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董集镇杨庙村:产业帮扶闯新路 脱贫致富有门路

  近日,记者来到垦利区董集镇杨庙村的众城塑料编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刚走进大门就看到一辆满载吨袋成品的卡车蓄势待发,加工车间里二十几名员工正在缝纫机前忙碌着,只听“哒哒哒”一阵缝纫机声响后,一个个吨袋成品就加工出来了。

  “这就是我们去年为村里引进的吨袋加工项目,今年开始正式投产运行。目前已经带动全村24名村民就业,其中包括5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和4名残疾人,根据工种每人月收入在2400元到5000元不等,真正帮助贫困户实现了脱贫。”垦利区残联驻村第一书记张泽文说。

  据介绍,杨庙村吨袋加工项目采用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模式运行,注册成立了东营市垦利区众城塑料编织农民专业合作社,由合作社提供吨袋半成品,优先录用本村贫困户、残疾人及富余劳动力对半成品进行缝制加工,达到企业质量标准后,返销所需企业,直接促进村民增收。村集体以闲置院落、固定资产入股合作社,采取“保底+分红”的模式,集体经济可每年增收2万元。此外,合作社每年还会按比例拿出收益金留成部分用于村内残疾人、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生活补助。

  “有了这个吨袋加工厂,俺在家门口就实现了就业,通过计件工资,每月能给家里增加两三千元收入。”杨庙村残疾人杨引高兴地说。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做好农业农村工作,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杨庙村原来是黄河南展区的房台村,前些年在南展区搬迁改造中建设成了新型农村社区,家家户户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楼房。可尽管如此,却依旧没有改造传统农业村的现状,多年来产业发展并没有多少起色,农民增收效果不明显。

  在下派帮扶中,杨庙村第一书记张泽文迅速转变角色,与村“两委”积极对接,根据村庄实际情况,决定从产业帮扶入手,通过外引方式实现产业破壳。在了解到村里在外做生意的党员程涛正在选址建设吨袋加工厂后,他第一时间与程涛进行沟通,并积极帮忙联系场地、忙前忙后一块跑手续,最终让程涛放弃了在外建厂的想法,回到村里办起了加工厂。

  “吨袋作为一种柔性运输包装容器,可广泛用于化工、建材、食物、塑料等行业,咱们东营化工企业众多,吨袋需求量大,但是经过市场调查发现,目前东营还没有吨袋加工企业,吨袋产品基本都来自淄博、德州等地,所以就萌生了在本地建厂的想法。”众城塑料编织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程涛说,合作社生产的吨袋填补了本地生产的空白,并逐步培育起固定客户群体,市场前景可期。

  谈起回村建厂初衷,程涛说:“其实当初回村办厂还是有很多顾虑的。尽管我也想回馈家乡的父老乡亲,可毕竟村里不比城里,交通、厂房等各方面限制因素太多,但在张书记和村里的帮助支持下,各种问题都迎刃而解,尽管受到了疫情影响,但是员工招聘、培训都顺利完成,厂子如期投产运营。”

  吨袋加工厂投产后,张泽文还充分发挥残联职能,面向垦利区举办了两期培训班,为残疾人开展吨袋加工技术培训,累计培训残疾人20余人次,并免费向残疾人提供设备,真正帮助残疾人就业创业。

  “如今,吨袋加工项目让杨庙村村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不少周边村庄也开始前来咨询合作事宜,我们残联也在准备开展新一期技术培训。”张泽文表示,项目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日益显现,未来将为董集镇及周边村庄闲置农村劳动力、残疾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目前,我们有两条生产线,但产能仍然不能满足客户需求,现在正着手建设新的厂房,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带动更多父老乡亲就业,发挥更大的辐射带动效应,为我们脱贫攻坚和村民增收致富贡献一份力量。”程涛信心满满地说。

(记者 张利波)

责任编辑:李梦瑶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