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踔厉奋发再攀新高峰——东营市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

/

  记者 李怀苹 摄

  东营日报社/爱东营讯 大河之洲、渤海之滨,高质量发展热潮在这里持续喷涌。

  ——2022年规上工业实现营业收入9617.4亿元,居全省第4位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5%。

  ——化工产业继续巩固拓展第一拉动力优势,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快速增长,突破“四新”经济和数字经济发展的举措正落地见效。

  ——8家企业入围中国企业500强,14家企业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

  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和视察东营重要指示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四个高”和“两个高于”工作要求,深入实施“两大战略”,全力打造“三个升级版”,奋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

  抢抓发展机遇,科学谋划布局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和增长引擎,工业稳则经济稳。

  从今年以来召开的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全市加力提速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暨先进制造业强市建设大会、全市“四新”经济和数字经济攻坚突破大会、突破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大会等会议里,不难看出市委、市政府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坚定决心和务实举措。

  ——抢抓山东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机遇,牢牢把握“四个高”“两个高于”工作要求和“六个争一流、走在前”目标任务。

  ——深入实施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创新驱动战略“两大战略”,全力打造产业转型、特色生态城市、乡村振兴“三个升级版”。

  ——突出做好“存量做优、增量做强、新产业替代”三篇文章,持续推进新旧动能转换、优化产业生态,推动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加快打造先进制造业强市。

  ——强化创新驱动、数字赋能,聚焦聚力研发新技术、发展新产业、创造新业态、探索新模式,奋力抢占高质量发展的制高点,不断开创“四新”经济、数字经济发展新局面。

  ……

  定位决定地位。东营站在更高的视角和格局思考、谋划、推动发展。视角的改变只是表象,从深层次看是思路的变化、格局的变化,是市委、市政府对形势的准确把握、对未来的科学谋划。

  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作为工业大市,我市工业家底厚实,石化、橡胶轮胎、石油装备等产业优势突出,企业综合实力较强,特别是在近年来疫情冲击下,我市工业经济展现出较强韧性,毋庸置疑,稳经济大盘,首先要稳工业建设高水平现代化强市,首先要让制造业强起来。

  在利津维远化学绿色低碳高性能新材料产业园,总投资超109亿元的丙烷脱氢、聚丙烯、环氧丙烷、锂电池电解液溶剂项目正紧张进行设备安装。该项目是全省首套从丙烷到锂电池电解液溶剂一体化生产项目,将构建起“丙烷——丙烯——环氧丙烷——锂电池电解液溶剂”产业链。

/

  科瑞油气高端智能增产作业装备生产车间一片繁忙,员工们正抢进度、忙生产,开足马力赶制出口订单。记者 周广学 通讯员 魏荣军 报道

  这是我市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的成果缩影。近年来,我市既抓“存量变革”,又抓“增量崛起”,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加快打造万亿级石化产业集群、2000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千亿级石油装备和海上风电产业集群。

  传统产业不是落后产业。我市聚焦石化、橡胶轮胎、石油装备等优势产业,高标准完善提升产业发展规划,落实重点产业“链长制”,“一链一策”加强项目谋划、招引、龙头培育、集群打造,引进落地一批支撑性、引领性强的项目,加快延链、补链、强链,推动集群发展。

  新兴产业是引领未来发展的新支柱新赛道。我市坚决培育壮大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加快稀土催化材料、高性能氧化铝纤维、铜基新材料、生物医药、高铁装备制造等专业园区建设,形成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

  “四新”经济、数字经济是先进制造业强市建设的主攻方向。

  去年10月,海上风电平价时代全国首个核准项目在我市并网发电,项目总投资66.85亿元,装机容量501兆瓦,每年可提供绿色电量16.98亿度,等效节约标准煤51.9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25.77万吨。

  追风逐日,未来可期。我市抓住国家大力发展风电行业的重大机遇,以渤中海上风电开发为切入点,加快建设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园,全力打造集风电装备研发制造、检测认证、智慧管控和出运于一体的高端风电装备产业集群。

  高性能纤维、电子陶瓷材料、化药、中药、风电装备、锂电、氢能……一批潜力巨大的“四新”产业,在东营加快起势。我市着力强化创新驱动,扎实推进区域创新中心、创新高地和特色创新片区建设,重点抓好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运营,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不断提升创新发展能力。

