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日报社/爱东营讯 海上的春天,一派丰收和喜悦的景象。“还有一个多月,就是打捞海参的季节了,预计产量应该不错。去年春节,公司的南美白对虾卖得很好,一茬大棚虾可生产优质对虾40万斤,创产值近1500万元。”山东华春公司总经理解秀春说。
科技活水兴渔富民。“只有突出科技成果转化和运用,改变传统的渔业模式,才能增强渔业发展后劲,才能在参与市场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立于不败之地。”解秀春说。
以前,黄河尾闾的渔民以粗放、零散的传统渔业模式为主,规模小、产值低始终困扰着渔民,也成为渔区渔村振兴的“短板”。近年来,我市坚持要素集聚、产业集群、群众受益的思路,全力打造现代海洋渔业,以渔业产值增加促进群众增收。
垦利省级农高区整合周边渔民的零散养殖池塘,规划建设6000亩智慧渔业产业园,实现养殖方式由粗放式外塘养殖到精细化养殖转变、养殖主体由过去传统养殖户到博士生专业科研团队转变。华春公司通过“公司+协会+农户”模式,对周边5万亩海参养殖区进行统一管理,促进亩产量提高20%以上,农户收入平均增加近20000元,实现了企业与农户共赢。
针对“小农渔业”市场议价能力低、抗风险能力差等情况,我市探索建立了“龙头企业+政府+农村合作社+保险公司”的产业集成模式,渔业龙头企业负责市场销售和技术指导,政府专项补充资金支持,农村合作社为养殖主体,保险公司承保托底,渔业生产规模迅速扩大。目前,全市已成立渔业合作社62家,政府财政补贴渔业养殖保险245万元,累计投保4万亩。
同时,我市创新行业管理模式,成立村集体渔业合作社,吸纳渔民土地、资金、技术入股,合作社以这部分资产或入股水产养殖的龙头企业或自主经营,有管理经验的渔民参与合作社管理运营,每年按照收益分红,渔民从养殖户变为“小股东”,主动性和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以黄河口大闸蟹产业为例,全市成立黄河口大闸蟹专业合作社8家、社员200多户,辐射带动3000多人致富,有效助力乡村振兴。
新时代,渔业要跨越发展,需要进一步实现转型升级。我市立足盐碱地资源禀赋优势,坚持建标准、重育种、创品牌三管齐下,渔业产业的产量、质量、效益实现了大幅跃升。目前,我市已认定各类“三品一标”水产品106个,认证面积占全市增养殖面积82%,黄河口大闸蟹获评山东省十大渔业品牌,入选“好品山东”“中国最具影响力水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打响了盐碱地、黄河口的“金招牌”。坚持生态健康养殖理念,科技、创新、配套三方赋能,走出一条盐碱地生态容量提升、生态产品高效稳定供给、多元融合发展的盐碱地综合利用之路。
大力发展现代海洋渔业的号角已经吹响。“我们将实施蓝色种业工程,着力发展现代高效渔业,加快推动渔业一二三产业融合,聚力打响‘黄河口’渔业品牌,全力打造双百亿级现代渔业产业集群,促进现代渔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为建设黄河流域共同富裕先行区贡献渔业力量。”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党组书记、局长荆向辉信心满满地说。
(记者 王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