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区:“小厕所”改出乡村文明“新时尚”

  日前,记者行走在牛庄镇王庄村村道上,只见处处干净整洁,农家小院不仅“面子”干净,“里子”也同样干净。这样可喜的变化是近几年东营区努力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的积极成效。

  近年来,东营区坚决把“小厕所”这件“民生大事”做实做好,形成了“厕具坏了有人修,粪污满了有人抽,抽走之后有效用”的绿色可持续的改厕后续长效管护模式。

  “以往厕改不彻底的原因之一是,群众需自付超出设备保修期的更换维修成本费用,很多群众怕花钱不愿改造升级。”说起改厕之初存在的问题,东营区房产服务中心副主任王化云深有感触。对此,东营区创新“向上争一块、区级补一块、镇街拿一块”的多管齐下筹资方式,在积极争取、统筹用好各级厕改奖补资金、乡村振兴专项资金的基础上,创新制定奖补政策,采取区级财政资金以奖代补的方式对镇街予以支持,区镇两级财政按8:2的比例对厕改升级费用分担兜底,实现了群众免费厕改升级。

  农厕“三分建、七分管”,后续管护一直是阻碍农村改厕“最后一公里”的难题之一。东营区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关于建立东营区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后续管护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探索出一条市场化、专业化、智慧化、长效化的后续管护新路。

  就在不久前,位于牛庄镇的东营区油地融合产业园内,在胜邦城肥处理中心,一个废物处理流程图吸引了众人的注意。胜邦城肥处理中心建设1座粪液集中处理厂和8个中转池,采取集中处理、分类处置的模式,对废液,处理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后排入城市排水管网或还田;对臭气,处理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后直接排放;对剩余固体残渣,生产有机肥循环利用,年处理粪污能力达到11万吨,实现全区农村粪污100%无害化处理。同时,鼓励企业积极研发生态改厕技术,逐步在农户家中推广使用。探索构建“中转池——上清液就地还田”“动态好氧发酵——生产固态肥”两种粪污资源化利用模式。目前,胜邦城肥处理中心年均处理粪污5万吨,生产有机固态肥2250吨,覆盖还田面积3000余亩,满足了1000余亩设施农业固态用肥,年均增加经济效益1500余万元,实现了粪污资源化利用产业化,激活了农业绿色循环发展新动能。

  “坚持农村改厕与乡村振兴、乡风文明、乡村旅游、美丽村居建设等统筹一体推进。”东营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相关负责人说,东营区将培养良好的健康卫生习惯纳入村规民约,引导农民群众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促进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营造出厕所“小角落”里的乡风文明“新时尚”。

  (记者 李玲 通讯员 缪宏伟)

责任编辑:刘冉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