强“两高”行业和项目管理的实施意见》,严控“两高”项目建设,加快实施低碳项目,积极培育低碳产业。

  近日,在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新材料产业园合盛铜业分剪车间,工人在操作分剪机分剪铜箔。山东合盛铜业有限公司铜箔项目采用世界先进生产设备和工艺,产品包括高端锂电铜箔、标准铜箔和5G高频高速铜箔,产品订单充足,主要供应LG化学、三星SDI、松下电工、宁德时代、比亚迪等知名企业。项目全部达产后,将形成年产5万吨铜箔,年产值45亿元的高性能新型电子材料加工基地。

  ■调整产业结构

  构建具有东营特色和持续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对于东营这样一座资源型城市而言,产业结构调整既是当务之急,更是事关长远的第一要务,必须要打好新旧动能转换这场硬仗。

  这几年,在推进石化、橡胶、石油装备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东营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加快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航空服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东营特色和持续竞争力的“5+2+2”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以绿色和创新为支撑的产业模式和发展格局正在形成。

  数据显示,东营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由2018年的28.15%提高到2020年的34.21%,提高6.06个百分点。今年1至7月份,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11.6%,居全省第2位;“四新”经济投资占比41.4%,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

  聚焦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今年,我市梳理了6大产业15条产业链,全面实施“链长制”,“一链一策”精准补链延链强链,打造更有韧性、更具竞争力的产业链供应链,为深化能源、物料梯次循环利用、无废生产奠定基础,取得了显著进展。

  如今,航空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零碳”产业、盐碱地特色农业等“负碳”产业……我市各类新型低碳产业加快破题,释放出推动“减碳”的强大韧劲和活力。

  在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新材料产业园,东营欣邦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聚酰亚胺薄膜生产车间,工人操作分切机对薄膜进行分切,开足马力赶制供应国外客户的产品订单。我市聚力发展绿色高端的新材料产业,围绕高端功能陶瓷材料、高分子聚合物新材料、高性能纤维材料、高性能膜材料等,打造具有持续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优化能源供给

  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

  碳排放的根本来源是化石能源。实现“双碳”目标,从能源方面来说,就是要调整能源结构,高效利用传统化石能源、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进一步节能降耗。

  得益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天然的资源禀赋,我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各类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数据显示,我市仅可供开发的地热资源分布面积就有5655平方公里,可折合标准煤20.09亿吨,可采热水量562.61亿立方米,开发潜力巨大。

  多年来,我市坚持把能源结构调整摆在重要位置,深入推进能源节约型城市建设,在推动传统能源高效清洁利用的同时,科学布局、合理开发太阳能、风能、氢能、地热、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优化能源供给结构。截至2020年12月,全市新能源装机已达205万千瓦。

  在推进传统能源清洁利用方面,我市还持续实施火电等重点行业深度治理,推进燃煤机组(锅炉)超低排放改造,扎实推进煤炭减量替代工作,大力发展工业余热供暖,有序推进煤改气,加快推广清洁燃煤和环保炉具,推进农村地区散煤治理。

  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当前,我市正立足本地实际,加强可再生能源发展研究谋划,在坚持生态优先的基础上,科学有序地对区域内各种空间、物质资源进行开发,加快构建具有东营特色、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

  ■强化科技赋能

  以工业固碳技术推广应用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

  推进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即“CCUS”),可实现增加石油产量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双赢,是石化能源大规模低碳利用的关键技术,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

  在东营市海科瑞林化工有限公司,企业通过添加二氧化碳回收装置,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了15%左右。而且经过技术提纯,捕集的二氧化碳可以直接作为工业原料销售给其他企业,实现了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

  发生在海科瑞林化工公司的变化,体现了我市加快工业固碳技术推广应用的成效。目前,东营港经济开发区锅炉烟气二氧化碳捕集(一期)试点项目二氧化碳年捕集能力达到10万吨,同时每小时副产氮气16000立方米,研发的设备运行稳定,经济效益可观。此外,通过与中石化胜利油田的合作,开发区将试点项目生产的二氧化碳供给胜利油田注入地层进行驱油并完成封存,实现了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的全流程应用。

