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牢端稳“能源饭碗”——东营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东营重要指示要求综述之四

东营新闻·东营网-东营日报·2025-10-23 08:34

  爱东营讯 黄河尾闾,渤海之滨,一座因油而兴的城市正在能源革命的浪潮中焕发新生。

胜利油田建成了我国首个百万吨级CCUS示范工程。图为莱113CCUS生产现场。

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东营时强调,石油能源建设对我们国家意义重大,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要发展实体经济,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四年过去了,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已在东营这片热土上结出硕果。

作为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和全国重要能源基地,我市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与推动绿色低碳发展间探索出一条转型之路。从传统石油之城到多元化能源强市,东营的能源饭碗正端得越来越稳。

老油田焕发新活力,稳产增产挑重担

在胜利油田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化学驱实验室内,一项与老油田采收率相关的实验正有序开展。科研人员将0.5克白色粉末缓慢加入100毫升油藏模拟水中,随后复配其他几种化学剂,伴随着磁力搅拌器的旋转,液体逐渐变得黏稠。透过显微镜观察,这种黏稠液体的形态酷似“小米粥”。

“这‘小米粥’的学名是新型可变形颗粒驱油剂,它成功打破了特高含水老油田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的技术瓶颈。”胜利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化学驱油剂研发首席专家姜祖明表示,“我们始终坚持技术攻关,就是要让老油田重新焕发生机,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贡献更多力量。”

作为胜利油田的诞生地,东营市与石油能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为确保老油田持续发挥“压舱石”作用,东营市全力支持胜利油田的勘探开发工作,坚持油地规划“一张图”、办好勘探开发“一件事”、打造平安油区“一张网”、完善油气产业“一条链”,全方位服务油田全生命周期勘探开发。

在此基础上,胜利油田进一步加大勘探开发力度,紧盯新增三级储量“三个1亿吨”目标,明确“高质量、低成本、高产能、高效率”的勘探思路,通过实施七年行动计划,以高质量勘探突破实现资源有序接替。2022年8月,我国首个陆相断陷湖盆页岩油国家级示范区——胜利济阳页岩油国家级示范区正式揭牌。该示范区页岩油资源规模庞大,成为老油田下一个增储上产的重要战略接替阵地。

如今,胜利济阳页岩油国家级示范区已收获显著成果,初步测算资源量105.2亿吨,探明储量1.4亿余吨、控制储量1.6亿吨。累计投产129口页岩油水平井,日产油达2100吨,今年前三季度生产页岩油近50万吨,累产页岩油151.5万吨。

在产量保障方面,胜利油田原油产量稳产6年之后,连续三年保持“箭头向上”,对比2020年,2024年原油产量增加19万吨,2025年预计达到2370万吨;中海油渤海油田2024年原油产量突破3600万吨,跻身我国第一大原油生产基地,其中东营上岸原油突破一千万方;混改油田垦利16-1油田自投产至今年上半年,累产原油149.68万方,老能源基地的“压舱石”作用愈发凸显。

新能源发展势头强劲,绿色能源添动力

风起渤海之滨,光照黄河尾闾。一座座巨大的白色风机逐着海风缓缓转动,一排排蓝色光伏板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这座传统石油城市,正以新能源产业的蓬勃发展,实现向“绿色能源强市”的关键跨越。截至2025年9月底,我市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量达1001.9万千瓦,成为山东省第五个突破千万千瓦装机的地市,其可再生能源装机占全市电力总装机比重达67.3%,新能源发展成效显著。

在海上,全球最大开放式海上光伏项目——国华HG14海上光伏的“阳光矩阵”已并网50万千瓦,预计年底前实现全容量发电,蓝色海面上的光伏板正源源不断吸收太阳能、转化绿色电能。在陆上,河口军马场50万千瓦光储一体化项目作为鲁北盐碱滩涂地的“首个标杆”,从开工到并网全程领跑;渤中海上风电A、B1场址项目更创下“当年规划、当年核准、当年开工、当年达产”的全国纪录。东营充分发挥自身资源禀赋,一体推进风、光、储、氢、地热等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陆海联动构建绿色能源格局。

