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湿地在城中、城在湿地中——东营市推进湿地城市建设纪实

宋开才/摄

  6月25日,中国生态领域最具代表性的国家级会议和生态领域高层对话与务实合作最重要的平台——中国国际生态竞争力峰会在江西省赣州市开幕。东营市同上海市奉贤区等六个城市获“2021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称号。

  “哪儿环境好,鸟儿最知道。”一组数据足以说明东营这座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的独特魅力:根据自然资源部北海局近10年的调查监测,随着生态的持续改善,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由1992年10月建区时的187种增加到370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24种,二级保护鸟类64种;38种鸟类种群数量超过全球1%。

  鸟儿的选择,是生态环境良好的有力佐证。在东营,湿地入城、鸟儿入城,开门见绿、行路见荫,“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湿地在城中、城在湿地中”的城市特色日益彰显,一座富有活力的现代化湿地城市正在快速崛起。

/

  坚持顶格推动系统谋划,以战略思维系统思维研究城市发展的重大问题

  沿德州路一路向东,在途经东二路时,道路在这里向北明显拐了个慢弯儿,绕开了一片小树林。按照原来的规划,德州路向西建设延长线,道路穿过这片树林。市观鸟协会找政府反映,很快,施工即被叫停。接着,方案修改,道路向北移了200多米。为了这200多米,附近油田设施进行了迁移,市里多花了5000万元,保护下了这片70多亩的林子,留住了近7000只白鹭。

  从湿地让人,到人让湿地,“道路让白鹭”讲述的是一个人与湿地和谐相处的故事,体现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曾几何时,生态是东营的切肤之痛。生态体系脆弱与人们生态保护意识淡薄并存,历史欠账太多与发展方式粗放交织,地下输油管线密布与地上排污无序相互影响,情况复杂,治理困难。

/

张泉江 于中平/摄

  因为底子脆弱,所以更需珍视。2018年,市委六届四次全会提出了“打造山东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黄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富有活力的现代化湿地城市”的目标定位,其中每项目标任务都以绿色发展为底色、以生态建设为特色。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召开后,我市又迅速行动,组建工作专班,与国家、省同步启动相关规划编制。一系列政策措施紧锣密鼓出台,厚植东营湿地之城、生态之城底色——

  规划引领,科学布局。科学编制《东营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19-2035年)》,构建天蓝地绿水秀的生态安全格局。制定《东营市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为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编制相关专项规划提供重要依据。启动并完成《东营市沿黄生态长廊规划》和《东营市沿海防护林规划(2021-2035年)》编制工作,构建黄河口健康稳定的森林、湿地生态系统,打造东营市沿海绿色长廊。

/

新生湿地 孙劲松/摄

  法治引航,走在前列。坚持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法规体系,先后颁布了《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东营市湿地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使全市湿地规划及其保护利用、监督管理有法可依。率先出台了国内地级市《重要湿地和一般湿地认定调整办法》,推进分级保护湿地资源。出台地方性《东营市湿地城市建设条例》,为建设富有活力的现代化湿地城市提供法治导则。

  工程治理,生态修复。加快实施黄河现行清水沟流路、刁口河备用流路保护治理,开展河湖湿地连通、退耕还湿、退养还滩,实施湿地生态修复、海岸带生态防护、互花米草治理、贝类原种保护恢复等工程,取得了明显成效。去年,全市抓住黄河大流量过水的机遇,全力做好生态补水,生态引水量首次突破1亿立方米,达到1.43亿立方米,是历年来自然保护区补水量最大、范围最广的一年。

/

  打造东营湿地生态特色,既突出郊野湿地的壮美野阔,又展现城区湿地的精致秀美

  广利河,宛如一条碧绿的丝带穿城而过,赋予城市灵动之美。7月3日,广利河景区游船正式开通。乘着画舫,一路绿柳轻波,水波潋滟,清风湖公园、雪莲大剧院、明月湖公园、森林湿地公园、东营植物园……在这个夏天,市民相约广利河,换一个视角领略东营这座湿地之城的秀美风姿。

  当前,我市正以创建国家5A级景区为目标,加快实施广利河旅游提升工程,通过资源整合、存量盘活、项目招引、业态植入,全面提升广利河旅游功能,打造市民亲水休闲的好去处、吸引外来游客的生态旅游目的地。

/

黄河三角洲湿地风光 刘月良/摄

  荣获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称号,成为获此殊荣的全球18个城市之一;受邀参加首届国际湿地城市市长圆桌会议并作典型发言……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深刻把握我市生态优势,高点谋划、高位推动,加快建设城市湿地,实施湿地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统筹湿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各个环节,推动城市内涵式发展,一座现代化湿地城市呼之欲出。

  围绕湿地城市建设,我市实施了一系列工程——

  湿地保护工程。制订实施《东营市湿地城市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0年)》,完善湿地保护体系。全市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处,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5处,国家湿地公园(试点)1处。

