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上绘“丰”景——我市坚持“以种适地”同“以地适种”相结合,推动盐碱地变身“大粮仓”

东营新闻·东营网-东营日报·2025-11-14 07:43

爱东营讯 10月28日,记者走进垦利区永安镇的稻田里,连片的稻田翻涌着金色的波浪。村民毛建民蹲下身,随手掐下一株稻穗,指尖轻轻一捻,谷粒便簌簌落在掌心,圆润饱满的颗粒泛着油亮的光泽。“这季稻子长得不错,应该能有一个好收成。”眼前这片丰收的场景,很难让人想象这里是一片土壤含盐量为3‰-5‰的盐碱地。由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农业试验站暨中科东营分子设计育种研究中心与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联合构建的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稻麦两熟”种植模式,正在开展水稻季产量田间实收测产。

在专家们的见证下,最终测得平均亩产量为574.69千克。结合今年6月13日,专家组在同一块地上测得小麦季亩产为462.87千克,“稻麦两季”亩产高达1037.56千克,在这片中重度盐碱地上,成功孕育了平均亩产超一吨的丰收奇迹。“早些年,这片土地的种植模式单一,就靠一季水稻撑着,产出的粮食有限,农户们的收益也跟着打了折扣。”毛建民说,“如今,在专家帮助下尝试探索了‘稻麦两熟’的种植模式,水稻收完种小麦,一年能实现两季收成,不仅地里产的粮食多了,农民的收益也提高了。”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稻麦两熟”测产。(资料图)

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东营考察时强调,要转变育种观念,由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向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转变,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努力在关键核心技术和重要创新领域取得突破,将科研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东营拥有盐碱地341万亩、占全省盐碱地面积的38%,其中,盐碱耕地约196万亩,是推动盐碱地综合利用、探索盐碱地变“丰收田”的天然试验场。东营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近年来,聚焦不同盐碱类型和立地条件,通过工程化治理措施和土壤、耕作、水利、品种等技术集成,坚持“以种适地”同“以地适种”相结合,深入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探索形成了一批适用的盐碱地农业新技术、新模式,加速推动盐碱地变身“大粮仓”。2024年,全市粮食面积、单产、总产实现“三增长”,粮食总产量达30.79亿斤。

盐碱地上的“新丰景”,正是我市深挖盐碱耕地改造利用潜力的生动写照。我市扎实实施国家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试点,三年内实施40个项目片区,到2025年完成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6.39万亩、提质改造盐碱耕地11.59万亩;积极探索“灌排降盐、培肥控盐、适种抗盐”等技术模式,综合应用暗管排碱、深耕深松等措施,推动盐碱治理由单一方案向“控盐——节水——减肥——降药——保育——增效”的综合调控技术体系转变;按照轻中重度三种不同盐碱程度,探索构建盐碱地生态化“三级利用”模式,对3‰以下的轻度盐碱地重点完善农田基础设施,使中低产田逐渐变为优质高产良田,盐碱地产能得到有效提升。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更是盐碱地综合利用的关键。近年来,我市把种业创新当作破解盐碱地利用难题的“金钥匙”,牢牢将盐碱地丰收的种子密码攥在自己手中。

我市聚焦小麦、玉米、水稻、大豆等主要农作物,持续推进特色育种攻关,已成功筛选出耐盐碱表现优良的作物新品种(系)68个,育成主要农作物新品种22个。今年,已有17个耐盐碱作物新品系顺利进入省级或国家级审定试验阶段。我市先后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盐碱地种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种业企业扶持培育的指导意见》《大豆品种自主选育奖励实施细则》等文件,为盐碱地种业高质量发展筑牢政策支撑。在种质资源收集保护方面,建成国家耐盐碱作物种质资源库(圃)、黄河三角洲耐盐碱作物种质资源库、省级耐盐资源鉴定评价中心等多个创新平台,累计搜集保存各类耐盐碱作物种质资源4.3万余份。

立足“沿黄沿海”的资源优势,我市深挖“盐碱地生产、弱碱性特色”独特品质,通过政策扶持、科技赋能、品牌打造等一系列举措,着力打造一批经济效益高、辐射带动广的盐碱地特色产业。

我市以实施农业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为抓手,聚焦特色水产、现代畜牧、沿黄大豆等优势产业,精准发力培育产业集群与完整产业链条。以黄河口大闸蟹、黄河口对虾为标杆的特色水产,已构建起从种苗繁育、生态养殖,到精深加工、包装物流及终端销售的全链条发展体系。与此同时,我市还深耕“黄河口农品、盐碱地特产”区域公共品牌建设,通过举办黄河口大闸蟹文化节、参加全国农产品展销会、开展线上直播带货等多种方式,不断提升黄河口大闸蟹、黄河口大米、黄河口滩羊等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让盐碱地的“生态馈赠”走出东营、走向全国。

如今,黄河口大闸蟹、黄河口大米的品牌价值分别达到31.93亿元、12.04亿元,两大“明星产品”双双跻身全国知名农产品阵营;品牌矩阵持续扩容,全市拥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15个,省级以上农产品知名品牌36个。随着百亿级现代畜牧、百亿级特色水产、国家级沿黄大豆“三大产业集群”和黄河口滩羊、大米、大豆、对虾“四条全产业链”日趋完善,盐碱地特色产业为全市农业经济注入了强劲动力,让周边农户在产业链上稳岗增收,让“盐碱地生金”的愿景转化为农民口袋越来越鼓的生动现实。

从“种啥都难长”的盐碱荒滩,到“稻麦两熟”的高产良田;从单一的粮食种植,到“品牌响亮、产业兴旺”的全链发展,这片曾经的“不毛之地”,如今不仅是稳产高产的“大粮仓”,更是孕育特色产业的“金土地”。

下一步,东营将继续以创新为笔、以实干为墨,在盐碱地综合利用的征程上续写新篇,让丰收的画卷在黄河口不断铺展,努力为全国盐碱地治理与利用提供更多“东营方案”、贡献更多“东营力量”。

(记者 张佳松

责任编辑:AN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