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山东东营,这座黄河入海口城市,正以转型“蝶变”跨入高质量发展新高度:
——实现首季“开门红”,一季度东营经济延续强劲复苏势头,各项指标高点起步、高位运行;
——工业动能出现拐点,一季度全市炼油行业增长31%,化工行业增长92%,化工行业贡献率首次超过炼油行业,成为拉动工业增长的第一动力;
——投资结构更趋优化,一季度全市民间投资增长58.3%,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07.5%,均居全省第一;
亮点何止一季度。实际上,经过三年奋战,在全省新旧动能转换“初见成效”的交卷时刻,东营初战告捷:地区生产总值达2981.19亿元,同比增长3.8%;三次产业结构由5.6:62.3:32.1调整为5.3:56.3:38.4;2017年至2020年,“四新”经济增加值由324.65亿元增长到489.98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由12.3%提高到17.7%,“十强”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到51.09%。
辉煌,是岁月的坚守,辉煌,不仅仅是数据的变化。
在与时光对望中,便能发现这几年东营改革发展的壮丽多彩。在与城市对话中,便能发现东营之变的清晰路径、逻辑内涵和精神内核。是的,东营变了!无论是观念理念还是质量结构,无论是产业生态还是体制机制,无论是城市品质还是干部作风,各方面各领域都发生了一系列关键性、趋势性甚至转折性变化。特别是去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东营不仅稳住了经济基本盘,还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资料图
历史的发展,总有些关键的节点。
2018年5月,市委领导班子调整后,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系统思考谋划基础上,东营开始探索新的发展路子。
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率先垂范、夙夜在公、苦干实干,擘画东营发展蓝图、领航东营改革发展。从疫情防控到“六稳”“六保”,从生态文明建设到新旧动能转换,从改革攻坚到保障改善民生,市委、市政府思路清晰、措施有力,打出了一套“组合拳”。
发展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这几年,市委、市政府聚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立足实际科学谋划东营发展,聚力推进“四项重点工作”“九个三年行动计划”“九大改革攻坚”,蹚出了一条现代化湿地城市改革发展的追梦路!
观念理念之变:思想“破冰”引领行动“突围”,在“痛”与“变”的转折中明晰城市发展新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由共识化为共为
在“痛”与“变”的转折中明晰城市发展新方位,是许多城市“成长”的必经阶段,也是地方党委政府的“必答题”。
对于三年前的东营来说,痛,来自于面对新旧动能转换和高质量发展的焦灼感。作为胜利油田的主产区和所在地,东营因油而建、因油而兴,培育形成了石油化工、橡胶轮胎、石油装备、有色金属等主导产业集群。新常态下,像许多城市一样,东营经历了发展阵痛。全球经济下行、国际油价下跌、宏观政策调整、资源要素趋紧……这一系列困难和挑战,倒逼东营系统谋划、创新作为。
“痛”则思变。
2018年5月起,由市委主要领导带队,密集开展考察调研,查找问题,分析根源,征求意见,综合施治。思维碰撞中,东营的发展被放在全省、全国乃至全球的坐标中深度分析、重新审视。
如何解决制约东营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影响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关键问题……
这些触及东营人灵魂的调研与思考,是有些“痛”,但足够透彻。
2018年金秋召开的市委六届四次全会,提出了“打造山东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黄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富有活力的现代化湿地城市”的目标定位,标注了东营市改革发展新高度。
在层层递进的逻辑推演中,在环环相扣的战略里,东营新时代发展的三大目标定位第一次呈现出清晰面目。这,让无数东营人精神为之一振。这,为东营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最坚实的战略支点。
“思想破冰”引领“行动突围”,来之不易。每年举行的重点项目观摩、务虚会、论证会,正不断筑牢城市的理念“底座”、标定城市的发展“航道”。
——通过进行重点项目观摩,让优质项目、先进理念、优良作风、专业水平充分体现,让大家在“比学赶超”中奋发向前。
