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东营讯 历史的画卷,总在砥砺前行中铺展。时代的华章,总在接续奋斗中书写。
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东营视察,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要求,为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把舵领航,赋予东营新的重大使命,为东营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近日,在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雁鸭类候鸟展翅飞翔。记者 周广学 报道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近年来,全市上下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东营重要指示要求,胸怀“国之大者”,勇担战略使命,以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为牵引,全力抓好生态保护治理、盐碱地综合利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安居富民等工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生态筑基,书写黄河三角洲的绿色篇章
秋日的黄河三角洲,芦花飞雪,红毯迎宾。蓝天白云之下,广袤湿地一望无垠,东方白鹳、苍鹭等珍稀鸟类不时驻足觅食,与周围景色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这些年保护区变化很大。”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中心主任周立城介绍,鸟类从建区时的187种增加到现在的374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26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66种,有38种水鸟的种群数量超过全球总量的1%。
数字背后,是东营坚定不移推进黄河口生态保护的生动实践。
东营坚持保护优先、绿色发展,以高质量创建黄河口国家公园为牵引,因地制宜实施互花米草除治攻坚、盐地碱蓬修复等项目,淡水沼泽湿地总面积超过30万亩,建成“引、输、蓄、排”科学生态补水体系,构建“河——陆——滩——海”连通体系,河口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明显提升。
在此基础上,东营重点开展了东方白鹳、黑嘴鸥、鹤类等关键物种栖息地保护,柽柳、野大豆等原生植物保育,以贝类为主的水生生物恢复,生物多样性显著提高。
生态好不好,鸟儿最知道。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东方白鹳繁殖数连续两年超过450只,黑嘴鸥繁殖数稳定在1万余只,丹顶鹤越冬数量达到389只,成为全球丹顶鹤重要越冬地,被国内外专家誉为“鸟类的国际机场”。去年7月26日,东营黄河口候鸟栖息地作为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此外,东营全方位加强环境综合治理,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扎实开展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暨第三轮“四减四增”、固体废物领域环境问题集中排查整治行动,上半年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居全省第5位。
沃野之新,盐碱地变身“新粮仓”
亩产369.15公斤!
近日,崖州湾国家实验室在市现代农业示范区组织了一场耐盐碱大豆新品系的田间实收测产,结果显示,在土壤含盐量为2.8‰至5.1‰的典型滨海盐碱地上,采用天然雨养方式种植的“国创豆78”,其亩产高达369.15公斤,相比第一代耐盐碱品种“科豆35”提升了近70公斤,不仅具备了显著的耐盐性,还展现出高产和稳产的优异特性。
无独有偶,在山东省农业科学院黄三角农高区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基地,由山东省花生研究所培育的高油酸花生新品种“花育9118”,以实收1亩荚果产量694.57公斤的成绩,打破东营盐碱地花生亩产纪录,让这片含盐量0.33%、PH值7.84的滨海盐渍化土壤,结出了优质高产的“金果果”。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一个个喜讯,折射出东营人在良种上的执着追求。近年来,东营抢抓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获批建设机遇,立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农业高质量发展,深化协同创新,构建起覆盖全国主要盐碱区的“1+3+16+N”协同创新网络,推动耐盐碱品种选育、地力提升和综合利用,初步形成“治理——育种——产业”一体化的盐碱地农业发展模式,为盐碱地农业开发提供了可行路径。同时,积极谋划新一轮国家级平台布局,推进崖州湾国家实验室东营基地建设,与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形成深度互补,聚焦耐盐碱作物“从基因到品种”的源头创新,强化大豆、小麦等主粮作物耐逆育种与良种扩繁,构建“实验室育种——基地测试——大面积推广”的种业全链条,推动东营从盐碱地治理示范区迈向国家盐碱地种业创新与扩繁高地,实现“藏粮于技”的战略落地。