  湿地修复工程。对绿地、湿地、水体湖泊进行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全市恢复湿地面积2.33万公顷,湿地保护率51.36%。

  湿地入城工程。中心城按照“两带三河五片多点”的湿地结构,打造“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湿地在城中、城在湿地中”的城市风貌。

  三大工程的实施,是建设的、生态的、科技的一整套“组合拳”。

/

红毯飞羽 刘月良/摄

  如今,市民在欣赏湿地美景时,能够看到越来越多鸟儿的身影。今年2月份,数百只东方白鹳在河口区城郊栖息觅食,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去年,市观鸟协会志愿者在城区巡护时发现一巢东方白鹳,这是我市首次在城区发现东方白鹳“安家产子”。

  “东方白鹳繁殖种群不仅在保护区内逐年增加,更是跨出保护区边界,融入市民群众的生活。”市观鸟协会会长郭建三说,生态治理给环境带来的改变是巨大的,我市仅在城区就发现了200多种鸟儿。

  越来越多的鸟儿入城,这是鸟儿对城市的“热恋”,这更是自然对人们努力改善生态的最美“回馈”。

/

  坚持用生态的办法治理城市内涝,多建湿地、建大湿地,让湿地平日是景观、雨季可滞洪

  作为典型的平原城市,东营地势平缓、坡降比小,水体流动性差,加之多年来排水管线管径小、泵站能力弱等原因,汛期极易发生城市内涝。

  2018年和2019年,我市中心城区连续两年遭受了超强台风侵袭,超强降雨造成城市严重内涝,对中心城区工业生产和市民工作生活造成严重影响。特别是2018年“温比亚”台风期间,中心城区最大降雨站点总降雨量260.20毫米,降雨持续近24小时,达到内涝标准的积水点有37个,平均积水深高达0.41米。

  持续强降雨造成的严重城市内涝让人至今印象深刻。“耿井片区地势低洼,五六天排不出去水,我们到现场开井盖、抽水,能用的招都用了,但效果有限。在现场,群众言语激动,让我们无地自容。”回想起“温比亚”台风期间到现场排涝的场景,市水务局党组成员、市水务事业发展中心主任唐永国百感交集。

/

刘军/摄

  历史的发展,总有些关键的时期。

  “绝不把历史问题留给历史。”2018年9月召开的市委六届四次全会,积极回应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将无内涝城市建设提上日程。市委主要领导带队,密集开展考察调研,查找问题,分析根源,征求意见,综合施治,无内涝城市建设蹄疾步稳推进:

  ——“加强水资源战略研究,开展水环境水资源承载评价,做到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

  ——“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灾害、水文化,全面推进水源保护、水系连通、防洪治水,科学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充分彰显水的灵动、湿地多姿、城市的美丽。”“五水统筹”理念被水利部推广。生态补水、建设黄河三角洲北部防潮体系等项目纳入水利部专项规划。

  ——“坚持‘治污水、分雨水、纳洪水、用中水、节黄水、排涝水’的思路,用生态措施治理城市内涝。”用“雨水就近入河”“少建管道、多建河道”的办法,构建起城市水循环体系,让城市水系成为行洪通道、景观廊道。充分发挥湿地纳蓄洪水作用,多建湿地、建大湿地,让湿地平日是景观、雨季可滞洪。

/

天鹅湖蓄滞洪工程 周广学/摄

  三年来,我市编制实施《东营市中心城无内涝城市建设方案》等系列专项规划,实施16条水系贯通等无内涝城市建设工程,城市防洪排涝能力由10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实现“中雨不积水、大雨不成灾、暴雨保安全、雨水多蓄用”。

  开挖水系4条11公里,疏挖蓄滞洪区32平方公里,可蓄滞雨洪水4200万方……今年5月底,天鹅湖蓄滞洪工程完成湿地工程建设,建成28平方公里湿地,进一步增加了中心城区的湿地面积。天鹅湖蓄滞洪工程,这是市委、市政府着眼城市防汛安全、生态安全、水源安全和城市未来发展谋划实施的一项重大战略工程,该工程可保障防汛安全,有效收集中心城区降雨量最大、海水顶托最严重情况下积存在中心城的涝水,有效解决城市内涝问题;实现雨洪水资源化利用,保障城市生态用水需求;改善中心城入海河流水质,增加空气湿度,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进一步彰显东营市湿地城市特色。

  漫步于天鹅湖蓄滞洪工程,碧水盈盈,乔木依依,鸟儿翩翩。在这片广袤的湿地上,城与水相映,水与人相融,这是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这是我市湿地城市建设的一个鲜明缩影,也昭示着一座富有活力的现代化湿地城市更加美好的明天!

(记者 葛铸聪)

责任编辑:刘楠楠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