——通过召开“解放思想大讨论”务虚会,进一步掀起“头脑风暴”、形成“智力磁场”,用好“指挥棒”、立起“风向标”,以未来视野研究推动城市能级跃升。
——通过召开“四项重点工作”和“九个三年行动计划”重点任务论证会,对工作方案进行再审视再研究,以思维升级互动耦合推动方案完善工作提升,推进工作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责任化、责任时效化。
在观摩中发现优势与问题、在讨论中提出方案与建议、在论证中完善办法与举措,这一套工作办法既快又准、既有力又有效。
这些,是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的“东营实践”。这些做法,在社会各界引起良好反响,也在发展实践中取得明显实效。
天鹅湖蓄滞洪工程即将揭开面纱。周广学 摄
历史的长河潜流深沉,要经过时间的沉淀,才能发现水道令人惊叹的转换:从城市湿地的变化到社会治理的变化,从在全省率先实行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条线”作战,到“东营元素”更多列入国家规划纲要,从国家级稀土催化研究院到功能陶瓷新材料产业园,从北二路沿线及金湖银河片区综合开发项目到天鹅湖蓄滞洪工程……这变化深刻而系统。
东营之“思”、东营之“谋”,还体现在对机遇的把握。
当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国家规划纲要体现了大量东营元素,“十四五”时期这些元素将加快落地,赋予了东营美好的发展前景。
成绩来之不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召开后,市委、市政府迅速行动,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并组建工作专班,聘请国家宏观院成立编写组,与国家、省同步启动编制《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规划》。
“作为地级市,我市启动规划编制工作,可以说是比较早的。”市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同志表示,我市积极到国家有关部委以及省直部门对接汇报,在沿黄地级市中是最积极的。
规划质量决定着工作质量。我市积极开展“1+9”规划体系编制,持续进行修改完善。同时,围绕生态保护、黄河安澜、“5+2+2”产业体系等领域谋划提出一批重大工程,谋划提出总投资额约7694.9亿元的230个重大工程。
质量结构之变:传统产业正在发生脱胎换骨式的转变,新兴产业培育取得突破性进展,具有东营特色和持续竞争力的“5+2+2”产业体系加速构建
原油一次加工能力占全省的34.4%、全国的8.8%,石油装备制造业产值占全国三分之一,子午线轮胎产能占全国五分之一——这是一份东营人引以为傲的殷实“家底”。然而,庞大的工业体量在带来量的“荣耀”的同时,也有着质的“隐忧”——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科研创新能力弱,资源环境压力大。
东营立足产业优势,围绕石化、橡胶、石油装备、有色金属、新材料五大特色产业,现代高效农业、文化旅游两大优势产业,生物制药、航空航天两大未来产业,构建具有持续竞争力的“5+2+2”产业体系,打造以绿色和创新为支撑的产业模式和发展格局。
传统产业不等于落后产业,转型不是转产。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的战略高度谋划发展,东营传统产业开启“凤凰涅槃”之旅——
鲁北高端石化产业基地核心区——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夜景。陈仕钊摄
——集群发展。在高端石化产业发展上,东营有序推进炼化产能优化整合,推动形成“一区、一片、多点”发展布局。重点以东营港经济开发区为主体,统筹产业、环境容量、管网基础设施,建设鲁北高端石化产业基地核心区。
东营港经济开发区5G+智慧园区。资料图
——科技赋能。东营综合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进园区智能化、产业数字化。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建成全国首个“5G+”智慧化工园区。
——优胜劣汰。建立健全化解过剩产能长效机制,全力“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实现企业优胜劣汰、产业转型升级。
发展热潮下,东营市决策层有“冷思考”。疫情导致市场总体不够景气,各种生产装备等转让价格相对较低,正是搞技改的好时机。此时,我市提出利用3年左右时间,组织实施“千企技改”工程,滚动实施1000项高水平技术改造项目,推动企业向高端化、智能化、品牌化、绿色化转型升级。
一个好项目是一个新的增长点,一批好项目是一个新的增长极。
东营威联化学有限公司对二甲苯项目现场。资料图
