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入海回“家”处 满目群芳尽嫣然——东营市推进旅游富民工作纪实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万里黄河,一路奔波,在东营注入渤海。河海相拥,孕育了神奇壮美的黄河三角洲。

  在这片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上,有沧海桑田的神奇与壮阔,有黄龙入海的壮观与美丽,有河海交汇、新生湿地、野生鸟类三大世界级的旅游资源,黄河文化、石油文化、海洋文化、孙子文化、移民文化等多元文化交汇融合……

  宋开才/摄

  如此得天独厚的优势,让文化旅游产业这一促进消费和经济发展的“利器”,成为东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选项。2018年9月,市委六届四次全会提出“打造黄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的目标定位。

  聚焦这一目标定位,我市深入实施“旅游富民”三年行动计划,持续打响“黄河入海、我们回家”文化旅游品牌,着力打造亲近母亲河、体验原生态、享受慢生活的文化旅游胜地,让黄河三角洲成为向世界展示我国大江大河入海口文明的标志地,全市文化旅游产业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行,奏响了旅游富民的时代强音。

  文旅融合启新篇:坚持规划引领,集聚发展动能,全力讲好“黄河入海”故事

  文化和旅游密不可分,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

  为深入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我市坚持把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作为一盘“大棋”来谋篇布局,纳入全市“5+2+2”现代产业体系进行统筹部署,以“旅游富民”三年行动计划为实施路径,着力打造成为富民强市的幸福产业。

/

新生湿地 孙劲松/摄

  在具体实践中,我市强化顶层设计与规划引领,立足我市实际,全面提升生态旅游环境,聚力突破文化旅游产业固有模式,推进生态、文化、旅游相互促进、相互融合。

  制定出台“旅游富民”三年行动计划,成立市县工作专班,每年研究制定工作方案及相关配套文件,明确目标、细化措施,不断健全工作推进体系。出台《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促进文化和旅游产业健康发展的意见》,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与高层次专业机构合作,精心编制《黄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规划》,为打造沿黄地区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示范样板、国际知名的生态旅游目的地、向世界展示大江大河入海口文明的标志地提供引领。启动编制黄河文化(东营)生态保护实验区、研学旅行等专项规划,产业布局和产品体系不断完善。

  坚持“政府做线路,企业做项目,合力做市场”,立足东营多元特色地域文化,策划打造黄河入海奇观游、湿地城市生态游、黄河文化研学游、兵圣文化体验游、春夏秋冬四季游等主题“醉美”旅游线路,提升旅游体验。谋划实施一大批生态教育、自然体验、文化旅游精品项目,进一步丰富旅游产品,提升文化内涵。着力发展和丰富旅游休闲度假业态,建设国际知名的生态摄影基地、区域自驾游目的地、休闲度假胜地,打造研学之城、展会之城、赛事之城、美食之城。

  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作为黄河入海口城市、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东营主动融入重大国家战略,坚持生态优先,充分发挥入海口优势,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着力讲好“黄河入海”故事。

  ——以黄河口国家公园建设为统领,统筹推进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治理,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保护治理模式,永葆黄河口的生态魅力,彰显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

  ——坚持多层次、多方向发力,着力发挥沿黄、滨海的独特优势,进行分段分点主题化、特色化打造,推动串珠成链,形成沿黄、滨海国家风景廊道。

  ——坚持规划引领提升城市建设品质,统筹利用河、湖、湿地等要素,进一步彰显“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湿地在城中、城在湿地中”的鲜明特色,加快建设富有活力的现代化湿地城市、独具魅力的文化旅游胜地。

  全域旅游展新颜: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发挥优势、彰显特色,“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格局加快形成

  观河海交汇,赏野生鸟类,领略新生湿地风光……近年来,坐拥三大世界级旅游资源的黄河口生态旅游区游客接待量与日俱增。今年,更是有不少游客慕名前来观赏“河海交汇”旷世奇观。“五一”假期,黄河口生态旅游区接待游客6.2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143%,实现旅游收入431.1万元。

/

  红毯飞羽 刘月良/摄

  作为我市打造黄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的主战场,近年来,黄河口生态旅游区加快构建高品质、多样化生态旅游产品体系。成功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旅游服务质量持续提升。实施“黄河入海”低空旅游、北汊河河道疏浚等项目,实现常态化观览“河海交汇”。实施湿地生态保护与恢复工程,红滩湿地景观进一步提升。建设舟游白鹳湖、黄河入海流主题VR体验馆、生态研学基地等,旅游产品更加丰富。黄河口生态旅游区还入选文化和旅游部认定的黄河生态文化之旅主题旅游线路。

  广利河是我市中心城区彰显河海风情、湿地城市特色的一条重要河流,周边旅游资源密集。今年,市委、市政府启动实施广利河旅游提升工程,以创建国家5A级景区为目标,打造市民亲水休闲的好去处、吸引外来游客的生态旅游目的地。

