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日报社/爱东营讯 如果说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场大考,那么新旧动能转换在这张考卷中就是一道关乎全局的必答题。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既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和视察东营重要指示要求的重大任务,也是东营实现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打造竞争新优势的迫切需要。东营抢抓山东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机遇,精准对接省“十强产业”“十大创新”行动计划,扎实做好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工作,东营高质量发展新优势加快塑造。
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系统性谋划整体性推进
东营因油而生、因油而建、因油而兴,在全市上下共同努力下,产业结构从“一油独大”到多产业集群竞相发展,石油资源型城市转型为工业大市。进入新发展阶段,面对全球经济下行、宏观政策调整、资源要素趋紧等一系列困难和挑战,东营的周期性、体制性、结构性问题叠加,新老矛盾交织。如何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东营重要指示要求、加快推进高水平现代化强市建设的关键时期突出重围、突破“增长极限”?加力新旧动能转换无疑是突破口。
周广学/摄
从这一年来密集召开的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市第七次党代会、全市科技创新大会、市委七届三次全会等重要会议里,我们也可以寻到答案。
——始终把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和视察东营重要指示要求贯穿到东营事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以争一流、走在前的境界标准做好每一项工作。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塑造东营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聚力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搭建创新创业载体、培育创新型企业、加强科技攻关、科技成果转化、突破数字经济,深度赋能高质量发展,带动整体工作突破提升。
……
按照全省新旧动能转换“一年全面起势、三年初见成效、五年取得突破、十年塑成优势”总体部署,我市忍着阵痛,破旧立新,坚决淘汰落后动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培育壮大新动能,开展了一场全面系统的产业结构调整。
今年,为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山东省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实施方案》,我市制定实施工作方案,全力推进新旧动能转换“五年取得突破”,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产业等“十强”产业为抓手,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滚石上山、爬坡过坎,蓄积“千磨万击还坚劲”韧性,砥砺“越是艰险越向前”品格。得益于持续推进“三个坚决”,东营在新赛道上赢得更多主动权——传统优势夯实塑强,新生优势加速凝聚,新旧动能转换初见成效,探索形成了具有东营特色的新旧动能转换之路。今年,东营咬定目标、奋力争先,在一季度实现“开门红”、上半年平稳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夯实巩固、蓄势走强,呈现稳中有进、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在稳住经济大盘中彰显了责任担当。
发力主攻链条经济,18条产业链织线成网
日前,位于东营港经济开发区的山东泰特尔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9500吨/年特种环氧树脂项目首条生产线投产,生产的产品广泛应用于光刻胶、3D打印等领域。该项目不仅填补山东省此类产品空白,也助力山东成为全球最大的特种环氧树脂生产基地。
作为国内领先的特种环氧树脂生产企业,当初全国曾有8个化工园区向他们抛出橄榄枝,但泰特尔经过多方考察最终选择落户东营。“丙烯产业链在东营港经济开发区涉及企业多、产品丰富,这条产业链往下延伸,走到制作芯片的光刻胶材料就差‘临门一脚’。”泰特尔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海彪的一番话道出公司选择东营的原因。
周广学/摄
这是我市大力发展链条经济的生动实践,而主攻链条经济也是我市加力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围绕七大产业18个链条,我市深入推行“链长制”,优选重点产业链“一链一策”精准补链延链强链,加快打造万亿级石化产业集群、2000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千亿级石油装备和海上风电产业集群。
发力主攻链条经济,培育更多“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我市既抓“存量变革”,又抓“增量崛起”,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企业在产业链中的竞争力优势更加明显。
让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我市在石化产业方面坚定不移推动“减油增化”,年产200万吨PX项目二期全面建成中交,年产250万吨PTA、年产40万吨ABS树脂一体化等重点项目即将投产,基础炼化向化工新材料和高端化学品迈进。石油装备产业,重点实施威飞海洋油气水下生产系统等高端项目,逐步构建起“制造+服务+品牌”的融合发展价值链。
链式发展思维在“四新”经济领域也集中展现。我市着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让“新树长强枝”,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优势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聚“链”成势成为东营的优选项,功能陶瓷新材料产业园、稀土催化材料产业园、氧化铝纤维产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园等园区成为东营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随着“链式效应”的不断显现,我市产业发展的基础不断夯实,越来越多的企业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从高成本、低效益向重创新、高附加值迈进,全市经济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
补齐科技创新短板,让“第一动力”更加强劲
伴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代表的“四新”经济成为区域竞争布局的新赛道。对东营这样一座传统的资源型城市而言,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无疑是一场求新求变、关系未来发展、决定城市命运的攻坚战。
多数企业仍处于价值链中低端、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够、高层次创新平台少、创新能力不足……这些都曾是东营高质量发展路上的“绊脚石”。迈入高质量发展轨道,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关键在于创新,只有牵住科技创新的“牛鼻子”,才能在高质量发展中下好先手棋、抢占制高点。对东营而言,科技创新既是明显短板,也是最大的潜力,只有紧紧依靠创新放大优势、补齐短板,充分激发全社会创造潜能,才能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行稳致远。
9月14日,高规格的全市科技创新大会召开,会上制定了《关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意见》,发出聚力创新引领、转型升级的动员令。我市将围绕打造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目标,坚持产业思维抓创新、平台思维聚资源、有解思维破难题、改革思维增活力,迭代升级两个创新中心,聚力培育四个创新高地,布局发展四个特色创新片区,力争用三年左右时间,推动形成高端资源集聚、创新优势明显、产业充满活力的创新驱动发展格局。
当下,我市正大力实施创新能力提升工程,推动科技研发、人才引育、产业生态等各方面创新,突出重大创新平台建设,突出企业创新主体作用,突出创新创业人才引育,突出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构建高端资源集聚、创新优势明显、产业充满活力的创新驱动发展格局。
由威飞海洋装备制造有限公司和中海油联合自主研发的我国首套浅水水下生产系统,在渤海锦州31-1气田成功投产;位于渤海中部近海海域的风电A场址项目发出了海上风电平价时代全国首个核准项目第一度“绿电”;万达集团建成全国最大的阿托伐他汀钙生产基地,年产量占据国内细分市场75%的份额……一个个高新产业项目的加快推进,背后是东营发力“高”“新”的壮志雄心。正是因为发力高新产品、智能装备制造,更多的院士、专家成了东营的常客,过去想都不敢想的百亿级大项目正加快落地开花。
补齐科技创新短板,离不开人才队伍的建设。在这方面,我市突出引育高层次创新人才,深入实施“才聚东营”行动,用好“人才新政40条”,积极搭建创新创业载体,吸引了更多海内外优秀人才服务东营高质量发展。
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新旧动能转换三年已初见成效,“五年取得突破”正全力推进,但距离“十年塑成优势”的改革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未来,仍不能止步歇脚、骄傲松懈,唯有头拱地、往前冲!
(记者 李怀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