去年,威联化学公司实施的200万吨/年对二甲苯项目顺利投产,不仅打破了国内企业对进口的依赖,也为我省地炼行业重整转型提供了良好示范;中国振华丙烷脱氢及环氧丙烷项目达产后,将年产100万吨丙烷脱氢制丙烯和45万吨环氧丙烷。该项目的实施,既能为当前的丙烯产业链壮大产能,而且能为中下游产业链的延伸提供重要基础……放眼各县区,项目建设掀起新热潮。
这些项目,是我市新旧动能转换的成果体现。大而强的传统产业项目,已成为东营经济“压舱石”,让东营经济保持了足够韧性。我市抓牢抓好这条“生命线”,科学生成项目、推进实施项目、建设运营项目,完善项目推进机制,每周召开“3+N”重点项目会商会议、城市规划建设管理“1+N”例会,集中解决项目推进中遇到的困难问题。落实“要素资源跟着项目走”综合保障机制,简化审批手续,加快项目开工。
威飞年产300套海洋水下生产系统项目。资料图
既让“老树发新芽”,又让“新树深扎根”。“采油树是我们自主研发的核心产品之一。”在威飞年产300套海洋水下生产系统项目现场,公司负责人介绍说,通过研发攻关,他们一举打破国外企业技术垄断。
周广学 摄
“别小瞧这团白色纤维,这是公司生产的高性能氧化铝纤维,耐受温度达1600℃至1800℃,具有热稳定性好、机械强度高等优良性能,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等领域。”东珩国纤新材料公司总经理葛传金介绍,公司是全球第三家、国内唯一一家产业化生产高性能氧化铝纤维的企业,所生产的氧化铝纤维采用自主研发的“溶胶——凝胶”工艺制造,一举打破国际垄断。
类似的新材料头部企业,何止东珩国纤一家。当前,我市新材料产业逐步迈入千亿级产业集群行列。从零到千亿,绝不是简单的数量相加。千亿产业的规模扩张只是表现,背后则是创新的裂变式增长,靠的是创新技术的牵引:国瓷公司是国内最大的功能陶瓷材料、纳米级复合氧化锆生产企业,全球第二家高档纳米级钛酸钡生产企业;胜利新大管业是国内最大的碳纤维连续抽油杆生产基地……
这几年,市委、市政府悉心谋篇布局。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等优势高新技术产业,成为东营的优选项,创新驱动成为撬动高质量发展的“阿基米德支点”。
打造适合各类业态发展的“热带雨林”,需要发挥“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更要注重发挥“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对此,东营市有清醒的认识。
产业生态之变:构建以创新为导向的产业生态圈,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保障愈加有力
一个是全球最大的透明质酸研发与生产企业,一个是东营的破产重整企业,如今却联姻成了“一家人”——新生乙酰化透明质酸钠精华水项目。缔造这段发展传奇的,一方是华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一方是东营佛思特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原属东辰集团(破产重整企业)一个板块。
市招商引资服务中心主任沈航表示,我市根据全市产业链的需求,引进央企国企和大型民企参与破产企业重组,帮助相关企业盘活资产,实现企业、项目重整发展,让沉重的包袱成为财富。
高速轨道交通车轮及配套产业链项目。资料图
盘活整合,让破产企业焕发“第二春”。投资50亿元的高速轨道交通车轮项目,引进全球高铁轮轴制造行业巨头——德国BVV集团的先进技术和生产工艺,与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建立研发中心,既重新启用搁置多年装置,又同时占领了轨道交通设备制造的产业高端。而一度陷入困境的合盛铜业新能源高性能电子铜箔项目,引进了国内最大锂电铜箔生产企业——深圳龙电,通过盘活原天圆铜业搁置多年的项目,拉长了铜基新材料产业链条。投资5.6亿元的东材科技光学膜项目,引入国内综合性绝缘材料研发制造龙头企业——四川东材科技集团,整合原胜通集团光科板块,打破了全球行业市场垄断。
生态圈层的优化重塑,既需要盘活资产,又需要做强平台。
在省黄三角农高区,无人操控拖拉机、良种繁育、高端农作物等新兴技术让人眼前一亮,应用前景十分广阔。这些成果的取得,得益于国家级黄三角农高区的作用。
依托这块“国字号”金字招牌,我市加快建设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集中全国盐碱地领域的科研力量和资源,在盐碱地现代种业、绿色生产标准化、农业机械装备数字化智能化、盐碱地现代农业系统解决方案上突破见效。目前,繁育耐盐碱功能粮食、牧草、经济作物等新品种200多个。
2021年3月16日,国家级稀土催化研究院研发基地启用与稀土催化产业园开园典礼暨科技体制机制创新实践研讨会举行。于中平 摄
作为一种可以与石油媲美的战略资源,稀土的应用无处不在,已被广泛应用于农业、工业、军事等多领域,成为新材料制造和新技术开发的关键性资源,被称为“万能之土”。3月16日,国家级稀土催化研究院研发基地启用与稀土催化产业园开园典礼举行。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名誉院长屠海令表示,一年多来,国家级稀土催化研究院在基于材料基因思想的数字化仿真设计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