  黄三角算力中心、海克斯康赋智中心等项目加快推进,“工赋东营”行动深入实施,东营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辐射带动能力不断提升,数字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我市不断加强数字产业化引领,聚焦电子信息制造、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整合东营软件园、大学科技园、光谷未来城等6处平台建设数字经济产业园,全力打造数字经济新高地。

  以胜软科技公司为例。目前,由该公司建设的国家石油行业大数据平台实现油气产业生产信息化的大规模建模、实时汇总计算及人工智能分析应用,每年可为用户节约作业费用数千万元。随着我市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像胜软科技这样的瞪羚企业破土而出,搏击市场,加快发展。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我市着力培育壮大骨干企业集群,实施骨干企业培育工程,“一企一策”服务,推行“利华益+”等模式,打造一批链主企业、“领航型”企业,更好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加快项目建设,增强发展动能

  东营港经济开发区的威联化学250万吨/年PTA及配套工程项目,总投资46亿元,是全省首个、行业内单体规模最大的PTA项目。

/

  资料图

  垦利新发药业全品类维生素研创产业园项目,建设总投资5亿元的垦利研发中心,助力打造全球维生素门类最全、规模最大的生产基地。

  ……

  一处处如火如荼的建设场面,一个个势头猛进的产业集群,汇集成一幅幅气势恢宏的壮丽长卷。为把项目抓得紧而又紧,我市完善项目推进机制,落实“要素资源跟着项目走”综合保障机制,集中解决项目推进中遇到的困难问题。聚焦可延伸产业链条和补齐发展短板的项目,开展精准招引、协同招商,增强招商实效。

  2023年,我市谋划实施省市县重点项目1001个,总投资7323.9亿元,过百亿元项目13个。其中,省级重点项目92个、总投资2162.2亿元,比2022年增加投资193.3亿元。

  服务力就是生产力,就是竞争力。“我们以为三四个月才能办完的手续,没想到不到一个月就完成了。”谈到东营港经济开发区的贴心服务,新蔚源新材料公司负责人伸出了大拇指。

  项目聚人才,人才带项目。我市不断深化改革创新,持续优化人才资源要素配置,出台“人才新政40条”,持续深化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激发创新创业活力,着力建设新时代人才强市、打造黄河三角洲特色人才集聚高地。

  企业有所盼,政府有所为。我市推出招商引资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为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量身定制政策,配备服务“专员”,为企业提供项目接洽、建设、运营的全过程、保姆式服务。同时,在创优投资环境上持续发力,瞄准500强企业、央企国企、行业领军企业等,积极对接服务,促成一批优质项目在我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做强园区平台,优化产业生态

  高能级的科技创新平台是吸引科技人才的“强磁场”、原始创新的“策源地”,也是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

  1月,科技部正式批复建设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该中心将围绕盐碱地生物育种、产能提升和生态化利用三大领域开展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攻关,有效提升我市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水平,为我国盐碱地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提供坚强技术支撑。

  日前,必扬极限人工智能创新研发中心项目正式落户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该项目计划投资约1000万美元,将在我市注册设立面向亚太的人工智能研发中心,开拓油田、炼化企业AI应用市场,有力带动我市数字产业发展。

  无独有偶。去年8月,贵金属循环利用项目落户我市。该项目的落地,源自国家级稀土催化研究院的“磁场”吸附作用。目前,稀土催化研究院集中布局了总投资55亿元的产业链上下游9个关键项目,形成了上下游融合的完整稀土汽车催化产业链条。

  一个个高端平台加快落地,有力支撑科技创新再发力、产业发展再突破。近年来,我市在新材料、石化、农业等领域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初步形成“一产业一平台”创新发展格局,让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得到强化,区域创新能力正实现质的提升。

/

  资料图

  园区是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功能陶瓷新材料产业园、稀土催化材料产业园、氧化铝纤维产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园……如今,我市涌现出一批特色园区,这些特色产业园区聚焦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材料等关键领域,加强源头创新,强化产业引领,为产业聚力、为企业赋能、为人才护航。我市牢牢抓住园区这个主战场,一方面坚持做“减法”,进一步明确主导产业定位,另一方面坚持做“加法”,加强全产业链项目的招引和培育,集中力量、集聚资源、重点突破,加快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

(记者 王俊杰 商雅雯)

责任编辑:李梦瑶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