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据《北京日报》报道,记者了解到,年底前北京市将建成182座“可回收物中转站”,主要任务就是回收处理废玻璃、废纺织品、废泡沫箱、大件垃圾等“低值可回收物”,起到“托底回收”功能。这意味着“低值”废品,很快也有地儿卖了。
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近年来,多地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垃圾分类工作由点到面、逐步启动,取得积极进展。
垃圾分类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逐步向前推进的过程,需要根据实施情况,及时补短板、堵漏洞。在垃圾分类实施过程中,垃圾分类习惯逐步养成,垃圾往哪儿投放、投放是否方便等都影响到垃圾处理问题。
日常生活中的厨余垃圾、纸张、塑料等常规性垃圾分类投放到了指定地点,还有些垃圾和当作垃圾扔掉的废品,或者因为价格便宜没人愿意回收,或者因为块头大、很笨重很难回收,个人也很难把大件垃圾、废品搬运到楼下,给垃圾分类工作造成障碍。北京市建立起“可回收物中转站”,部分难以处理的垃圾有地方处理了。如果居民不想前往回收点进行废品投放,也可以预约上门有偿回收。这样就解决了垃圾分类工作中的一个难点,居民家里的垃圾就可进一步做到应分尽分、应收尽收。
推行垃圾分类,涉及众多部门机构和人员。垃圾分类与居民、物业有关,还与相关部门、街道和社区有关。各部门机构和人员各有分工,垃圾分类推行过程中需要各部门机构人员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发挥各自优势,完善多种方式,共同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是各参与主体的共同行动。垃圾分类工作做得如何,能够考验出社区治理水平,检视出基层治理能力。
推行垃圾分类,要加强引导、因地制宜、持续推进,把工作做细做实,持之以恒抓下去。垃圾分类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取得了成效,但是在推行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需要相关部门、街道社区、公益和商业组织共同参与,随时协同解决。设立“可回收物中转站”,垃圾分类过程遇到的一个难题得到了解决。随着垃圾分类工作的实施,或许类似的问题还可能会出现,但是只要加强科学管理,各部门机构共同努力,一起想办法,问题终会得到圆满解决。
(扈美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