稀土催化材料产业园是东营市按照“一产业一平台一基金一团队”模式打造现代产业体系的一个鲜明缩影。该产业园首创“以院带园”发展模式,由国家级稀土催化研究院联合潍柴动力、威孚高科等行业龙头企业建设,高端研发加上高端市场,这一产业正迎来爆发式增长,将带动形成500到1000亿元产值的稀土催化产业集群。
国家级稀土催化研究院、省高端石化产业技术研究院、省生物技术与制造创新创业共同体、氧化铝纤维研究院、山东大学利华益高分子材料研究院……去年以来,我市紧紧围绕“5+2+2”产业体系,坚持“培育大平台、赋能大产业”,率先在新材料、石化、农业等领域建设了高能级创新平台,让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得到强化,区域创新能力正在实现质的提升。
长期以来,海底管道检测依靠潜水员水下探摸,不仅效率低、成本高,而且存在安全隐患。胜利星科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将金属磁记忆检测装置搭载到水下遥控机器人上,一举破解了该难题。作为中国石化首批批准设立的科技创新企业,企业的发展,得益于油地融合,得益于东营创新创业环境的优化。通过实施创新型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产学研合作平台、东营科教园区等一批油地校融合项目稳步推进,促进油校科技成果进一步在地方落地转化。
资本是用“脚”投票的。哪个区域的市场更成熟、服务更到位、配套更完善,资本与优秀企业就向哪个区域集中。
2020年12月28日,在垦利区政务服务大厅,东营市鑫远石油化工销售有限公司负责人钟先生领取了我市首张“跨域通办”营业执照。资料图
“从前要办理异地的营业执照只能去核发地办理。有了营业执照‘异地办理’这个政策,在家门口就可以办理。”前段时间,鑫远石油化工销售有限公司负责人钟先生在垦利区政务服务大厅领取了东营市首张“跨域通办”营业执照。
近年来,我市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行“一窗受理、一次办好、一网通办”,市和县区、开发区全部实现“同权审批”,在全省率先推出企业开办“政府免单服务”,在全省率先实现施工许可审批全程电子化,企业开办实现1个工作日内办结。
资料图
把麻烦留给自己、把方便留给企业,已成为各级领导干部的自觉。自从入住梦立方数字产业孵化基地,云科汉威软件公司切身体会到了政府提供的实惠与便利。“我们租用了约2000平方米的办公场地,每年租金约80万元,基地都进行全额补贴。还提供了资源对接、投融资等服务,为我们拓展业务、市场推广提供支持。”公司综合部主任马园园说。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实体经济的血脉。目前东营金融形势呈现稳定向好的势头,步入金融生态修复的新阶段。
今年2月25日,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2021年政银企座谈会成功举行。此次政银企座谈会,23家银行与开发区51家企业就66个项目达成合作意向,签约金额达271亿元,签约项目数量、金额均创历史新高。
“去年4月23日,市政府与邮储银行山东省分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未来5年内将为东营提供300亿元融资支持,全力支持地方经济建设。这也是全省邮储银行系统内首个与地级市政府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邮储银行东营市分行副行长倪亚军表示。
近年来,我市多措并举激励银行机构信心,信贷投放实现正增长。通过创新金融矛盾纠纷化解机制、金融人才队伍建设、推进金融辅导工作、用好市县两级应急转贷资金等举措持续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体制机制之变:一批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重大问题已经或正在突破见效,改革创新的活力动力持续增强
体制机制改革是系统变化的关键支撑。近年来,我市聚焦聚力关键领域,加大改革攻坚力度,一批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重大问题已经或正在突破见效:
——理顺了市和区城市建设管理体制,进行了财政体制、“双招双引”体制机制、文化旅游管理体制等方面的一系列重大创新。
——组建市铁路港航发展中心、市口岸和物流发展中心,调整优化市化转办工作职责,整合设立市危化品道路运输安全管理服务中心。
——针对高层次人才短缺的实际,积极搭建人才平台,深化人才制度改革,积极招引专家团队、高校学生、技能工人等东营所需要的人才。
……
近年来,我市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用系统观念、改革举措破解一个又一个难题。
网格员耿燕和同事们通过居民家亮灯情况,排查居民的回家情况。于中平 摄
