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日报社/爱东营讯 12月13日,东营市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情况新闻发布会召开。发布会上,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慧芬,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盖云飞,介绍东营市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我市成立市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印发《2022年东营市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要点》等,起草《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东营段)建设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工作任务和重点事项。以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为主线,高标准编制《东营市全域旅游提升规划(2020—2035年)》,突出33个高端项目引领,确立了“一园、一城、一廊、一带”的系统性空间格局。同时,将黄河口国家公园、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创建纳入全域旅游规划,统筹谋篇布局。
同时,我市加大项目推进力度,东营市黄河人家风景区项目列入省“十四五”时期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项目储备,2022年度建设任务正有序推进;新建成元宇宙黄河市集项目,重点推进黄河文化园、东营龙居·大宋风云等11个签约文旅项目;加强项目要素保障,积极申报地方政府专项债,中国齐笔文化博物馆等7个文化弘扬项目,黄河石油文化旅游综合项目等20个文化旅游融合项目通过202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地方政府专项债项目审核。
为提高文化遗产保护水平,我市出台《东营市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实施方案》,印发《东营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国有建设用地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前置工作的实施意见》;完成18处文物保护工程设计方案编制,4处革命旧址文物建筑本体保护及抢救性修缮,4处文博场馆消防改造提升、3家博物馆备案;开展全市盐业遗址调查,完成海北遗址第三次考古发掘、铁门关遗址第二次考古发掘,厘定了遗址范围,出土各类器物120件;海北遗址入选全省第一批省级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广饶县大王镇刘集后村入选第一批山东省红色文化特色村名单,大王西村历史文化展馆等6家博物馆入选全省首批乡村博物馆名单。
我市推动复合廊道建设提速,积极打造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风景道,完善自驾车营地、驿站、引导标识等旅游服务设施,提升黄河岸堤公路旅游功能;治河遗迹遗址、历史流路入海位置及改道地点处制作安装黄河河口历史文化遗产标志碑33处;指导推动黄河利津东津渡段、黄河文化顶点公园及黄河口生态旅游区打造“国家文化公园风景道示范段”。同时,我市深化重点功能区建设,黄河口国家公园通过国家评估验收;东营区龙居湾生态旅游度假区项目和大宋风云项目开工建设;河口区国道340仙河镇段改造提升项目建成通车;垦利区黄河国家风景廊道项目已申报2023年政府专项债券项目;广饶县孙子文化旅游区创建省级旅游度假区,正在申请省政府验收;利津县黄河生态廊道正在进行引导标识牌安装和道路提升,我市黄河文化廊道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为丰富文旅产品供给,我市举办2022年中国沿黄九省区民歌艺术展演等大型黄河主题活动,策划举办“沿着黄河来旅行”主题推广活动,组织开展“寻找黄河锦鲤”“行走黄河”等6大类70项子活动,出台《东营市促进文旅消费激励措施》,开展第六届文旅惠民消费季。目前,东营区黄河·燕香里街区被评为第二批山东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鸣翠湖湿地风景区、红滩湿地旅游区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新增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省级景区化村庄6个。黄河口生态旅游区获评第一批2021—2025年度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利津县南岭村创建为2022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我市深化黄河文化弘扬阐发,成立黄河三角洲生态文明研究中心,创新推进黄河文化研学工作,探索建立“黄河流域研学实践教育数字云平台”,推出“黄河边上唱黄河”合唱大赛等特色文化活动,组织演出4000余场,推进电视剧《黄河入海流》创作,组织编撰《黄河文化故事》,聚焦“保护黄河文化资源”等内容,推出“微宣讲专列”等基层特色宣讲活动。
同时,我市丰富宣传推介载体,举办2022东营旅游发展大会,发布东营城市MV《嗨,东营》,开展城市IP形象、标识和宣传语设计,形成“黄河入海,生态东营”城市口号,以及“河东东”“海营营”等IP成果,与山东文旅频道联合开展“海上生明月,黄河入海流”中秋大型融媒直播活动,开展“嗨东营”抖音挑战赛。我市“滨海奇观体验游”入选全国秋季精品旅游线路,“丰收稻乡 欢乐蟹行”旅游线路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记者 贾重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