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东营讯 “以前申请公租房,光准备材料就得跑好几个部门,来回折腾十几天是常事。现在好了,网上填张表、传两个证件,几天就审核通过,真是太方便了!”这是东营市民周先生最近申请公租房时的真切感受。
如今在东营,像周先生这样享受到公租房服务便利的群众越来越多——这正是市住房城建管理局以改革破解民生痛点,通过数据赋能与机制创新,让公租房管理既高效又公平的生动实践。
数据“跑路”代替群众跑腿,申请效率提升90%
“过去,公租房申请曾是不少群众的‘烦心事’:材料繁琐,需跑公安、民政、人社等多个部门盖章。审核缓慢,各部门信息不通导致重复核验。跑腿次数多,群众往往要来回奔波五六趟。”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局住房城乡建设发展服务中心住房保障服务中心主任燕乃皎说。
为破解这些痛点,市住房城建管理局依托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精心打造“东营市住房保障资格大数据审核平台”,整合民政、公安、人社等12个部门的数据资源,构建起“一张表单申请、一键推送联审”的全新流程。申请人只需在线填报户籍、收入、住房等信息,平台便自动启动跨部门“联审联查”,原本需要提交的12项材料精简至2项,实现“一网通办、并联审核”,彻底告别“多头跑、重复交”。
“平台会自动核验申请人的户籍、收入、住房等信息,无需群众再跑腿开证明。”燕乃皎介绍,全流程数字化后,审核效率较改革前提升90%,原本30天的审核周期缩短至3天左右,真正实现“跑腿次数清零”。截至目前,该平台已累计调用数据接口20万余次,审核住房保障资格2.64万户次、8万余人次,群众对政策的知晓率超98%,办事便捷性与获得感显著提升。
人脸识别+智慧监管,让公租房“住得规范”
申请便捷了,管理更要跟上。针对公租房管理中曾出现的转租转借、长期空置等违规问题,我市创新引入技术手段,建成基于人脸识别技术的“智慧管理平台”,以科技力量筑牢监管防线。
该平台包含数据管理、租赁管理、出行管理等七大模块,通过数字化记录租赁合同、租金缴纳等信息,实现租约全周期线上管理;更依托人脸识别技术,让保障对象“刷脸”出入单元门,既提升居住安全性,又能精准记录居住轨迹。
“一旦发现非保障对象频繁出入、保障对象长期不在住等异常情况,平台会自动触发预警,我们能第一时间介入核查。”燕乃皎介绍,智慧管理平台让监管从“被动等待举报”变为“主动精准发现”,有效遏制了转租转借等违规行为。
与此同时,平台搭建于政务云,通过专业化运营管理,严格保障数据收集、存储、使用的合规性,让技术创新与隐私保护“两不误”。
“红黄蓝”三色机制,守护资源公平善用
“公租房是民生房、暖心房,必须让真正需要的人住上。”为保障资源分配公平,我市创新推出“红黄蓝”信用管理机制,对租户行为实行分级监管:红色预警针对转租转借等严重违规,直接取消资格并纳入信用黑名单;黄色预警针对轻微违规,要求限期整改;蓝色预警则对潜在风险对象进行重点监测。
机制实施以来,依托智慧管理平台的动态追踪,已累计触发预警327次,清退违规家庭320户,房源周转效率提升30%。“有户家庭把公租房空置半年多,平台监测到后发出黄色预警,我们及时督促其整改,要么搬回居住,要么退出房屋,避免了资源浪费。”燕乃皎说。
对于信用修复,政策也留足空间:被纳入红色预警的家庭,退出满五年后可再次申请,既守住公平底线,又体现人文关怀。
从“群众跑腿”到“数据跑路”,从“粗放管理”到“精准监管”,我市公租房改革的每一步,都踩在群众需求的点上。如今,我市公租房改革成效日益凸显:申请材料精简90%,跑腿次数清零,全流程时间大幅缩短;通过“政府监督+专业运营+司法保障”模式,依法诉讼30户违规家庭,收回房屋20余套、追缴租金10万余元,政策公平性显著提升;改革实现街道宣传100%覆盖,惠及全市主要公租房项目。
下一步,我市将持续推进“五统一”规范体系,拓展“全域通办快办”范围,探索跨市甚至跨省通办;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简化租金缴纳流程;引入人工智能进行智能审核、预测违规风险,采用区块链技术保障数据安全。同时,将改革经验复制推广到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老旧小区改造等领域,让更多民生工程受益于数据赋能与机制创新。
(记者 周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