  在工业固碳技术推广应用的同时,近年来,胜利石油管理局有限公司探索将二氧化碳注入油层来驱赶原油,不仅实现二氧化碳在地下的封存,而且有效实现了原油增产,将二氧化碳“上天为害”变成“入地为宝”。

  目前,胜利油田在二氧化碳捕集、输送、利用、封存等方面走在行业前列,为我市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作出了积极贡献。

  ■发挥生态优势

  让绿色成为东营高质量发展的最亮底色

  生态固碳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路径。对于东营来说,生态是第一资源、最大优势。在推进“双碳”工作过程中,生态也是东营最大的底气。

  生态是宝藏,是资源,也是财富。今年6月份,自然资源部批复东营为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计划利用两年时间,通过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探索生态资源指标交易等措施,进一步增加生态产品供给,将东营打造成为大江大河入海口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典范。

  森林生态系统是生态固碳的重要部分。今年3月份,我市出台了2021年沿黄生态长廊建设实施方案,将沿黄河实施造林绿化、补植提升、湿地修复等一系列工程,在黄河两岸形成岸绿、景美、宜居、宜游的生态长廊。今年我市将实施建设工程35个,绿化面积过万亩。

  荣获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称号;受邀参加首届国际湿地城市市长圆桌会议并作典型发言;被评为2021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决扛起黄河入海口城市历史责任,提出“一园两带多廊道”的生态保护空间布局,拉开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格局,蹚出了入海口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新路子。

  湿地是东营最宝贵的生态资源、最突出的生态优势,在生态固碳中地位重要。围绕湿地城市建设,我市实施湿地保护、湿地修复、湿地入城工程,对绿地、湿地、水体湖泊进行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中心城按照“两带三河五片多点”的湿地结构,打造“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湿地在城中、城在湿地中”的城市风貌。

  如今,我市绿色生态屏障建设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正在不断显现,生产方式、生态环境、百姓生活方式等方面均发生了深刻变革,绿色成为东营高质量发展的最亮“底色”。

  ■倡导绿色消费

  积极营造绿色低碳生活新时尚

  这几年,随着生态“大文章”越做越好,我市绿色消费服务业正加速发展。

  在黄河入海口,欣赏河海交汇、新生湿地、野生鸟类三大世界级旅游资源,享受“回家”的体验,感受黄河口原生态的美;假日周末,来到新汇东海岸旅游度假区,在海水浴场、水上乐园放松身心,一系列水上体验项目让你过足瘾……近年来,我市以实施“旅游富民”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集中推进一批生态教育、自然体验、文化旅游精品项目,努力把东营打造成亲近母亲河、回归大自然的生态家园、文化家园、精神家园,打造国家一线休闲度假城市。

  2018年至2020年,我市公路货运量占比分别为71.3%、63.0%、54.9%,管道货运量占比分别为21.6%、28.2%、35.8%,呈现出公路货运逐年下降,管道等货运方式逐年上升的良好态势。近年来,我市积极构建东西互济、南北贯通、陆海联动、多式联运、公铁海河空管一体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加快调整优化运输结构,打造绿色高效的“公转铁”“散改集”物流模式。同时,大力推广低能耗绿色运输工具,深入推进公交优先发展,加快推动公交设施建设,完善公共交通体系,为市民“绿色出行”提供保障。

  全面推广绿色建筑,绿色建筑竣工面积占民用建筑竣工比例保持在100%;中心城区基本实现清洁取暖全覆盖;全市建成各类公园295处,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3%,建成绿道695公里……近年来,我市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城乡建设发展各领域各项工作,有效助推了“双碳”工作。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任重而道远。新常态下,东营正立足生态优势,聚力攻坚突破,在“双碳”路上阔步前行!

(文/记者 张利波 图/记者 周广学)

责任编辑:邓玉莉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