曾几何时,全市26个单位在基层铺设了16类网格,全市兼职网格员达5万多个,导致出现“一堆网格员,理不清一个小网格”的情况。面对社会治理新形势,我市以改革破难题。
治理科学化,小事“一格解决”、大事“全网联动”,“千军万马”到基层在基层。2018年以来,我市坚持系统观念,把分散的16类网格归为一张,把5万多名网格员并为一支。按城乡社区300户1000人的规模,重新划分网格6098个。原本涉及基层社会治理的726项工作整合精简为7大类229项,连同26个部门职能,归入一网;原本分散于各部门、用于网格管理的7000多万资金,并为一体。
治理专业化,统筹政府治理与居民自治,以社区“小细胞”撬动社会“大治理”,实现“一扇门进出”“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长期以来,调处力量分散薄弱是导致矛盾诉求层层上交的主要原因。为此,我市整合网格、综治、接访、调解“四中心”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调处中心,创新实践“网格员+矛盾调处中心+基层民警”新模式,合力提升基层矛盾纠纷化解调处能力。为全市各级矛盾调处中心配备了835名专职人民调解员,打造了一支职业化、专业化、高素质的实战队伍。广泛动员社会组织、社区自组织和热心群众参与矛盾纠纷化解调处工作,使社区的每一个细胞都活跃起来。
治理智能化,科技赋能数字支撑,推动市域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让城乡运转更聪明、更智慧。依托政务大数据平台,我市开发建设市域治理一体化综合指挥平台,整合汇聚网格化服务管理、数字化安全监管、应急指挥调度、雪亮工程视频云等1.5亿条数据信息,接入27个重点部门行业监管调度平台,搭建起市域治理和应急管理的“最强大脑”。
“网格”战“疫”,是对东营全要素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的一次实战检验。事实证明,这张“无形的网”精准高效。以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该开发区借助信息平台,一天一夜就将辖区88614户居民信息全部摸排完成。
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掌握数据、用好数据,才能为指挥调度、随访处置等工作提供支撑。市社会治理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负责同志表示,疫情防控中,全市社会治理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通过市社会治理网格化服务管理平台进行工作调度,有效发挥了“神经中枢”作用。各类信息通过网格平台高效整合,有效助力了疫情防控。
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
2019年,山东省着力推动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吹响了开发区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我市选取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和垦利经济开发区作为试点单位,先行先试,大胆探索促进开发区瘦身强体、回归本位。
建设集装箱场站、发展供应链金融、免费仓储……这些疫情期间东营综合保税区推出的新政策,是管委会副主任李勇的“金点子”。到综保区工作之前,李勇的身份是青岛前湾保税港区保税功能拓展区管理办公室副主任。有了专业人才的“加盟”,综保区的各项业务有了大幅提升。
“改革后,大家的考核等次与绩效工资、评先树优、奖惩激励等挂钩,危机感、压力感逐渐转变成了动力源。”东营港经济开发区一名参与改革的工作人员表示。
改革中,我市着力在“管委会+”上做文章,走出了一条以创新驱动促进开发区经济发展、“双招双引”、科技创新、改革开放的道路。东营港经济开发区推行“管委会+公司+基金+专业招商团队”体制,通过盘活国有资产、灵活开发运营机制、激活投融资造血功能,创新开发区市场运营体系。
在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也激活了干事创业“一池春水”。截至去年10月,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基本完成,开发区全部实行“管委会+公司”体制,构建起“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专业化服务”的新管理体制。除保留大学科技园管委会办公室和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2个从事科研创新的事业单位外,整合归并46个内设机构,设置7个工作部门,机构压减率达到80%。
人的问题是开发区改革的核心。通过实行全员KPI考核和绩效薪酬,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起“干部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待遇能高能低”的竞争性选人用人机制,有效激发内生动力。
