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现场
爱东营讯 11月11日,记者走进东营综合保税区,海风裹挟着工业的蓬勃气息,一座现代化的汽车工厂正在这里蓄势待发。
走进东营综合保税区安利华汽车山东基地现场,12000平方米的生产车间内,明黄的标线清晰勾勒出生产动线,白色的皮卡车身有序摆放,待装配的部件在货架上整齐排列,工人们进行着投产前的技能培训和设备调试工作。工具与金属部件的碰撞声、电动扳手的运转声、工程师的指导声,交织成动听的成长韵律。计划于11月30日正式启动投产的这里,正在进行着最后的冲刺。

安利华汽车山东基地车间里,工人们正在进行设备调试。 记者 周广学 报道
“这是我在生产线上实习的第四周。”底盘产线旁,24岁的东营本地青年张明正在公司培训工程师的指导下,练习着KD模块(散件组装)生产操作,他一边擦拭着手中的专用工具,一边说道:“从最初连螺丝扭矩都掌握不准,现在我已经能独立完成一个底盘模块的预组装了。”
“我们为零基础员工设置了系统的培训计划。”正在组织培训的东营基地生产主管王建兵说,“从最基础的工具使用、工艺标准,到模块化装配的全流程,带领员工从零基础开始阶梯式成长,半个月就能实现技能蜕变,1个月就可以独立上手操作。”
项目建设有内饰、分装和底盘三条产线。安利华汽车山东基地工艺负责人轩昂望着忙碌的车间说道,“新入职员工们正在加紧练习KD模块组装工艺,设备供应商也在同步地做设备调试。正是为了满足与东南亚、非洲等合作伙伴即将达成合作的上千台的皮卡订单的生产做准备。”
“到本月底,工厂将基本具备燃油皮卡的模块化生产条件,混合动力皮卡(PHEV)的开发工作也在紧锣密鼓推进,并将逐步增加新的车型投产。”安利华汽车有限公司副总裁、安利华汽车(山东)有限公司总经理任仲彬向记者介绍,“工厂首批员工中,本地员工占比90%,展现了公司扎根东营的决心。”任仲彬介绍,作为面向海外纯出口属性的汽车基地,安利华汽车有限公司实施多基地统筹策划物流方案,在物流方式、物流路线、物流成本等方面全盘筹划,打通KD模块的海外出口通道,形成了从生产到出口的全流程闭环。同时,公司根据业务需要在整体统筹东营港基地的整车生产能力。
“选择东营综合保税区,就是看中了这里保税区政策红利、港口枢纽功能与优质的营商环境。”安利华汽车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泽安介绍说,我们在北京总部完成研发和销售布局,在湖北和山东分别建立了生产基地,而东营基地的独特优势在于“保税+港口+产业”高效协同的制造体系,不仅享有出口退税、进口设备免税等政策红利,为企业压缩了运营成本,更实现了与码头的无缝链接,出口高效便捷,将更多资源聚焦于技术升级与产能扩张,为企业打造了极具竞争力的供应链体系,有助于进一步拓展海外市场。“项目投产后,预计2025年产值达到2000万元,2026年产值达到2亿元。”
作为产业链上的关键项目,安利华汽车的落户如同一块“磁石”。基地建成投产后,安利华汽车将发挥产业龙头带动效应,有力吸引上下游配套企业落户综保区,推动港航经济与汽车产业深度融合,让越来越多的汽车零部件实现本地化生产,拉动就业与税收增长,让区域发展成果惠及民生,逐步形成规模化、集群化的汽车产业生态圈。
随着项目投产的临近,安利华汽车山东基地这座工业新地标,将以昂扬之姿,准备在综保区这片热土上轰鸣启动,驶向全球市场,书写汽车产业与区域经济共荣的新篇章,为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项目简介
安利华汽车山东基地项目计划总投资27亿元(至2030年),建成后将具备年产4万台套汽车零部件的生产能力。其中,项目一期(2025年—2027年)投资6亿元建设新能源汽车模块化生产工厂,达成1万台套生产能力。当前工厂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建设有内饰、分装和底盘三条产线。单班满产产能可达2500台套KD模块,双班满产将达到5000台套模块。项目一期(2025-2027年)达产后,2025年产值可达2000万元,2026年产值可达2亿元。同时,公司将根据业务需要,统筹东营港基地的整车生产能力,后续将涵盖检测线、测试路等,未来1年将形成整车生产能力。
深度解读
东营港招商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宁廷花说:
安利华汽车山东基地项目的顺利开工建设(本月底试生产),是东营综保区在打造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构建对外开放新高地征程上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项目的战略价值,远超其本身的投资与产值。项目完美契合了综保区功能定位,是“保税加工+全球出口”的典范。其目前拥有的海外订单和市场区域,将极大提升我区的外贸体量和能级,积极带动港口物流、跨境贸易等全链条服务业发展,使综保区的政策优势真正转化为发展胜势。与此同时,我们将积极招引一批上下游配套企业,形成强大的产业链拉动效应,为我们培育更具韧性和竞争力的汽车产业集群奠定坚实基础。
(记者 李萍 陈同磊 高开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