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美德文明风 做厚道山东人丨薄万红:夕阳正红 余热生辉

东营新闻·东营网-东营日报·2025-10-27 08:44

“回去以后要多学会换位思考、相互体谅。”暮色渐浓,垦利区婚姻家庭辅导中心里,薄万红送走最后一对闹矛盾的夫妻,结束了一天的志愿服务。这位1963年出生的退休老人,已在婚姻调解志愿服务岗位上坚守五年有余。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唯有日复一日地倾听、开导与陪伴,她如同一盏不灭的暖灯,照亮了近百个濒临破碎的家庭,用耐心与智慧编织着家庭和谐的“防护网”。

“慢功夫”解心结,给婚姻设个“缓冲带”

2020年,刚退休的薄万红通过“幸福护航”婚姻家庭辅导中心的志愿者了解到婚姻调解项目,怀着助人解困的初心,她成为一名婚姻调解志愿者。

“第一次调解就碰了壁,那对夫妻摔门而去时,我偷偷抹了眼泪。”回忆起步履维艰的开端,薄万红坦然一笑。五年间,从手足无措到从容自如,她在实践中总结出一套“慢功夫”:先当“情绪树洞”,再当“回忆放映机”,最后做“台阶搭建者”。

一个傍晚,临近下班的薄万红迎来一对因婆媳矛盾闹离婚的小夫妻。妻子红着眼眶哭诉,婆婆对炒菜放油、拖地铺床等家务事处处挑剔,口口声声要离婚;丈夫夹在中间左右为难,满脸疲惫。薄万红没有急于说教,而是先递上一杯温水,静静听完双方倾诉,了解“绳结”在哪里。她让夫妻二人分别从不同的角色代入,换位思考,分享类似案例,还教他们“矛盾降温法”:“如果遇到矛盾,先别争吵,有一方先离开几分钟,冷静下来再好好聊。在家过日子,好好说话,有个好情绪比啥都重要。”她还教给两人实用的沟通技巧,鼓励他们从“一起做顿饭”“睡前谈个心”等点滴小事入手,重建情感联结。

“阿姨,跟您聊完,我心里堵着的石头终于落地了!我们还能好好过下去。”临走时,妻子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这样的场景,在薄万红五年的调解生涯中屡见不鲜。她说:“婚姻不是非要争个对错,而是要学会在柴米油盐中互相体谅。”

“烟火气”里调矛盾,把服务延伸到社区

“夫妻矛盾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多半是寻常的拌嘴、厨房里的烟火气攒出来的。”薄万红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除了在辅导中心坐班,她的“调解战场”早已延伸到社区的角角落落。社区网格员遇到难劝和的家庭矛盾,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找薄万红搭手,久而久之,小区里的和睦氛围也越来越浓。

一对刚结婚的小夫妻,曾因生育问题与婆婆产生分歧。婆婆盼孙心切,日常相处中常提及生育事;小夫妻则觉得当下事业尚未稳定,想等几年再规划生孩子的事。一来二去,双方意见难统一,矛盾逐渐积累,最终婆婆因情绪激动引发不适,住了院。得知情况后,薄万红分别和老人、小夫妻进行了沟通。面对老人,她耐心倾听其盼孙子的心愿,也慢慢解释年轻人“稳事业再育儿”的顾虑。跟小夫妻交流时,她则引导两人理解老人的牵挂——盼孙子,本质是盼着他们的日子更安稳。在薄万红的疏导下,小夫妻到医院无微不至地去照顾母亲,老人的心结也渐渐打开,慢慢理解了儿子和儿媳的想法。出院后,一家人围坐吃饭时,没了之前的别扭,只剩互相体谅的暖意。

她还把调解往前挪,延伸到预防层面,常到社区开展婚姻家庭宣讲,用身边鲜活案例教居民沟通技巧。有时她搬着马扎坐在社区广场,听老人们唠家常,给年轻夫妻支招:“两口子吵架别摔门,出去买个甜品回来,甜的能压过气的。”居民们都说:“薄姨在,咱楼里就没解不开的结。”

活到老,学到老的“老学生”

“夫妻矛盾年年有新样,咱要是总吃老本,哪能帮人解决问题?”这是薄万红常说的一句话。为了做好调解工作,她始终保持着“活到老、学到老”的劲头,把自己当成一名“老学生”。

在薄万红的包里,总装着一个厚厚的笔记本,里面密密麻麻记着法律条文、调解小技巧、重点案例分析。“年纪大了,记性不如以前,记下来才能常看常学。”她说。

为了提高自己的调解技巧,薄万红主动报名参加垦利区组织的婚姻家庭指导培训,每次培训都早早到场,坐在第一排,戴着老花镜认真做笔记。担心自己的心理咨询知识不足,她又自学相关课程,手机里常放着法律小课堂的音频,走路时听、做饭时听。

在每月的分析研判会上,薄万红和志愿者们一起分享自己这个月的经典案例,复盘遇到的难题,交流调解心得,提前谋划离婚高峰期到来的应对方法。“多学一点,多会一点,就能多帮一个家庭。”薄万红说。

这就是薄万红的故事,没有惊涛拍岸的波澜壮阔,只有春风化雨的坚守;没有鲜花与掌声的环绕,只有一个个被温暖、被挽救的家庭,以及那句她常说的“慢慢来”所蕴含的智慧,最终熬成了寻常日子里最甘甜的糖。

夕阳正红,余热生辉。薄万红用她的耐心、智慧与永不褪色的学习热情,默默守护着一个个家庭的圆满,在奉献中让晚霞绽放出最温暖动人的光彩。

记者 于采艳

责任编辑:AN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