  7月3日,广利河景区游船正式通航运营。市民可乘船一览河畔美景,尽享湿地风情。船行碧波之上,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白鹭齐飞……形成一幅优美的生态画卷。

/

  泛舟广利河。 记者 周广学/摄

  近年来,通过实施“旅游富民”三年行动计划,我市中心城区和县区旅游重点项目加速突破,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加快构建。在中心城区,实施了天鹅湖蓄滞洪工程、东八路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提升等一批湿地项目,石油科技馆成为彰显石油城市特色的工业旅游体验地,黄河三角洲动物园新建成的休闲观光科普园“花仙谷”成为网红打卡地,金湖银河文旅小镇项目招商深入推进。在各县区,孙武湖旅游度假区提升、东津渡教育康养度假区、黄河口大闸蟹产业融合项目等一大批项目加快推进,为游客提供更具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

/

  垦利区永安镇稻田画景观创意基地,多种色彩的水稻组成稻田画,成为美丽乡村的一道靓丽风景,吸引众多游人前来观光体验。 记者 周广学/摄

  与此同时,我市还以“旅游+”“+旅游”为抓手,培育旅游新产品、新业态,推动从单一的“黄河口”观光驱动向多元化休闲度假目的地转变。大力推动自驾游、研学游、红色游等业态发展,黄河口生态旅游区、知青小镇等建成自驾营地;召开全市研学旅行大会,着力推动研学旅行工作标准化、体系化、专业化建设;以庆祝建党100周年为契机,推出系列精品红色研学基地、研学活动和研学线路,《热血芳华》《追光者》等一批自制剧精彩首演,《共产党宣言》陈列馆开馆,渤海垦区革命纪念馆被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

  利津东津渡教育康养度假区葵花绽放引客来。记者 周广学/摄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市以自驾游、生态摄影、美食、研学等为主体的旅游产业布局基本形成,旅游拉动消费效应逐步显现。去年,黄河口(东营)啤酒美食节10天时间吸引市民和游客8.1万人次,营业额近千万元。“千车万人自驾黄河口”活动带动消费2000余万元。

  品牌形象更响亮:坚持宣传与营销并重,精心举办文旅活动,“黄河入海、我们回家”文旅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

  5月24日至26日,由中国旅游协会、东营市人民政府、全国休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办的2021中国休闲度假大会在我市举办。

  休闲度假大会期间,我市同期举办以“等‘闲’识得东营面”为主题的“东营人游东营暨东营市休闲季”活动,举办一系列落地活动,在打响东营黄河入海休闲度假城市品牌的同时,让市民与游客真正享受到美好休闲生活。这也是我市推介城市形象和文化旅游品牌的一次生动实践。

/

  记者 延智/摄

  黄河口(东营)国际马拉松赛、黄河口铁人三项赛、黄河口(东营)服务节、东营草莓音乐节、黄河口(东营)摄影大展……近年来,我市以“黄河入海”为主题的节会赛事活动精彩纷呈,实现了旅游与城市的有机融合,有力提升了城市文旅形象和美誉度,持续打响“黄河入海、我们回家”文化旅游品牌。

  聚焦文旅品牌打造,我市持续深化宣传与线路设计推广工作,不断强化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坚持营销和宣传并重,线上和线下并行,在外出推介、扩大目的地营销的同时,充分运用多种媒体途径进行强有力宣传推介。黄河口生态旅游区宣传片亮相首都国际机场。实施城市形象塑造计划,吸引全国29个省市10万余人次参与。开展“2021年首届东营网红打卡地”评选活动,话题播放量达1000余万次。推出东营人游东营、夏日盛宴、惠民消费季等系列旅游主题活动,聚焦休闲、夏日、美食、惠民等元素,丰富旅游产品,扩大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策划多条精品游线路,全面对接国内和省内沿黄、沿海城市等主要客源城市。开展“醉美东营·游我来说”实地推介等活动,赴重要客源地、重点景区宣传推广东营文旅资源产品。如今,“黄河入海、我们回家”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和熟悉。

  “发展旅游产业,不能只盯着旅游不放。”为擦亮“黄河入海、我们回家”这一品牌,我市努力以创新创意留住游客,以真心实意温暖游客,不断增强黄河入海的景观吸引力。

  记者 周广学/摄

  近年来,我市以“家”为导向,全方位提升旅游服务功能和水平,真正让游客来到东营像回到家一样舒适、温馨、放松。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建成旅游咨询服务中心40余处、旅游厕所360余座。出台《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工作方案》,在全市实施旅游服务标准化提升等九大行动计划。强化旅游市场监管,规范旅游服务内容和标准,有效提升全市文化旅游行业安全生产水平,保障了游客人身和财产安全。打造“黄河入海、智游东营”小程序,为市民游客提供全方位智慧化服务。

  “黄河入海处,必有大文章”。打造黄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东营不仅有诗和远方,更有“家”的温馨惬意!如今,这座美丽热情的城市正敞开怀抱,迎接四海宾朋“回家”。

  (记者 张利波)

责任编辑:刘冉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