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点“碱”生金 丰收光景正好

东营新闻·东营网-东营日报·2025-11-06 07:52

爱东营讯 “尝尝这草莓西红柿,咬一口满是爆浆的酸甜劲儿,这可是咱盐碱地里种出来的宝贝。”11月4日,河口区丽泽“菜篮子”产业园内,工人王秀兰捧着刚采摘的果实满脸自豪。此时的园区里,数十名工人忙着分拣打包,一箱箱色泽艳丽的草莓西红柿即将发往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而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几年前还是遍布盐碱白斑的“撂荒地”。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这是今后农业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作为滨海盐碱地典型区域,东营拥有约341万亩盐碱地,其中盐碱耕地196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60%。我市深入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探索盐碱地综合利用有效路径,让昔日“不毛地”加速变身“大粮仓”。

“刚开始谁能想到,这地能种出这么好的菜!”看着70余个高标准冬暖式蔬菜大棚,东营河口杰灏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隋锋打开话匣子。丽泽“菜篮子”产业园项目位于丽泽乡村振兴精品片区核心区,占地总面积760亩,累计完成投资3000余万元,是全省主要的耐盐碱草莓西红柿种植基地。

近年来,省农技推广中心、省农科院、市农科院等科研团队的专家们纷纷来到丽泽产业园,与杰灏农业公司联合开展盐碱地蔬菜、瓜果、食用菌等现代设施农业种植业试验。项目内容包括菌菜(瓜)轮作周年高效生产模式及配套技术示范推广,涵盖富硒西瓜、甜瓜、草莓口感西红柿、贝贝南瓜、夏季菠菜等瓜菜作物,以及羊肚菌、鹿茸菇、草菇、平菇、大球盖菇等食用菌品种。通过技术创新,这里实现了周年“一地(棚)3至4茬”种植模式,显著提高了设施农业产出率和土地单位面积效益。“我们的草莓西红柿采用富硒种植技术和厌氧菌对高盐碱地进行改良后种植,成熟后酸甜可口、肉质紧实多汁、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喜爱。”隋锋说。

科技赋能农业带来的不仅是技术进步,更重要的是建立了联农带农机制,让农民分享产业发展红利。六合街道探索实施“飞地抱团”模式,建成丽泽“菜篮子”现代设施农业产业园,辐射带动周边24个村庄“抱团”发展,促进各村年均增收4.5万元、务工群众年均增收1.5万元。

离丽泽产业园不远的山东农发智慧生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同样是一片繁忙景象。鹿茸菇装袋车间内,18台生产设备飞速运转,依托全自动生产线智能化优势,产品从这里销往全国各地。

“公司年产鹿茸菇鲜品4万吨,占全国市场份额的20%,可实现销售收入12亿元。”公司人力资源部部长李洪祥介绍。更值得称赞的是企业的“生态循环模式”:菌菇车间每年更新的废旧菌棒、废料约有3万吨,企业将这些废料转售给周边村庄,用于土壤改良和种植肥料。同时,回收农村的秸秆、玉米芯、麸皮等农作物边角料生产菌棒,真正实现了变废为宝。目前,公司已和周边16个村签订了秸秆回收合作意向,年可消耗近3万亩耕地的秸秆、边角料等,村均增收5万至10万元;累计为周边村民提供就业岗位3000余个,稳定就业人数达800人,人均年收入超过4.9万元。

从盐碱白霜到瓜果飘香,从零散地块到产业集群,河口区用科技解锁土地密码,让“不毛地”结出“金果子”。如今,大棚里蔬果鲜灵,车间内菌菇走俏,村民口袋越来越鼓——这条扎根盐碱地的振兴之路,正越走越宽,越走越甜。

(记者 衣笠玮 通讯员 卢雅囡)

责任编辑:马振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