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美德文明风 做厚道山东人丨燕爱玲:十年如一日照料瘫痪养母

广饶县·东营网-东营日报·2025-11-18 08:16

爱东营讯 燕爱玲,广饶县大码头镇桑二村村民。十几年如一日,她用柔弱的肩膀扛起照顾养母的重担,以不离不弃的坚守诠释着孝老爱亲的真谛,用一言一行在乡邻间谱写了一曲跨越血缘的亲情赞歌,赢得了全村人的一致赞誉。

“闺女好,女婿更好!每次回家都先进屋问我渴不渴、冷不冷,陪我拉家常。闺女真是找了户好人家……”说起养女燕爱玲,92岁的蒋方梅老人满脸笑意。银发下的脸庞白净透着红润,耳聪目明思路清晰,谁也看不出她已瘫痪在床十余年。老人枕头边的红色硬纸壳上,勺子、筷子、遥控器和新鲜水果摆放整齐;房间里暖气、空调、电视一应俱全,“闺女想得周到,冷了开空调,闷了就看电视解闷。”话语间,是老人对养女满满的依赖与欣慰。

这份温暖的母女情,始于四十多年前的缘分。燕爱玲自幼被蒋方梅夫妇收养,养父母含辛茹苦将她抚养成人。然而命运的考验接踵而至——12岁那年,养父病逝,年过六旬且身体孱弱的养母无力承担她的学费,燕爱玲不得不告别校园,早早扛起家庭的担子。“那时候心里也怨过,看着同龄人上学,总觉得抬不起头。”多年后提及往事,燕爱玲语气平静,“但后来才明白,养母已经拼尽全力护我周全。”

2006年,燕爱玲与同村青年燕宽广成婚,本以为能多一个人分担压力,可养母的身体却每况愈下,五年间先后五次住院,家中经济愈发拮据。2013年的那次病危,至今仍是燕爱玲心中的痛。“当时养母鼻腔出血止不住,堵了鼻子血从嘴里流,堵了嘴又从鼻子涌出来。”她紧急带着养母赶往东营市人民医院,一张病危通知书如晴天霹雳砸下来。彼时她成家不久,孩子尚幼,家庭本就捉襟见肘,巨额医药费更是雪上加霜。“但她是我的娘,我绝不能放弃。”燕爱玲咬着牙四处筹措费用,日夜守在病床前悉心照料。半个月后,蒋方梅终于转危为安,当她握着养女布满血丝的手时,泪水止不住地流。

一波刚平,一波又起。2014年4月30日,81岁的蒋方梅不慎摔倒,经诊断为骨盆骨折、股骨头错位,从此瘫痪在床,生活无法自理。“出院当天,我和丈夫就把娘接到了自己家。”这一接,便是11年。为了专心照顾养母,燕爱玲停掉了手头的手工活,将全部精力投入到老人的日常照料中:每天三餐准时端到床前,根据老人口味调整饭菜软烂度;天气晴好时,推着老人晒太阳,拆洗被褥、更换衣物,把房间打理得干净整洁;就连便盆都每天洗刷得毫无异味,从不让老人受半点委屈。

瘫痪初期,蒋方梅因无法接受现实,脾气变得格外暴躁,常常无故发火,甚至把燕爱玲气哭。“人老了就像小孩儿,火气发出来就好了。”燕爱玲从不计较,婆婆和亲生母亲也常劝她:“你娘拉扯你不容易,要多体谅。”成为母亲后,她更能体会养母当年的艰辛,“她没生我,却用一生疼我,是我最亲的人。”在她和丈夫的精心照料下,奇迹悄然发生——十年间蒋方梅几乎没再打针吃药,就连多年的高血压、冠心病也大幅好转,精神状态堪比健康老人。

这份孝心不仅温暖了老人,更滋养了下一代。在燕爱玲夫妇的影响下,两个孩子从小就懂得敬老孝亲。上高中的大儿子周末回家,总会主动分担喂饭、擦身等照顾姥姥的活儿;7岁的小女儿有了好吃的,第一时间送到姥姥床前分享。“有时候觉得亏欠孩子,要是能在城里买房,他们就能接受更好的教育。”燕爱玲难免愧疚,丈夫燕宽广却总宽慰她:“孩子有没有出息不重要,有颗善良担当的心才最金贵。”更让她暖心的是,婆婆也主动加入照料行列,“忙不过来的时候,婆婆就顶上,照顾我娘也成了她的习惯。”

从出生离亲、年少辍学,到婚后挑起养母的照料重担,人生的逆境从未将燕爱玲打倒。她用十年坚守,让孝亲之心超越血缘;用细致入微的照顾,让瘫痪老人安享晚年;用乐观向上的态度,感染着整个家庭。如今在桑二村,提起燕爱玲一家,乡邻们无不竖起大拇指。她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承诺,成为十里八乡孝老爱亲的榜样,让亲情的光芒在平凡的生活中愈发璀璨。

(记者 张佳松)

责任编辑:AN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