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同生共荣 ——东营市全力维护生物多样性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鸟儿种类比建区时翻了一倍;

  全市累计实施退耕还湿、退养还滩7.25万亩;

  全市农药使用量较2015年减少一半;

  为了保住白鹭栖息地,德州路特意拐了一个弯儿;

  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等称号;

  ……

  翻开东营大力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履历,点点滴滴,让人欣喜,让人骄傲。经过多年努力,我市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维护生物多样性方面的用心和坚持,结出了丰硕成果。

  目标明确 坚决扛起责任担当

  近日,在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科研中心,正在观测东方白鹳的高级工程师赵亚杰十分兴奋:“幼鸟即将出巢,我们更得打起十万分精神,一刻也不能放松。”

  要知道,历史上东方白鹳在东营没有繁殖记录,自2003年发现东方白鹳在我市繁殖以来,数量呈现逐年增长趋势。2020年,保护区内累计繁殖雏鸟1954只,成为东方白鹳全球最大繁殖地。如今,这种高寿、高挑、高傲的鸟儿不仅在这里繁衍壮大,还被东营人选为了“市鸟”,成为宣传推介城市形象的靓丽名片。

  这背后,是全市上下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维护生物多样性目标,不断改善生态环境,为生性挑剔的“东方白鹳”们创造了优越的生存条件。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东部最年轻的陆地,保存着中国暖温带地区最广阔、最完整、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同时,由于成陆时间短,土质结构疏松,地下水位高、咸度大,其生态系统又具有极大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东营作为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坚决维护生物多样性,既是现实需要,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我市不断健全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保护管理机制,切实为维护生物多样性的目标实现提供遵循和保障。

  2017年5月,《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颁布实施,保护区与有关部门签订了行政权力移交和执法委托协议,落实了119项行政处罚权。此举进一步理顺了综合执法体制,有利于加强保护区的日常巡护和执法监管。我市还把编制的保护区生态保护与修复专项规划,整体纳入国家规划,为系统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奠定了良好基础。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天然物种库”,也是东营的优势自然资源,独特的地标生态特色,东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湿地保护修复工作。近年来,尤其是市委六届四次全会以来,我市把“建设富有活力的现代化湿地城市”写入了新时代发展目标定位,进一步筑牢了理念“底座”,标定了发展“航道”。

  2019年,我市印发了《东营市建设湿地城市方案》;2020年制定了东营市湿地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20-2022)。2021年1月1日起,《东营市湿地城市建设条例》正式施行,该《条例》为全国首个湿地城市建设地方性法规,填补了国内湿地城市建设的立法空白,为规范湿地城市建设提供了“东营经验”。

  一系列有效措施,也为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系统健康稳定、生物多样性趋于丰富,构建起了完善的法律法规依据和制度体系标准。

  措施有力 保护修复治污齐头并进

  2020年7月15日,随着9个生态补水孔陆续关闭,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区域生态补水工作圆满结束。

  截至当日8时,累计补水1.32亿立方米,创历史新高,并首次实现了人工控制漫滩补水。生态补水,对于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物种多样性意义重大。母亲河,再次用甘甜的“乳汁”滋养了黄河入海口这颗掌上明珠。

  东营全市上下深知,生物多样性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生态环境系统,对经济发展、消除贫困、水土保持和污染控制都有积极意义。近年来,我市积极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历史机遇,把生态建设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来抓,坚持保护、修复、治污、齐头并进,深入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维护工作。

  ——以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重点。按照“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要求,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全面加强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全力推进湿地生态系统修复,推进建设黄河口国家公园,取得了显著成效。政策扶持、资金项目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加大了生态补水力度,逐步构建起科学合理的取、蓄、输、用、排水系格局。

  ——大力实施滨海湿地生态修复项目。多年来,我市先后争取上级资金1.8亿元,整治修复、护砌海岸9408米。2020年争取中央生态补助资金1.62亿元实施海洋生态修复项目,不断改善水文连通条件,优化海岸带植被生长环境。目前已修复岸线5.33千米、恢复滨海湿地2197公顷、退养还滩549.57公顷,超额完成了年度任务,提高了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

  ——圆满完成“十三五”期间各项环保任务。空气优良天数达到251天,较2015年同比增加79天,均为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省控以上河流全面消除劣五类水体。淘汰炼油产能656万吨,全面淘汰10蒸吨/小时及以下燃煤锅炉;全市农用化肥使用量较2015年减少了27.94%,全市农药使用量较2015年减少了53.06%;累计实施水气土污染治理项目630个,投资430亿元。

  ——理念深入人心,全社会广泛参与。各级各有关部门认真开展生态环保和生物多样性宣传,让群众深刻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增强行动自觉性。市关工委等12个部门单位联合下发《关于在全市开展未成年人生态道德教育实践活动的通知》,在孩子心中埋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种子,市实验中学被评为“国际生态学校”,5所学校入选“中国湿地学校”。连续十五年开展“油城环保世纪行”活动,充分发挥人大监督、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作用,为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添砖加瓦。持续开展渔业资源增殖养护工作,有效涵养了近海渔业资源,严格执行休渔管理制度,严格控制海洋捕捞强度,近5年累积压减捕捞渔船275艘、压减功率6853.5千瓦。

  成效显著 打造鸟语花香东营样板

  在东营市观鸟协会会长郭建三眼中,环境好不好,鸟类比人类更有说服力。他认为:“我们常说好的环境必须要有‘鸟语花香’,‘花香’好实现,但要听得见丰富的‘鸟语’可不那么容易。”令人欣喜的是,我市仅在城区就发现了200多种鸟儿。鸟语花香的东营,正在标定出维护生物多样性的新高度。

  据统计,经过持续多年的生态保护和修复,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物种持续增加,野生动物、植物种类分别由1995年的1524种、393种增至1629种现在的685种;野生种子植物116种,是中国沿海最大的新生湿地自然植被区之一;昆虫调查鉴定512种,其中99种为山东省新纪录。鸟类由1992年的187种增加到现在的370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增加到24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增加到64种,38种鸟类数量超过全球总量的1%。东营还是白鹤全球第二大越冬地、我国丹顶鹤繁殖的最南界、东方白鹳全球最大繁殖地、黑嘴鸥全球第二大繁殖地。

  此外,保护区内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稳定,生物量呈逐年增长趋势;浮游动物种类由2017年的13种增加到2020年的24种;黄河口海域鱼虾类生物近5年来群落结构相对稳定,2020年5月鱼卵和仔鱼密度明显增加。

  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环境日益提升,以绿色发展为底色、以生态建设为特色,也让黄河三角洲上的这片热土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如今,东营不仅处处花香鸟语,更是名声在外。仅今年以来,就有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新华网、大众日报等媒体先后点赞东营生态文明建设。今年五一期间,黄河口生态旅游区更是接待游客61513人次,按可比口径平均数同比增长36.22%,创历史同期最高纪录。

  致知力行谱新篇,踵事增华再远航。在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道路上,东营从未松劲。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统领黄河三角洲区域生态保护,承担维护国际生物多样性大国担当的历史使命……被醒目地写入东营“十四五”规划,这也必将为建设高水平现代化强市筑牢生态根基。

(记者 王文朋)

责任编辑:张坤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