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胜宏社区为社区困难居民提供免费的竹编培训,成品可按件计酬。
爱东营讯 在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胜宏社区,高二女孩时某的成长故事牵动着无数人的心。
她的父亲是智力一级残疾人,母亲因小儿麻痹症导致肢体二级残疾,身体严重扭曲变形,年逾八旬的爷爷艰难支撑着整个家庭。然而,命运并未怜悯这个家庭——父亲又患上了尿毒症,每周三次的透析让本就拮据的生活雪上加霜。
当外界感叹“这样的家庭如何活下去”时,时某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东营市一中,成为全家的骄傲。她的蜕变,离不开胜宏社区“一米阳光”社会救助品牌的温暖托举,也离不开东营市在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上的顶层设计与坚实支撑。
作为东营市最大的政府保障房聚集区,胜宏社区4358户居民中,残疾人、低保户等弱势群体占比近60%。过去,这里曾因环境差、治安差、服务差等问题被戏称为“六差小区”,居民甚至自嘲“出门都比别人矮半截”。如何让弱势群体重拾尊严?
我市以一系列创新举措给出了答案。通过出台《东营市社会救助服务联合体建设运营工作指南》等纲领性文件,搭建起有效衔接、互为补充的政策体系“四梁八柱”;通过组建由19个部门参与的社会救助工作专组并发挥联席会议作用,形成了高效协同的联动格局;更通过建成覆盖县乡村三级的5个县级“救联体”、18个镇街服务站和36个村居服务点,织密了一张贯通基层的救助网络,为“一米阳光”照亮每个角落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与组织保障。
胜宏社区,正是这张大网中最为活跃的前哨节点。作为开区“区—街道—社区”三级救联体的前端触角,它充分发挥“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聚合优势,将“大救助”资源精准引向千家万户。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一窗受理全科社工”接待台实现了民政、卫健等9部门26项救助业务“一站式”办理,为居民直接链接12类55项部门政策清单、9类31项社会服务清单、9类50项社会需求清单,让个性化的“微心愿”得以被看见、被认领。
在这里,救助不再是静态的等待申请,而是动态的主动“送上门”。“全市智慧救助平台对低收入人口的重大疾病、残疾等级变更等情况都能及时预警,相关信息会第一时间传到社区。”社区党委书记梅玉莲介绍,“网格员会第一时间上门核实,会根据实情按政策给予相应救助。”2024年接收预警信息26条,实地落实后主动帮扶5人,其中为3户大病困难家庭申请了临时救助。时某一家,正是通过这样敏锐的机制被纳入重点帮扶对象,从低保金、临时救助到医疗费用减免,政策的阳光得以穿透阴霾,照进生活的每个缝隙。
救助的力量源泉,不仅在于政府,更在于广泛发动社会力量所形成的合力。社区党委积极链接“双报到”单位、企业、志愿者等资源,精心打造“救联体服务矩阵”:孵化19支社区社会组织,使“一米阳光”志愿服务队壮大至超4200人;开展13类免费技术培训,成功帮助300多名下岗职工、困难居民和全职妇女实现居家就业,并扶持15名重度残疾人在社区就业;成立社区慈善基金,联动“一米暖阳”爱心企业,开设公益超市、幸福食堂,这些项目在解决就业的同时,其部分收益又反哺注入社区慈善基金,形成了“造血式”的良性循环。正是秉持着“不救助就是最好的救助”这一理念,胜宏社区通过“授渔式”帮扶,每年成功让约300户居民在生活质量提升后,自信地走出保障性住房,迈向新生活。
这一切的基层实践,都汇聚于“共富共享 幸福东营”的宏大发展愿景之下,我市通过建设“救联体”综合服务平台,倾力打造“救在你身边”服务品牌,其成功经验已入选全省社会救助优秀创新案例。回望来路,我市以“救联体”建设为强大引擎,整合多方资源,创新救助模式,成功推动社区救助从传统的“政策执行者”向现代化的“资源配置者”转型,构建起一个“物质+服务”多维并举、要素完备、韧性强大的“救助服务生态圈”,真正把温暖送到群众心坎上。
(记者 张姝睿 通讯员 余俊 张婧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