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东营讯 教育发展的基石更牢,医疗服务的网络更密,就业创业的根基更实,养老救助的底色更暖……“十四五”期间,我市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把民生福祉摆在发展的核心位置,贯穿于城市建设的每一个角落。五年来,一批批民生工程落地生根,一项项惠民政策润泽民心,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等关键领域实现系统性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东营,正以扎实的行动、温暖的笔触,书写出一份充满温度与质感的民生答卷。
教育提质: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东营实践
“以前总担心孩子在县区上高中教育质量不好,影响孩子发展,现在市里的优质高中和区里的学校合作办学,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真是既放心又舒心。”垦利区居民李女士的一席话,道出了许多东营家庭的心声。这背后,是东营市五年来在教育领域持续发力、系统推进的生动缩影。
规划引领,布局更优。我市科学编制并实施《东营市教育设施布局专项规划(2021—2035年)》,以“布局合理、公平优质、群众满意”为目标,加快构建现代教育设施体系。五年来,全市新建、改扩建中小学37所、幼儿园16所,义务教育阶段和学前教育的公办率双双位居全省第一位,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持续扩大。市一中教育集团、市胜利一中教育集团办学改革顺利推进,以及多个普通高中改扩建项目纳入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储备库,标志着东营教育基础设施迈上新台阶。
质量为本,内涵更深。在筑牢硬件基础的同时,我市更注重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全域率先通过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国家评估认定,实现优质普惠学前教育资源全覆盖。实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程,累计投入5亿多元,完成145个改造项目,学校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同步推进中小学生体质健康三年提升行动和“明眸亮眼”计划,全市中小学教室护眼灯实现全覆盖,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稳步提高,近视率连续三年下降,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得到全方位守护。
安全为基,防线更牢。教育民生,安全是第一底线。我市扎实推进“校园天眼”平台一期工程建设,全市428所学校实现省、市、县、校四级联网联动,校园安防智能化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大幅提升。从教学环境到学生健康,从教学质量到校园安全,东营教育正实现从“学有所教”到“学有优教”的系统性跨越,为每一个孩子的出彩人生奠定坚实基础。
医疗升级:从“看病难”到“医靠近”的健康守护
“左腿肿得走不了路,没想到在县医院就能得到市里专家的及时救治,真是捡回了一条命!”广饶县67岁的甄先生因“髂静脉卡压综合征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命悬一线,得益于广饶县中医院与东营市人民医院建立的“对口协作”机制,上级专家迅速下沉指导,绿色转诊通道即时开启,手术及时成功实施。这场生命的接力,是东营市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构建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的真实写照。
五年来,我市以紧密型医共体建设为核心,全力打通医疗惠民“最后一公里”。自2024年起,我市实施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质提效三年行动,改造提升镇街卫生院15处、村卫生室498家,从二级以上医院选派353名中级以上职称医务人员下沉乡镇卫生院开展为期一年以上的帮扶工作,建设名医基层工作站90处。目前,全市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国家推荐标准达标率达62.5%,位居全省前列,远程心电、远程会诊覆盖所有乡镇卫生院和一体化管理村卫生室,“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分级诊疗格局日益成熟。全市县域就诊率达到90%以上,基层诊疗量占比同比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
聚焦重点,服务更暖。我市在全省率先开展60岁以上老年人重大疾病免费筛查,并新增CT、肿瘤标志物检测等项目,推动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同时,取消高血压、糖尿病等“两慢病”用药起付线,报销比例提高至75%,切实减轻患者用药负担。全面推行的“健康信用中心”,已完成重点人群筛查93万余人,纳入管理37.55万人,参与健康积分达862万人次,健康管理的参与感和获得感持续增强。一系列暖心举措,让“病有所医”更具温度,让“健康东营”的成色更足。
就业护航:从“找工作”到“业梦圆”的温暖托举
在利津县明集乡红柳花纺织有限公司的车间里,缝纫机声响成一片,冯梅正专注地赶制服装。从一名在家照顾孩子的“宝妈”成长为生产线上的技术骨干,她感慨地说:“能在家门口找到稳定的工作,既有收入又能照顾家庭,心里特别踏实。”而在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锦华社区,居民李燕梅通过社区搭建的“社区微业”平台,学习编织技能,轻松实现了灵活就业。
这些平凡的就业故事,是我市“十四五”期间稳就业、保民生工作的生动注脚。五年来,我市始终把就业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每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8万人以上,就业工作自2022年起连续三年获得省级激励,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就业资金保障有力,统筹用好就业补助资金、失业保险基金、技能培训专账资金等,每年争取上级专项资金5000万元以上。
体系健全,服务更优。我市深入实施“社区微业”三年行动计划,全力打造“15分钟就业服务圈”,已建成20家“安营乐业”社区、335个社区就业服务站点,培育了“锦上添华”“一米阳光”“燕小匠”等一批社区就业服务品牌,推动就业服务下沉到家门口、提质增效至心坎上。
赋能提质,环境更佳。东营区获评山东省首批“高质量充分就业县”建设单位,东营市技师学院获评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东营职业学院获批全省首批大学生就业创业赋能中心,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入选全省首批“数智就业”服务区试点。成功举办第一届黄河流域职业技能大赛,以及2023年代表山东省迎接国务院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考核并助力我省首次获评A级,2024年荣获第一届全国和谐劳动关系创建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都标志着东营就业生态的持续优化。
养老救助:从“有所养”到“幸福享”的温情答卷
“幸福食堂的饭菜热乎又可口,一顿饭花不了几块钱,还有志愿者上门送餐,真是解决了我的大难题!”家住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独居老人刘奶奶,对社区的养老服务赞不绝口。面对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占比已达23.95%的人口老龄化挑战,我市构建起“事业+产业”协同发展的养老服务体系,温情守护“夕阳红”。
设施网络持续完善。全市现有养老机构62家,每个县区均建成1处县级综合养老服务中心,251个城镇社区建有养老服务设施290处,建成农村幸福院187个,在营城乡老年食堂88处,开设认知障碍照护专区机构11家,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更加密实。
服务模式创新升级。我市创新推出“三方融合、五床联动”老年人长期照护模式,实现多场景、全链条的照护服务。发布34项《基本养老服务清单(2025版)》,新增家庭养老支持、认知障碍老年人照护等7项服务政策。“晓凤义务理发室”等志愿服务品牌,更让养老关怀充满人情味。目前,全市已建成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14处,老年友好型城市建设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社会救助兜底有力。在社会救助领域,我市持续织密“物质+服务”综合保障网。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至每人每月1075元和930元,较2020年增长36.08%和57.63%。在全省率先出台特困群众急难专项救助办法,设立“救急难”专项基金,创新实施特困群众商业保险项目,将同一家庭年度救助额度大幅提高至28万元,相关经验入选山东省“十大创新”典型案例。
同时,“荧(营)光行”关爱行动、“情暖夕阳”经济困难老年人关爱项目深入开展,建成县乡村三级救助服务联合体75处,形成政策、服务、需求清单30类136项。在全省市级层面率先将特殊边缘困境儿童纳入保障范围,发布全省首个社区慈善基金设立运行团体标准,全市慈善组织达69家,“十四五”期间募集善款14.28亿元,实施慈善项目492个,有力化解了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回望“十四五”,东营用实干回应期待,用温情浇灌幸福,用一件件实事、一项项举措,将民生温度刻进城市年轮。站在新的起点,我市将不断拓展民生工作的深度与广度,用心用情用力书写更有质感、更加温暖的民生答卷,让幸福之歌在脚下这片土地更加嘹亮地唱响。
(记者 王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