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东营讯 东营地处黄河尾闾,渤海之滨,土壤盐渍化严重,全市约有盐碱地341万亩,其中盐碱耕地面积约196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60%,“向盐碱地要效益”成为东营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稻麦两熟测产。(资料图) 通讯员 王建林 报道
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东营考察时强调,要转变育种观念,由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向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转变,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努力在关键核心技术和重要创新领域取得突破,将科研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我市深入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坚持“以地适种”与“以种适地”相结合,探索适用的盐碱地农业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加速推动盐碱地变身“大粮仓”,努力让昔日“盐碱荒地”逐步成为稳产高产的“希望田野”。
产学研协同发力
盐碱地迎来“绿色蜕变”
深秋时节,在位于利津县的山东汇邦渤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田间测产现场,农技人员正忙着丈量地块、掰取玉米穗。电子秤上金黄的果穗称重,脱粒机嗡嗡作响,现场的丰收忙碌气息,很难让人想到这里是一片中重度盐碱地。
仅仅几年前,这片土地还是另一番模样,玉米田里随处可见裸露的空地,枯黄土块与稀疏玉米苗形成鲜明对比,当地农民无奈地将其称作“土地上的斑秃”。据汇邦渤海农场发展部经理孙海栓介绍说,这里的土壤中含有一层由黏土组成的不透水层,表层水分难以向下渗透,无法有效带走土壤中的盐分,致使土壤盐分含量较高。
为此,他们一方面主动探索“良方”——引进大马力拖拉机,配套深翻犁,通过深翻打破黏土层,提高土壤的通透性;使用暗管排碱技术,在地下埋入带小孔的暗管,盐分随水下移渗进管子里,再通过强排泵站,将含盐水排出田外。另一方面,与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合作,借助科研团队的力量因地制宜探索种地“良技”——“我们采用盐碱地垄作覆膜精准滴灌水肥剂一体化技术,以精准滴灌技术为核心,建设包括过滤系统、注肥系统和控制系统在内的首部系统,根据盐碱土入渗特点和种植作物类型确定适宜的滴头流量等系统关键参数,在前期土壤中不添加改良剂条件下直接原土种植,然后按照水盐调控和作物生境快速营造的水肥剂一体化进行精准滴灌和施肥(剂),今年种植的春玉米产量达到了1300-1400斤/亩。”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李晓彬介绍说。
“目前,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与山东汇邦渤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合作共建了国家盐碱地中心中度及重度试验示范基地,已有20余支科研团队在此开展玉米、大豆、田菁等近30种作物试验及盐碱地改良利用试验。”黄三角农高区盐碱地综合利用服务中心规划发展科副科长李林波说,他们重点聚焦中重度盐碱耕地粮油饲棉作物的提质增效、适生植物生态化利用、综合集成种质收集评价与新品种培育等方面研究,着力为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和盐碱耕地综合利用试点工作提供科技支撑。
近年来,我市扎实实施国家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试点,三年内实施40个项目片区,到2025年完成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6.39万亩、提质改造盐碱耕地11.59万亩;积极探索“灌排降盐、培肥控盐、适种抗盐”等技术模式,综合应用暗管排碱、深耕深松等措施,推动盐碱治理由单一方案向“控盐——节水——减肥——降药——保育——增效”的综合调控技术体系转变;按照轻中重度三种不同盐碱程度,探索构建盐碱地生态化“三级利用”模式,对3‰以下的轻度盐碱地重点完善农田基础设施,使中低产田逐渐变为优质高产良田,盐碱地产能有效提升。
破解种子密码
盐碱地上“结满硕果”
让盐碱地蜕变为稳产高产的“大粮仓”,除了需改良让土地具备良好耕作条件,也离不开适配盐碱环境的优质种子。通过大力选育耐盐、高产、优质的盐碱地作物,让“以地适种与“以种适地”紧密结合,才能真正实现盐碱地的高效开发利用。
一走进黄三角农高区的盐碱地试验田片区,记者的目光就被连片的藜麦田吸引,藜麦的穗子在风中轻轻摇曳,与脚下泛着淡淡盐霜的土地形成奇妙呼应——盐碱地特有的白色盐渍,却丝毫没影响藜麦的长势。这旺盛的生命力背后,是扎根在黄三角农高区的科研团队开展了系列耐盐碱藜麦新品种科研攻关项目,针对性筛选培育耐盐藜麦品种,让种子具备了更好适应盐碱环境的“本领”。
