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终特稿|心怀“国之大者”的东营新作为

  东营日报社/爱东营讯 登高望远、顺势而为,方能行稳致远。随着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东营这座黄河入海口城市,在全国全省大格局、黄河全流域中的战略地位愈加凸显。

  去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东营视察,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要求,为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把舵领航,赋予东营新的重大使命,为东营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

周广学/摄

  今年以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东营重要指示要求,坚决扛起黄河入海口城市重大责任,牢记“国之大者”,发挥东营优势,以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为牵引,全力抓好生态保护治理、盐碱地综合利用、服务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安居富民等工作,踔厉奋发、勇于担当,科学谋划思路举措,推动国家战略在东营落地落实,奋力开创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

  聚力答好“生态保护”之题

  让绿色成为东营最亮丽底色

  近日,在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湿地上空,数以万计的鸟儿腾空而起,掀起一层又一层鸟浪,优美造型如沙画一般瞬息万变。

崔怀鹏/摄

  随着天气转冷,保护区进入了候鸟迁徙的高峰期,东方白鹳、丹顶鹤、天鹅等多种鸟类如约而至,在这里游弋觅食,万鸟翔集,美不胜收……

  去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黄河入海口视察时强调,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生态地位十分重要,要抓紧谋划创建黄河口国家公园,科学论证、扎实推进。

  今年以来,我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坚决扛牢生态保护之责,以黄河口国家公园创建为牵引,聚力打造大江大河三角洲生态保护治理的重要标杆。

  自创建工作启动以来,我市着眼打造全国首个“陆海统筹型”国家公园,稳步推进各项创建工作,对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海洋特别保护区等8处自然保护地进行整合优化。扎实推进湿地保护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湿地1.5万亩,生态补水1.9亿立方米,划定野大豆保育区7.46万亩,6161公顷互花米草深度治理进展顺利。目前,黄河口国家公园创建工作基本完成,进入正式报批阶段。

  生态好不好,鸟儿最知道。随着一系列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的实施,保护区鸟类数量从建区时的187种增加到现在的371种,每年有600余万只鸟类在这里繁殖、越冬和迁徙,成为东方白鹳和黑嘴鸥全球重要繁殖地、丹顶鹤重要越冬地和潜在繁殖地,被誉为“鸟类国际机场”。

  在深入推进黄河口国家公园创建的同时,我市统筹推进黄河河道和滩区综合提升治理,加强防洪工程体系建设,加快构建现代水网体系,开展河湖“四乱”问题专项整治攻坚行动,全力保障黄河长久安澜。严格落实“四水四定”原则,开展深度节水控水行动,科学调减高耗水作物种植面积。扎实开展全国首批、黄河流域首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积极探索具有黄河三角洲特色、多路径复合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

  全方位加强环境综合治理,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扎实开展“四减三增”三年行动,加快“两清零一提标”工作,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1至10月份,全市PM2.5改善幅度居全省第三位,空气优良天数达到219天,同比提升5天,主要河流水质全部达标。

  如今,东营的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空气更清新,绿色已然成为东营最亮丽的底色。

/

  聚力答好“盐碱地农业”之题

  把盐碱地变为“新粮仓”

  盐碱地一度被称为土地的“绝症”。“夏天水汪汪,冬天白茫茫,旱了收蚂蚱,涝了收蛤蟆”,曾是对盐碱地的真实写照。

  如今,我市的盐碱地上粮食产量不断攀升,特色农产品营养丰富、品质优良:新品种小麦“济麦60”在盐碱度平均3.75‰的土地上实现亩产460.98公斤;耐盐大豆新品系“科豆35”亩产达270公斤以上;紫中透亮的中紫4号紫米,维生素A和维生素B6含量分别比普通白米高出5倍和10倍;东航-D95大豆打出的豆浆醇香绵密没有腥味;浓味西红柿维生素C、蛋白质、番茄红素等营养指标比普通西红柿高20%以上……

/

  盐碱地是我国重要的土地后备资源和潜在的重要粮仓。数据显示,我市现有盐碱地面积341.8万亩,其中,盐碱耕地面积196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59%。作为我国第二家国家级农高区,黄三角农高区盐碱地面积44万亩,占总面积的80%以上,是探索盐碱地现代农业的天然试验场。

  今年以来,我市把盐碱地综合利用作为重大政治任务,聚力答好“盐碱地农业”之题,坚持系统谋划,发挥黄三角国家级农高区优势,加快创建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创新技术中心,着力打造盐碱地农业技术创新引领示范区和盐碱地综合利用先行示范区。

  农业要振兴,就要插上科技的翅膀。以创建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创新技术中心为牵引,我市积极构建盐碱地科技创新体系和盐碱地农业标准体系,着力提升盐碱地创新研发能力。黄三角农高区已汇聚中科院、中国农科院等48家高校院所、98个专家人才团队,新建盐碱地生物资源与评价利用重点实验室等7个平台,市级以上盐碱地创新平台达到36个。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向盐碱地“要粮”,必须要解决育种“卡脖子”问题。瞄准盐碱地种业,我市聚力攻坚突破,黄河三角洲耐盐碱作物种质资源库正式运行,搜集耐盐碱小麦、大豆、中草药等种质资源21522份,已筛选培育高产优质适生作物新品种(系)43个,4个耐盐碱大豆品系进入国家级区域试验。

