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剪纸老师正在向居民分享剪纸经验。
爱东营讯 日前,在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城街道辽河社区的活动室里,一场生动的剪纸活动正热闹开展。居民们手持剪刀在彩纸上灵巧翻飞,不一会儿,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图案便跃然纸上。
“以前只会剪些简单花样,现在跟着老师学,越剪越有样儿!”居民韩玉荣阿姨举起刚完成的剪纸作品,招呼邻居们一起欣赏。现场笑语不断,其乐融融。辽河社区党委书记许秀丽表示:“我们推动非遗进社区,就是要让老手艺从‘展品’变成‘日用品’,既帮居民守住传统技艺的根脉,也用共同的爱好串起邻里心,让文化传承更有烟火气。”
如今,在辽河社区,这样的文化风景已成常态:活动室里,老少围坐穿针引线,一个个布偶挂饰在巧手中逐渐成形;扎刻课堂上,居民们俯首专注,竹木经刻刀反复打磨渐成精美器物;草编工作室内,柔韧的蒲草在指缝间交织成实用与美观兼具的生活用品……
这些充满烟火气的场景,正是辽河社区以非遗为桥梁,让传统文化在基层治理中焕发时代光彩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辽河社区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将非遗传承作为社区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现已聚集“刘氏布偶”、“杨氏扎刻”、“纸上添花”剪纸等多个非遗项目,这些具有浓厚民俗特色的技艺深受居民喜爱。社区通过积极链接非遗传承人,专门设立活动场地,免费向居民传授技艺,形成了“社区搭台、传承人授艺、居民参与”的良性互动机制。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社区在传承对象的选择上,重点关注40至60岁的无固定工作人员、困难户、残疾人和退休人员。通过非遗技艺培训,这些居民不仅掌握了一技之长,更为今后灵活就业奠定了基础。
非遗的生命力在于“传下来”,更要“活起来”。为激活非遗的时代活力,辽河社区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依托,整合优质资源、培育新生力量。今年暑期,“萤火虫学堂”公益项目创新增设非遗特色课程,将剪纸、扎刻等传统技艺转化为孩子们喜爱的手工实践课。这一举措既精准解决了双职工家庭暑期“看护难”问题,又让孩子们在动手体验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实现了“老手艺”与“新受众”的双向奔赴。
在开发区,非遗文化正逐渐成为社区治理的有效载体和强大动力。如今,越来越多的社区像辽河社区一样,不断挖掘非遗资源,通过举办展览、技艺培训和文化活动,将非遗传承与民生服务、社区治理深度融合。剪纸的剪刀声、布偶的缝纫声、扎刻的敲击声……这些跃动在社区的非遗韵律,已成为民生服务的温暖注脚,将社区编织成一张有韧性的幸福网络,让居民在非遗的烟火气里触摸到“传承”的生动内涵。
(记者 陈同磊 通讯员 胡宇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