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双碳”路上发力“绿富美”——我市统筹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纪实(下)

  犹如硬币的正反面,碳达峰、碳中和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要在这场变革中有所作为,必须辩证处理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发展模式。

  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推进“双碳”亦是如此。从开发利用新能源到加快湿地城市建设,从加快工业固碳技术应用到推进黄河入海口生态修复,东营逐绿而行、久久为功。这座黄河入海口城市,脚下是一条绿色的、通达的、美丽的高质量发展跑道。

  郁郁葱葱的王庄沙区生态林场景色宜人。王庄沙区是1951年黄河决口冲击而成的缓岗地带,历史上这里曾一度是尘土飞扬的“沙窝子”,经过多年的持续植树造林,王庄沙区林场面积达到1.65万亩,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17600吨,释放氧气15600吨,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生态氧吧”。 记者 周广学 报道

  全局上谋划,关键处落子。这几年,市委、市政府聚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立足实际科学谋划东营发展,聚力推进“四项重点工作”“九个三年行动计划”“九大改革攻坚”,为应对“双碳”大考打下了坚实基础。

  “绿”:加快工业固碳技术推广应用,探索工业绿色发展新路径

  推进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即“CCUS”),可实现增加石油产量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双赢,是石化能源大规模低碳利用的关键技术,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

  “通过应用二氧化碳回收装置,让公司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了15%左右。”东营港经济开发区海科瑞林化工公司总经理许胜军说,通过技术提纯,企业捕集的二氧化碳可以直接作为工业原料卖到园区其他企业,二氧化碳回收装置投入了4000万元,公司每年二氧化碳销售收入大概在1500万元到2000万元,2到3年就可回本。

资料图

  发生在海科瑞林化工公司的变化,体现了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加快工业固碳技术推广应用的成效。开发区现有62家规模以上石油化工企业,2020年综合能源消耗达到215万吨标准煤,集中供热系统煤炭消费量达到78万吨,碳减排的空间很大。2019年,东营港经济开发区与大连理工大学合作,联合开发了二氧化碳捕集并同步制氮工艺技术,投资9000多万元建设了锅炉烟气二氧化碳捕集(一期)试点项目。

  “我们在对企业废气进行研究时,发现其中含有大量氮气,每立方可以卖到4毛钱,实现了捕碳与增效的双赢。”东营港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经济发展局局长陈涛说。

  目前,东营港经济开发区锅炉烟气二氧化碳捕集(一期)试点项目二氧化碳年捕集能力达到10万吨,同时每小时副产氮气16000立方米,研发的设备运行稳定,经济效益可观。此外,通过与中石化胜利油田的合作,开发区将试点项目生产的二氧化碳供给胜利油田注入地层进行驱油并完成封存,实现了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的全流程应用。

  在以往,开采石油,通常是将水注入油层,用水来驱赶原油。

  近年来,胜利石油管理局有限公司探索将二氧化碳注入油层来驱赶原油,不仅实现二氧化碳在地下的封存,而且有效实现了原油增产,将二氧化碳“上天为害”变成“入地为宝”。

  目前,胜利油田在二氧化碳捕集、输送、利用、封存等方面走在行业前列,为我市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作出了积极贡献。

  “美”:立足生态固碳优势,用自然的理念保护自然、用生态的办法治理生态,让候鸟常住黄河口、让湿地城市愈美好

  生态固碳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路径。对于东营来说,生态是第一资源、最大优势。在推进“双碳”工作过程中,生态也是东营最大的底气。

何延海 摄

  生态是宝藏,是资源,也是财富。今年6月份,自然资源部批复东营为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计划利用2年时间,通过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探索生态资源指标交易等措施,进一步增加生态产品供给,将东营打造成为大江大河入海口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典范。

  森林生态系统是生态固碳的重要部分。今年3月份,我市出台了2021年沿黄生态长廊建设实施方案,将沿黄河实施造林绿化、补植提升、湿地修复等一系列工程,在黄河两岸形成岸绿、景美、宜居、宜游的生态长廊。今年我市将实施建设工程35个,绿化面积过万亩。

  荣获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称号,成为获此殊荣的全球18个城市之一;受邀参加首届国际湿地城市市长圆桌会议并作典型发言;被评为2021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决扛起黄河入海口城市历史责任,提出“一园两带多廊道”的生态保护空间布局,拉开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格局,蹚出了入海口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新路子。