东凯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公司董事长张向琨表示:“产业园有接近300家企业,服务好这些企业,需要我们彻底转变思维。改革既给了压力,更给了我们动力。”作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目前,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产业已经与我市其他省级开发区形成了差异化发展,形成了独有的、高端的特色产业。经过改革,开发区坚持主责主业,争取让更多的资源政策、更好的举措动作倾斜到产业发展上来。
城市品质之变:“哪儿环境好,鸟儿最知道”“湿地在城中,城在湿地中”,湿地生态特色优势更加彰显
资料图
行走在黄河入海口,壮美秀丽的生态画卷徐徐铺展,让人陶醉。
像呵护眼睛一样呵护生态环境,让候鸟恋上黄河口。“瞧,那就是黑嘴鸥的‘私人小岛’。”保护区科研中心副主任王安东说,黑嘴鸥对繁育环境要求高,他们创新实施黑嘴鸥繁殖保护工程,已繁殖黑嘴鸥种群近8000只。不仅如此,火烈鸟、白鹈鹕等越来越多珍稀鸟类“定居”东营。
“哪儿环境好,鸟儿最知道。”鸟儿的选择,就是生态环境良好的有力佐证。这几年,市委、市政府扛起黄河入海口城市历史责任,坚持用生态的办法治理生态,提出了“一园两带多廊道”的生态保护空间布局,拉开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格局,蹚出了入海口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新路子。围绕高水平黄河口国家公园建设,我市强化“突出生态保护修复”“突出生态环境治理”“突出生态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三个突出”,奋力打造大江大河三角洲生态保护治理的重要标杆。
退海之地、来水来沙呈减少趋势……曾几何时,生态是东营的切肤之痛,生态治理是一道难答的“时代课题”。市委、市政府科学谋划,精准施策,采取了一揽子措施。
市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郭顺先表示,为做好黄河三角洲保护工作,我们以推进建设黄河口国家公园为龙头,统筹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修复、种质资源保护和生物栖息地建设,推进河湖生态连通、河海交流平衡,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治理模式。
《东营市湿地保护条例》等一系列地方法规陆续出台,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企业环保信用评价、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等制度逐步完善,特别是加快推进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修复规划和立法,让东营生态文明建设步入法治轨道。同时,加快实施黄河现行清水沟流路、刁口河备用流路保护治理,开展河湖湿地连通、退耕还湿、退养还滩,实施湿地生态修复、海岸带生态防护等工程,带来明显成效。
东营市图书馆附近“安家生子”的东方白鹳。 付建智/摄
用自然的解决方案呵护“湿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去年,市观鸟协会志愿者在城区巡护时发现一巢东方白鹳,这是我市首次在城区发现东方白鹳“安家产子”。“东方白鹳繁殖种群不仅在保护区内逐年增加,更是跨出保护区边界,融入市民群众的生活。”市观鸟协会会长郭建三说,生态治理给环境带来的改变是巨大的,我市仅在城区就发现了200多种鸟儿,开门见绿、行路见荫、出行见鸟,成为城市生活的美好体验。
白鹭如星 点缀林海。资料图
鸟儿入城,得益于城区生态系统的改善。清风湖公园、秋月湖公园、明月湖公园、白鹭园湿地公园……不仅中心城区有湿地公园,各县区湿地公园各有特色,扮靓了城市。
城市风貌的变化,从深层次看是理念的变化、定位的变化。这几年,我市扎实开展“湿地城市建设”三年行动,坚持“精明增长”“精致城市”理念,统筹湿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各个环节,推动城市内涵发展。实施了湿地保护、湿地修复、湿地入城三大工程。
近年来,我市坚持陆海统筹、系统治理,建立“河流——河口——海湾”联动联防机制,推动上下游、干支流综合治理,把水、林、田、湖、草、湿地、海岸线、海滩作为一个整体,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坚持用生态的办法治理生态,取得了实效。
任何一座城市的发展,无不依托于重大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这些重点项目,如同巨笔,大气雕琢东营优美的城市容颜。
北二路道路建设改造工程全面通车。周广学 摄