  立足盐碱地特色优质资源,我市深入挖掘盐碱地农产品的独特价值和品质特性,加快培育盐碱地特色产业,努力把“黄河口农品、盐碱地特产”打造成为“金字招牌”。

  为端牢粮食饭碗,今年我市还大力推动大豆产业发展,完成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33.99万亩、大豆单作种植10.61万亩,分别达到省定任务的113.3%、212.2%,农业农村部予以肯定推广。

/

 聚力答好“能源安全”之题

  推动传统能源与新能源“比翼齐飞”

  能源是工业的粮食、国民经济的命脉。我市油气资源丰富,2021年原油产量达5640万吨,占全国产量超过四分之一,是我国自产原油量最大的区域和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

/

  今年以来,我市坚决扛牢服务保障国家能源安全重大责任,全力服务保障油田增储稳产,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着力推动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协同发展,加快创建国家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区,为端牢能源饭碗作出东营贡献。

  ——秉承油地“一盘棋、一家人、一条心”的理念,自觉把支持油田、服务油田作为应尽之责,制定出台《推进油地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健全完善工作协调机制,充分挖掘合作潜能、拓展合作领域,着力打造和谐共赢新型油地关系全国样板。

  ——多措并举支持胜利油田和渤海油田抓好油气主业,加大油气勘探开发力度,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持续增储稳产。今年8月,胜利油田国家级页岩油示范区启动建设,预计到“十四五”末,示范区将实现页岩油探明地质储量1亿吨,新建产能100万吨,年产页岩油当量50万吨。

  ——推进建设储气库、原油储备库,完善东营油气储备体系,提升储备效能。胜利油田东营原油库迁建工程不到一年建成投产,成为国内首个“碳中和”油库。

  在全力服务保障油田增储稳产的同时,我市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布局实施风电、光伏、储能、装备制造等一批全产业链项目,着力做大做强新能源产业,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10月29日,位于东营港经济开发区的渤中海上风电A场址项目发出全国平价海上风电第一度“绿电”,创造了当年规划、当年核准、当年开工、当年达产的海上风电建设记录。今年,我市海上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装机可达370万千瓦。预计到2025年,全市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将达到2400万千瓦。

  以行业带产业、以产业促行业。今年,我市抢抓山东海上风电开发的大好机遇,规划建设6平方公里的海上风电装备产业园,已落地总投资212亿元的21个重点项目,到2024年将建成全国产业链最长、配套最全、建设速度最快的海上风电产业园。

  在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过程中,我市还认真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加快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依托胜利油田脱碳固碳科研和产业优势,全力推动区域CCUS产业发展,努力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方面作出试点示范、走在全国前列。

/

  聚力答好“安居富民”之题

  以民生温度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冬日时节,走进东营区龙居镇龙居社区,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卫生室、幼儿园、超市等一应俱全,社区前的广场上时不时有孩子们在嬉戏打闹。

  龙居社区是我市黄河南展区搬迁改造安置社区之一,共分三期、五个小区建设推进,建成住宅3284套,同步建设党群服务中心、龙居镇中心学校、幼儿园、商业街等配套设施。“在社区建设过程中,我们按照分期、分批,成熟一个、搬迁一个的思路进行,同时注重完善公共配套,打造了居民宜居的15分钟生活圈。”龙居镇镇域治理运行管理中心主任尹淑宁介绍道。

  自2013年实施黄河南展区搬迁改造以来,东营区立足发展实际和展区群众生产生活需要,统筹搬迁安置、产业就业、基层治理和服务体系建设,确保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目前,东营区黄河南展区19个房台村,5884户群众、13512人的搬迁安置工作已全部完成。

/

  民之所愿,政之所向。为让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今年以来,我市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为民惠民工作导向,扎实推动民生改善和共同富裕,努力把群众的“幸福清单”作为“奋斗清单”,聚力答好“安居富民”之题。

  ——加强城乡社区建设,扎实做好黄河滩区旧村台改造提升和南展区村庄搬迁安置后续工作,加快西城更新步伐,推进完整社区、绿色社区和智慧社区建设。新改造老旧小区6165户,改造棚户区1164套,促进城乡居民住房及生活环境全面提升。

  ——多措并举促进增收致富,大力发展特色富民产业,全力稳就业保就业,深入实施城乡公益岗扩容提质行动,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政策体系,今年以来,城镇新增就业3.43万人,前三季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461元,居全省第三位。

  ——积极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在全省率先开展全民参保精准行动,获批全国首批个人养老金试点城市。探索设立慈善“救急难”专项基金,建立政府救助与慈善救助有效衔接机制,困难群众救助保障水平平均增幅19%。

  ——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扎实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学前教育公办率、普惠率分别达到77%、94%。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推进健康东营建设,市传染病医院、市精神卫生中心建成投用。

记者 张利波

责任编辑:李梦瑶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