产业集群的“聚能效应”,更让东营新能源发展底气十足。走进6平方公里的海上风电装备产业园,塔吊林立、机器轰鸣,上海电气、中船海装、金雷股份等35个头部企业项目在此扎根,268.5亿元总投资催生出20个投产项目的火热景象。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风电装备测试认证创新基地落地后,吸引5家国内风电主机十强企业入驻,“研发——生产——测试”全链条闭环就此形成,让东营成为全国风电装备产业的“新高地”。

在锂电领域,东营围绕锂电池绿色智造基地剑指千亿元年产值,全链条绿色智造集聚区加速成型。氢能与光伏产业亦齐头并进,2030国家重大专项——绿电绿氢重化工园区用能互动示范工程稳步推进,探索重化工城市绿色转型新路径;海上光伏基地与鲁北盐碱滩涂地光伏项目联动,让昔日“不毛之地”变身“阳光银行”,东营时代零碳园区正向着国家级目标冲刺。

科技创新,是东营新能源产业腾飞的“隐形翅膀”。亚洲最大的“海上风电大型机电传动系统研发测试中心”、山东省内唯一的“大型风电叶片测试基地”在此扎根,为产业发展筑牢技术根基。今年6月,洛阳双瑞成功下线东营首支百米级叶片,这片长达百米的“绿色翅膀”亮相,标志着我市彻底打破大型叶片制造的技术壁垒,具备规模化生产能力。

如今的东营,“绿色能源强市”的名片愈发鲜亮,在能源转型的道路上持续迈出坚实步伐。

储能与CCUS齐头并进,绿色低碳展新篇

在胜利油田莱113区块,一项“吃碳吐油”的技术正悄然运行,为老油田绿色增产注入新活力。该区块负责人屈龙涛直言:“在我们区块,二氧化碳是个宝,能助力石油增产近一倍。”

这里应用的核心技术正是二氧化碳驱油技术——将工业排放的二氧化碳捕集净化后,注入地下油藏用于采油。屈龙涛进一步解释:“二氧化碳与原油形成高压混相状态,既能提高原油的流动性、增加原油产量,又能将二氧化碳封存于地下,实现‘增油’与‘固碳’的双重效益。”

这一技术实践,源于对总书记嘱托的坚定践行。四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到胜利油田考察时强调,要集中资源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提升能源供给质量、利用效率和减碳水平。东营市牢记嘱托,全力推动技术攻关与示范项目建设,成功建成国内首个百万吨级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示范工程。经过近3年平稳运行,胜利油田CCUS项目累计注入二氧化碳超200万吨,区块日产油量由注气前的220吨上升至460吨,蹚出了“增油固碳”的发展新路子,有力回答了“既要绿色发展又要能源安全”的时代考题。

如今,东营CCUS产业发展势头持续向好,2023年12月,“东营市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产业集群”入选山东省未来产业集群;2024年1月,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支持东营打造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全产业链示范基地”。截至目前,全市炼化企业已建成碳捕集项目9个,年捕集能力达119.5万吨,产业规模与技术水平不断提升。胜利油田一位工程师形象地说:“CCUS技术就像是给二氧化碳找到了一个‘家’,让它在实现石油增产的同时,还能为减排作出贡献,这对于我们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储能领域,东营同样多点突破,持续扩容“绿色储能粮仓”。为推动油气开发绿色转型,东营积极支持油田打造国家级油气开发绿色低碳示范区,全省首个绿电制氢项目——胜利油田6兆瓦光伏发电制氢项目建成投产;国内首个油气领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源网荷储”一体化智慧能源系统落地运行。在能源储备设施建设上,国内首座含水圈闭型地下储气库——永21储气库、首座“碳中和原油库”——新东营原油库先后建成并平稳运行;东营320万方原油商业储备项目总体进度达98.96%,预计年底前将高标准建成智能领先的国内标杆商储库。此外,全国单体最大的津辉集中式储能电站已于今年4月全容量投运,建成新型储能规模166.9万千瓦,全省第一,储能体系的安全性与稳定性持续增强。

四年来,东营在能源领域的探索与实践成效显著,既牢牢守住了国家能源安全底线,又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绿色动能。展望未来,东营将继续牢记总书记嘱托,在能源绿色转型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为端稳能源饭碗、实现绿色低碳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记者 王苗苗)

责任编辑:周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