  湿地是东营最宝贵的生态资源、最突出的生态优势,在生态固碳中地位重要。围绕湿地城市建设,我市实施湿地保护、湿地修复、湿地入城工程,对绿地、湿地、水体湖泊进行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中心城按照“两带三河五片多点”的湿地结构,打造“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湿地在城中、城在湿地中”的城市风貌。

  乘船游览广利河,经过一个个标志性景观,远眺城市优美的天际线,感受湿地原生态的美,让人陶醉。当前,我市正以创建国家5A级景区为目标,加快实施广利河旅游提升工程,通过资源整合、存量盘活、项目招引、业态植入,全面提升广利河旅游功能,打造市民亲水休闲的好去处、吸引外来游客的生态旅游目的地。

  周广学 摄

  鸟类是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指示物种。漫步在我市湿地工程,细心的市民会发现,不少工程都设计保留了适合鸟儿栖息的小岛。如今,市民在欣赏湿地美景时,能发现越来越多鸟儿的身影。良好的生态吸引越来越多的鸟儿栖息,东营已成为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重要的“中转站”和越冬地、繁殖地,被誉为鸟类的“国际机场”,是全球最大的东方白鹳繁殖地、全球第二大白鹤越冬地、全球第二大黑嘴鸥繁殖地。

  舍“小”得“大”、舍“近”得“远”、舍“末”得“本”。绿色生态屏障建设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正在不断显现,东营在生产方式、生态环境、百姓生活方式上均发生了深刻变革,绿色成为了东营发展的最亮“底色”。

  随着生态“大文章”越做越好,我市绿色消费服务业正加速发展。

  黄高潮 摄

  在黄河入海口,欣赏河海交汇、新生湿地、野生鸟类三大世界级旅游资源,享受“回家”的体验,感受黄河口原生态的美;夜色降临,感受塞拉维广场灯光秀的激情魅力,必定被“光影、艺术、科技、互动”等特色元素所打动;假日周末,来到新汇东海岸旅游度假区,在海水浴场、水上乐园放松身心,一系列水上体验项目让你过足瘾。

  今年5月份,以“挖掘休闲内循环,推进文旅大循环”为主题的2021中国休闲度假大会在东营举行,为我市文旅产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近年来,我市以实施“旅游富民”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集中推进一批生态教育、自然体验、文化旅游精品项目,努力把东营打造成亲近母亲河、回归大自然的生态家园、文化家园、精神家园,打造国家一线休闲度假城市。

  2018年至2020年,我市公路货运量占比分别为71.3%、63.0%、54.9%,管道货运量占比分别为21.6%、28.2%、35.8%,呈现出公路货运逐年下降,管道等货运方式逐年上升的良好态势。近年来,我市加快调整优化运输结构,压减公路运输带来的碳排放量,打造了绿色高效的“公转铁”“散改集”物流模式。

  中心城区基本实现清洁取暖全覆盖;全市建成各类公园295处,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3%,建成绿道695公里……近年来,我市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城乡建设发展各领域各项工作,有效助推了“双碳”工作。

  “富”:挖掘新能源“富矿”,加速构建具有东营特色的新能源体系

  我市不仅石油资源富集,而且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是推进“双碳”的巨大优势。

  在垦利宏泰40MW光伏发电项目现场,太阳能电池板在阳光下整齐排列、熠熠生辉,电池板浓荫下,虾儿游来游去,丝毫不受影响。这个占地1200亩的渔光互补项目,采用国内最先进设备,可在正面发电同时利用背面吸收太阳散射光进行发电,有效提升了发电效率。

  资料图

  我市太阳能资源禀赋得天独厚,光伏项目建设条件优越。未来,我市将依托广阔的盐碱滩涂、坑塘水面、盐场等空间资源,有序发展建设一批集中式“光伏”发电项目。

  2020年8月,市财金集团参股的山东绿动清洁能源有限公司中标东营空港产业热源厂站建设运营项目,仅3个月就实现了项目建成投用,为商飞基地和胜利机场7万平方米供暖面积送去了来自地下1600米的绿色地热能源。

  我市地热资源分布广泛、储量丰富,便于开采,可利用价值高。目前,地热供暖面积约560万平方米。地热供暖替代燃煤供暖的同时,减少了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气体的排放。地热能不仅能在冬季供暖中发挥重要作用,还能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和禽类水产养殖中,能够与旅游项目、医养康复项目深度结合,实现良好综合效益。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新常态下,东营的生态优势正转化为发展优势,正在“双碳”路上阔步前行!

  (记者 王俊杰)

责任编辑:刘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