北二路,经过快马加鞭、高歌猛进的建设,这条全长28.7公里、贯穿东西城的快速交通主干道于4月30日全面通车。
北二路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中期,本是为保障油田生产、运输及生活修建的一条生产路。由于初期建设时缺少系统规划,遗留了许多历史问题。实施北二路道路建设改造成为广大市民多年来的共同愿望。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确定了北二路沿线及金湖银河片区综合开发这一重大城建项目,含北二路道路建设改造、东营河水环境综合治理及金湖银河片区综合开发三个子项目。
周广学 摄
如今,随着这条便捷、通达的城市“动脉”全面建成通车,北二路的颜值和气质也带来大幅提升,一幅“车在路上走,风景在路上;人在画中游,幸福在心中”的美好画卷正在这座年轻的湿地之城徐徐展开。
问题导向、系统治理,也是市委、市政府推进城市建设、经营城市的一大特点。
百亩荷塘、千亩芦岛、湿地乡野园,城湿湖体验连廊、环湖游憩生态环线和城市缤纷生态绿脉……在东营中心城东南部,一个风景秀丽的湿地生态体验区给市民带来惊喜。
2018年至2019年,我市中心城连续两年遭受了超强台风侵袭,超强降雨造成城市严重内涝。对此,市委、市政府谋划实施了天鹅湖蓄滞洪工程,分蓄滞洪工程建设、湿地建设、文旅项目建设三个阶段实施,“一个工程”带来保障防汛安全、有效利用水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旅游产业开发等多重综合效益。特别是通过实施河湖湿地联通工程,汛期蓄滞雨洪水4000万立方米,有效解决城市内涝问题。
未占用耕地,整个项目都是整理的未利用地和建设用地;不引黄河水,通过蓄雨水、滞洪水,实现雨洪水资源有效利用;没有使用预算内资金,通过争取专项债、补充资本金等方式,有效解决了融资问题……一系列创新,凸显了天鹅湖蓄滞洪工程的综合价值。工程实施后,收回土地4万余亩,更为城市未来发展腾出了空间。
天鹅湖蓄滞洪工程。周广学 摄
一系列理念创新,让东营走出了一条平原城市生态治理的新路径:天鹅湖蓄滞洪工程,实现雨洪水的资源化利用,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破解了城市内涝问题;东三路、东八路湿地工程,将大小湿地碧珠连线成片……随着一大批项目竞相实施,东营的生态之基越筑越牢。
干部作风之变:坚持“实在、实干、实绩”用人导向,形成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激励效应
干事创业、改革发展,关键在人,关键在党员干部。
近年来,一大批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先进集体和狠抓落实、善抓落实的实干者脱颖而出,为新时代东营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最可靠的保证。
时时有担当,事事有担当。
在驻村帮扶一线,驻村干部、第一书记挂念着百姓冷暖,扎根在田间地头,坚守在抗灾现场,奔波在发展路上,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来基层群众的“幸福指数”。
明月社区网格员雨中运送、垒砌沙袋,排查积水点,为辖区居民排除安全隐患。资料图
在市域治理一线,广大网格员风雨无阻,专职人民调解员素质过硬,群众“话有地方说、事有地方办、困难有人帮、问题有人管”。
在小清河防洪综合治理工程推进一线,东营水务人实干担当、敬业奉献,3个多月时间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多个项目在全省率先规划、率先完工,用实干汗水写就东营水利奇迹。
在“双招双引”一线,专业招商工作人员抛家舍业,频繁在外出差,用专业、敬业、乐业的精神推动一批又一批优质项目落户东营。
……
大家的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姓名不同,但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把家乡建设得更美丽富饶。面对新形势新挑战,东营党员干部正抖擞精神再出发。
比一比、看一看、激发动力活力。去年7月份,全市乡镇街道集中比看交流会议召开。这是建市以来,市委首次就乡镇工作召开高规格会议。通过集中比看交流,促使各镇街从全市乃至全省层面比看交流、对标对表,促使各镇街认清形势、加压奋进、全力冲刺,进一步形成重视镇街、关心镇街、支持镇街的发展导向。
改革攻坚、狠抓落实,是使命与责任,更需要制度引导与激励。
近年来,我市坚持“实在、实干、实绩”用人导向,完善“四看一听”选人机制,注重在竞赛比武、比看活动、工作专班、基层一线考察识别干部,突出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大力选拔使用忠诚干净担当和符合市场化、法治化、专业化要求的干部,产生了强大的激励效应。广大党员干部的境界标准、素质能力、工作作风全面提升,全市干事创业、勇于拼争、唯旗是夺的热情空前高涨。
历史的峰回路转中,总有些信念与作风贯穿岁月——实干突破,东营从未止步!
