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丽多姿黄河口——东营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东营重要指示要求综述之三

东营新闻·东营网-东营日报·2025-10-22 08:00

  爱东营讯 山东东营,黄河入海口。一路千折百转,黄河在此处汇入茫茫渤海。

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此驻足,对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黄河口国家公园创建作出重要指示要求。

10月21日,在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内,10余只天鹅在水中游弋觅食。近日,黄河口迎来首批迁徙越冬天鹅,它们时而游弋觅食,时而起飞翱翔,构成一幅幅动人的生态画卷,也拉开了黄河口新一季“天鹅季”的序幕。记者 周广学 报道

殷殷嘱托言犹在耳,如磐使命催人奋进。近年来,全市上下始终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血脉,牢牢扛起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政治责任,以高质量创建黄河口国家公园为契机,探索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治理新模式,聚力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样板、大江大河三角洲生态保护治理标杆、世界陆海统筹型自然保护地典范。

渤海之滨、黄河尾闾,展开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美画卷。

创新湿地修复模式,昔日盐碱滩焕发生机

秋天的黄河入海口,是自然与季节完美融合的杰作。黄河三角洲湿地芦苇随风摇曳。蓝天白云之下,广袤湿地一望无垠,东方白鹳、苍鹭等各类鸟儿悠闲其间,声声婉转,仿若世外桃源。

成就这片生态美景的,是持续多年的生态修复。

我市以创建黄河口国家公园为牵引,立足黄河三角洲典型河口生态系统脆弱性特征,创新“陆海统筹、系统修复、综合治理”湿地修复模式,推动昔日盐碱荒滩蜕变成为我国沿海最大的新生湿地自然植被区。目前,黄河口国家公园创建进入设立报批阶段,处于第二批国家公园设立优先顺序。

“曾经这片滩涂饱受外来物种互花米草的大规模侵占的危害,本地盐沼植被和海草床的生存空间被严重挤压,导致底栖生物种类减少。”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中心主任周立城介绍。面对互花米草带来的生态挑战,保护区采取“治理+修复”模式,在清除互花米草后及时恢复盐地碱蓬、海草床等原生植被,系统性推进海岸带湿地生态复原。通过创新推广“刈割+翻耕+围淹”等治理技术,保护区累计治理互花米草13.1万亩,疏通被阻塞潮沟76公里。此外,通过微地形塑造截留天然盐地碱蓬种子,恢复盐地碱蓬5.2万亩;综合运用植株移植、种子播种与自然恢复等方法,修复海草床1500亩,有效重建典型海洋生态系统。

黄河水是维系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的命脉,也是遏制生态退化、推动系统修复的关键。为此,我市突破陆海单区域思维,以水系连通为核心,恢复黄河与湿地、海洋的水文联系,新建引黄闸口6个,将区内引提水能力从不足40立方米/秒提升至131立方米/秒,疏通湿地水系241公里,修筑及恢复生态堤坝41.6千米。同时,针对黄河口湿地季节需水量差异较大问题,建成集水位、流量、水质、降水于一体的生态补水监测系统,通过枯水期开闸引水、丰水期自然引水、调水调沙期间漫滩补水,近三年生态补水突破5.3亿立方米,让黄河水自由浸润湿地。

更值得一提的是,科学引水漫溢,营造出缓坡深水、繁殖岛屿,构建起鸟类觅食乐园和鱼类洄游通道。湿地生物链的精密齿轮重新咬合,奏响生命交响曲。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守护“鸟类的国际机场”

近日,“鸟浪”奇观再现黄河口湿地。鸟群如巨鲸一般划破天际,蔚为壮观,吸引了五湖四海的朋友们前来欣赏。 

鸟类是这里最鲜活的生态名片。2024年7月,山东东营黄河口候鸟栖息地作为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为了实时掌握每片湿地鸟类活动的情况,我市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国家公园天空地海一体化智慧监测体系,全方位部署雷达系统、复合翼无人机、智能监控、防火前端感知系统,对土地资源、湿地资源、水资源、生态系统状况、海洋环境、自然灾害、人为活动等8大类12个紧密影响生物生存发展的要素进行遥感监测;建设黄河口国家公园智慧管理平台,全天候分析监测数据,形成“多维感知——智能预警——分析研判——联动指挥”闭环。同时,保护区定期开展鸟类常规监测与专项调查,掌握东方白鹳、丹顶鹤、黑嘴鸥等关键物种分布与迁徙规律,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数据支撑。