良种要实现最佳效果,还需与良法、良机、良技协同作用。东营坚持“以种适地”同“以地适种”相结合,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的实施意见》,加强新品种(系)选育、推广,加快推进国家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试点,积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盐碱地综合利用系统集成解决方案。截至目前,在全国推广各类新品种、新技术2632万亩,探索出了盐碱地综合利用的有效途径。
昔日盐碱地,今日新粮仓。
能源转型,端牢能源饭碗的东营担当
能源保障和安全事关国计民生。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时强调,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
扛牢服务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之责,东营坚持油地一盘棋、一家人、一条心,深化务实协作,全力支持服务油田勘探开发、增储上产:
页岩油国家级示范区正式揭牌;
胜利东营原油库成为国内首个“碳中和油库”;
中海油千万方原油储备基地建成投用;
全国首个百万吨级CCUS示范项目正式投产;
……
2024年,胜利油田原油产量达到2359.16万吨,创下8年来新高,进一步夯实了国内能源产量基础,提高了能源自我保障能力。
在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方面,东营充分发挥自身资源禀赋,一体推进风光储氢地热等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渤中海上风电A、B1场址项目创下“当年规划、当年核准、当年开工、当年达产”的全国纪录;河口军马场50万千瓦光储一体化项目,成为鲁北盐碱滩涂地风光储输一体化基地首个开工、首个全容量并网项目;全球最大开放式海上光伏项目——国华HG14海上光伏项目已并网50万千瓦,预计年底前全容量并网发电……截至2025年9月底,东营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1001.9万千瓦、是煤电装机的2.1倍,成为全省第5个突破千万千瓦装机的地市。新型储能规模达到166.9万千瓦、居全省第1位。
更可喜的是,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带动了产业结构的转型、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异军突起。海上风电装备产业园引进上海电气、中船海装、金雷股份等头部企业项目,形成“研发——生产——测试”全链条发展格局;东营时代零碳产业园项目加快建设,未来将形成千亿级绿色锂电池上下游全产业链,有效改变全市产业结构,其绿电直供模式一旦成熟,将为全国能源型城市提供可复制的样本,为端牢能源饭碗提供强有力的“绿动能”。
民生之变,绘就幸福家园的温暖画卷
秋日午后,垦利区董集镇杨庙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老人们闲唠家常,孩子们嬉戏玩耍。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考察,强调要扎实做好安居富民工作,统筹推进搬迁安置、产业就业、公共设施和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确保人民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家门口增收,鼓起“钱袋子”。社区北范村党支部领办了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解决了数十名村民就业问题。社区更牵头组织11个村成立沿黄党支部领办产业联合社,构建“专业公司做市场、合作社搞生产、党支部抓服务”的产供销体系。通过建设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孵化中心,对合作社大棚实行统一种植管理,带动各村集体经济增收均超3万元,帮助700余名社区居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而在社区南门附近,“共富工坊”更是热闹非凡,居民李福霞已是这里的熟练工,“工作就在社区旁,干得多挣得就多,在家门口赚钱,很知足!”工友们的笑声随之响起。
产业兴,百姓富,社区服务也更加精细,网格化管理、志愿者服务、老年食堂等特色服务,不断提升居民幸福感。
一村之地热气升腾,一市之境万象更新。
近年来,东营始终把促进民生改善和共同富裕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化党建引领幸福家园和共富乡村建设,优化以工补农“益企共富”、以城带乡“助力共富”、跨村联建“抱团共富”发展路径,做强黄河口滩羊、大闸蟹、对虾等乡村富民产业,规范提升各类共富平台。2024年,全市城镇、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2020年分别增长24.4%、36.7%。
东营还持续加大民生投入,聚焦“小切口”每年办好一批可感可及的民生实事,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全域创建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扎实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城市医疗集团建设,市人民医院农高区医院建成投用,340处村卫生室改造提升顺利推进……从黄河滩区到渤海之滨,幸福的故事在不断续写。
大河奔流,时代潮涌。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东营人民正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年轻土地上,书写着新时代的精彩答卷。
黄河入海满目新,今日东营,正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记者 周乃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