据耐盐碱藜麦生物育种项目团队负责人郭善利教授介绍说,近年来,团队先后从世界各地收集藜麦品种资源千余份,并基于品种资源开展自然变异筛选、人工诱变和杂交选育,创制了大量新种质材料。通过在盐碱地多年的种植筛选,观测记录农业性状形成了表型数据库,评估并鉴定到一百余份适合黄三角地区栽培的盐碱地藜麦种质资源,为研究藜麦耐盐机制和盐碱地育种奠定了遗传材料基础。
为克服藜麦不耐热和穗发芽的难题,团队通过培育早熟的春播品种,在东营盐碱地已先后成功实现山引一号、二号、东营016、017、160、393、220等系列品系的生产性种植;通过系统筛选亲本品种组合并开展定向杂交,选育到Y0系列品系;通过大规模化学与物理诱变手段获得了科辐系列早熟矮秆黑藜和早熟大白藜品系。目前,上述品种已经能将生育期缩短至110天以内,近期杂交选育的超早熟白藜“科盐688”甚至达到了生育期80天,有效缓解了高温多雨对藜麦生产的威胁。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实现盐碱地综合利用,种子是关键。近年来,东营将种业创新视作提升盐碱地综合利用水平的“法宝”,将盐碱地丰收的种子密码牢牢握在手里。先后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盐碱地种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种业企业扶持培育的指导意见》《大豆品种自主选育奖励实施细则》,为种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扎实做好种质资源保护,建成国家耐盐碱作物种质资源库(圃)、黄河三角洲耐盐碱作物种质资源库、省级耐盐资源鉴定评价中心等创新平台,搜集保存种质资源4.3万余份;加速推动耐盐碱品种选育,聚焦小麦、玉米、水稻、大豆等主要农作物品种培育,扎实推进特色育种攻关,全市已筛选耐盐碱表现好的作物新品种(系)68个,育成主要农作物新品种22个,今年有17个新品系进入省或国家审定试验。
推动“以种适地”同“以地适种”相结合,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向盐碱地要效益,正是东营盐碱地综合治理利用的“良方”。
发展特色产业
让盐碱地“生金产银”
秋高气爽,螃蟹肥美,正是一年中吃螃蟹的最好时节。每年这个时节,也是垦利区大闸蟹养殖户们最繁忙的时候。在东营惠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捆扎区内,处处都是繁忙的景象,工人们正忙着分拣、捆扎、包装刚刚捕捞上岸的大闸蟹,并将其发往全国各地。
“我们这里出产的黄河口大闸蟹有三大特点:口感好,大闸蟹所含甘氨酸、丙氨酸和精氨酸含量高于其他水系大闸蟹,味道鲜美;上市早,黄河口大闸蟹比南方大闸蟹提前约半个月上市销售,往往处于中秋节和国庆节双节黄金消费期;营养价值高,据检测,黄河口大闸蟹DHA和EPA含量高于其他水系生产的大闸蟹。”惠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新军自豪地向记者介绍,“我们的黄河口大闸蟹,客商都抢着预订。”
黄河口大闸蟹的畅销,并非偶然,而是我市深耕盐碱地特色产业、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缩影。近年来,我市立足“沿黄沿海”资源优势,深挖“盐碱地生产、弱碱性特色”独特品质,通过政策扶持、科技赋能、品牌打造等一系列举措,培育出一批经济效益高、辐射带动广的盐碱地特色产业。
为了让盐碱地特色产业“强起来、走出去”,我市实施农业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围绕特色水产、现代畜牧、沿黄大豆等优势产业,着力培育产业集群和全产业链。在特色水产领域,以黄河口大闸蟹、黄河口对虾为代表的产品,已形成从种苗培育、生态养殖、加工包装到物流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同时,我市还大力打造“黄河口农品、盐碱地特产”区域公共品牌,通过举办黄河口大闸蟹文化节、参加全国农产品展销会、开展线上直播带货等多种方式,不断提升黄河口大闸蟹、黄河口大米、黄河口滩羊等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如今,我市盐碱地特色产业已结出丰硕成果:黄河口大闸蟹、黄河口大米的品牌价值分别达到31.93亿元、12.04亿元,成功跻身全国知名农产品行列;全市拥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15个,省级以上农产品知名品牌36个;“三大产业集群”、“四条全产业链”的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不仅带动了全市农业产值的提升,还为周边农户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让越来越多的农民通过参与特色农业产业实现了增收致富。
东营盐碱地上的“绿色逆袭”故事仍在不断书写,这片曾经的“不毛之地”,如今不仅是稳产高产的“大粮仓”,更是孕育特色产业的“金土地”。
未来,东营将继续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锚定盐碱地综合利用这一核心课题,在技术创新上持续攻关、在种业研发上深挖潜力、在产业链延伸上久久为功,使更多盐碱地变身“希望田野”,让盐碱地的绿色奇迹不断延续,努力为全国盐碱地治理与利用提供更多“东营方案”、贡献更多“东营力量”。
(记者 张佳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