“这是保护区特意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东方白鹳建的人工巢。”保护区工作人员指着架设在水泥杆顶端的鸟巢介绍,类似的鸟巢在保护区内随处可见。为了给鸟儿一个安稳的“家”,我市重点实施黑嘴鸥、东方白鹳、鹤类等物种栖息地保护,在保护区架起人工巢、建起繁殖岛。

维护生境原真性同样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举措。近年来,保护区持续实施野大豆等原生植被封育保护,累计封育野大豆7.46万亩、陆海全梯度植物6万亩、原生植物保育2万亩,通过对湿地生境的原真性、完整性保护,提升自然保护区物种丰富度。同步组织开展淡水湿地水生生物监测,增殖放流仔鱼5000公斤,成功孵化朱鹮幼鸟60只,开展鸟类迁徙及繁殖期专项调查与监测,环志丹顶鹤、白鹤、东方白鹳等珍稀鸟类25只,全面掌握保护区重要鸟类迁徙规律,并针对性制订关键物种保护方案。

随着生物多样性保护不断深化,保护区内鸟类种类由建区初的187种增至374种。2024-2025年度,丹顶鹤在黄河三角洲越冬数量达296只,2025年东方白鹳成功繁殖233巢,黑嘴鸥繁殖种群稳定在1万只左右,“鸟类的国际机场”美誉愈发响亮。

探索融合发展体系,打造复合型生态空间

在黄河口国家公园建设过程中,我市依托黄河口独特生态资源优势,探索生态保护治理与生态资源利用的融合发展,打造“功能叠加、多元共生”的复合型生态空间。

全民公益性是国家公园的基本属性。黄河口国家公园候选区大力推进全民共建共享,规划建设东营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垦利省级农高区等入口社区,实施盐碱地农业科研基地、黄河口滨海旅游特色小镇等项目,积极引导发展绿色产业。保护区还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按照“调查评估——生态修复——效果评估和认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基本路径,吸引社会资本约6000万元开展海洋生态保护修复。

如何让好生态变成好体验?我市充分发挥河海交汇、新生湿地、野生鸟类、盐地碱蓬等黄河口特色资源优势,深掘黄河文化、湿地文化内涵,推出“黄河口国家公园”“黄河口生态研学”“黄河口国际观鸟”三大品牌,推动生态与旅游深度融合。打造白鹳湖湿地自然体验区、天然柳林木栈道等10处山东生态文明学院保护区现场教学点,《行走黄河口·生态大课堂》获评全省首批黄河流域优秀研学课程,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被评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自然教育基地。2024年累计接待生态研学4万余人次,接待入区游客100余万人次。成功举办两届黄河口国际观鸟季活动,借助鸟浪奇观火爆出圈的全国生态旅游热点,大幅提升了黄河口国家公园候选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更让生态旅游成为联结保护与惠民的新纽带。

此外,我市积极探索生态保护和科学研究互融互促路径,成立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修复联合研究中心,开展黄河三角洲海洋生态预警监测、生态保护修复、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和海洋防灾减灾等生态保护修复技术方法研究及应用转化。与自然资源部海洋所、全国鸟类环志中心等30余家高校院所开展科研合作,与俄罗斯白鹤栖息地,澳大利亚、新西兰保护地等联合开展鸟类保护研究,先后建成11家生态监测、科研教学基地,研发可推广、可复制技术20余项,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13项,为世界大河流域生态保护提供有力参考借鉴。

绚丽多姿黄河口,不仅是风景独好的视觉盛宴,更见证着大河之洲的生态跃迁:黄河口国家公园的创建与保护实践在此铺展,正为这片安澜水畔续写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崭新篇章。

记者 关晨歆

责任编辑:周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