这几年,东营发生了一系列趋势性、关键性变化,都是广大党员干部大干、苦干、实干的结果。为了重大工程项目顺利推进,许多同志舍小家顾大家,长期奋战在一线;为了引进大项目好项目,许多同志绞尽了脑汁,受尽了难为;为了争取上级支持,许多同志星夜兼程、连续奔波,持续盯紧靠实……
非常之年需要非常担当,特殊时期需要愈加实干。当我们把时间的指针拨回2020,那些抗击疫情、服务群众、保障发展的感人画面令人泪目。
资料图
政法、卫健、交通运输、发展改革、商务、应急管理等部门单位积极作为,党员冲锋在前,群众积极响应,志愿者、企业、爱心人士、社会团体等全力参与,凝聚起战疫情、促发展、惠民生的强大合力。
大爱,一直在身边。这群“可爱的人”,有的长时间无法与家人团聚,有的冒着可能被感染的风险、逆行而上,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岗一分钟、敬业60秒,他们用专业的智慧和力量,在疫情防控中担当作为。
我市6100余名网格员放弃休假,每人日均步行万步以上,以6098个覆盖全市的社会治理网格为主阵地,对70余万户、200余万人进行了“全覆盖、无缝隙、地毯式”摸排。
东营市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队员、东营市人民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耿治英,大年初一和队友驰援湖北,全程参与了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病房改造建设,制定所负责病区医护人员的个人防护制度,竭尽全力救治危重患者。直至黄冈确诊患者全部“清零”,她才和队友们撤离。
全市6000余名公安民警、辅警听党指挥、践行使命,昼夜奋战在疫情防控第一线,铸牢了疫情防控“铜墙铁壁”。
持续奋战20多天的利津县明集乡社会治理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负责人孟凡涛,累倒在防疫一线,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40岁,用忠诚和坚守践行了一名新时代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
如今的东营,实干不仅是体现在工作层面,而且融入到精神层面;不仅是党员干部的思想准则,而且是广大群众的思想共识,成为一个城市乃至区域发展的独有气质,汇聚起强大的发展正能量。
马克思说过,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对于一座城市来说,同样需要从哲学视角审视城市发展逻辑,辩证处理城市发展“远”与“近”、“大”与“小”、“先”与“后”等关系,蹚出适合城市发展的路子。回望东营这几年来的改革发展之路,更能深刻理解:以开放思维拓视野,以融合思维聚合力,以聚焦思维抓关键,以专业思维破难题……这些治市思路,赋予了东营改革发展核心动能。
得益于系统抓、抓系统,东营发展实现了系统性重塑:
——在产业发展上打造具有东营特色和持续竞争力的“5+2+2”现代产业体系;
——在生态环境建设上确定“一园两带多廊道”的新格局;
——在城市空间上明确“一主一副一次三组团、多地区中心”和“中心城+卫星城镇”的布局结构;
——在交通体系上构建“公铁海河空管”多式联运格局;
——在社会治理上形成以“三中心”为基础的市域治理体系;
……
资料图
一系列新定位新举措新变化,拉开了新时代东营发展的大框架。
波澜壮岁欣回首,敢在人先又续征。
历史,期待东营新的作答。
未来,一座富有活力的现代化湿地城市正逐梦向前!
(记者 王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