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我市全力推动交通高质量发展

东营新闻·东营网-东营日报·2025-08-04 08:05

爱东营讯 东营,再次在全国闪耀。

7月30日,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先进集体公布,东营市交通运输局赫然在列。这份荣誉的背后,是市委、市政府高端规划、高位推进、创新突破,也是对一座城市交通发展成就的最佳注脚——

津潍高铁施工现场。(资料图)

俯瞰黄河三角洲,东营交通的“筋骨脉络”早已舒展昂扬——高速公路贯穿全境,串联起城乡发展的脉搏,农村公路像毛细血管延伸,实现“县县通高速”“镇镇通干线”的通达之梦,铺就乡村振兴的致富路;京沪高铁二通道津潍高铁快速推进,高铁梦在黄河尾闾积蓄磅礴之力;港口建设实现跨越突破,东营港迈向亿吨深水大港。

聚焦效能提升,东营交通的“发展引擎”正全速运转——智慧监管筑牢安全防线,危险货物运输监管试点实现“科技赋能、全程可控”,为行业安全立起标杆;绩效管理激活队伍活力,东营市交通运输局党组被山东省委组织部授予“全省干事创业好班子”,彰显“事争一流、唯旗是夺”的实干精神。

立足国家大局,东营交通的“担当作为”已镌刻时代印记——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东营交通以“通”为要,架起区域联动的桥梁;从保障能源物资运输,到优化民生出行体验,东营交通以“民”为本,筑牢民生幸福的基石;从参与交通强国试点,到输出“东营经验”,东营交通以“创”为先,在国家战略棋局中写下生动注脚。

顶层擘画聚合力

项目提速破难题

交通是城市发展的“先行官”,经济腾飞的“大动脉”。

黄河尾闾,一条条通衢大道纵横交错,一个个交通枢纽拔地而起。这背后,是市委市政府始终将交通建设摆在城市发展优先位置的战略定力——以顶层设计锚定方向,以高效机制破解难题,以多元保障夯实基础,凝聚起推动交通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紧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抢抓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建设机遇,我市将交通发展深度融入全市总体发展规划。《东营市“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东营港总体规划》等专项规划接连落地,“内外联通、陆海联动、城乡融合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蓝图清晰可见。

怀大局、观大势、谋大事。在规划实施中,东营交通建设始终与产业布局、城市扩张、生态保护同频共振。东营港建设现场,港口物流园区与临港产业区同步铺开,“港产城”一体化的生动实践,正是交通与城市发展协同共进的缩影。

高效推进的交通项目背后,是一套“上下联动、全程护航”的保障机制。周通报、月调度,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队深入津潍高铁、东津黄河大桥等项目建设一线调研指导。精准部署之下,东营交通破解了一个个发展难题,建成了一批标志性工程,书写着黄河三角洲交通发展的时代答卷。

——创新建立“地方政府、项目业主、建设单位、项目警长”协同作战机制,全力加快交通重点项目建设,全市干线公路优良路率位居全省前列。

——津潍高铁项目成为全国首个实现“当年立项、当年批复初步设计、当年开工”的干线高铁项目,创造了黄河公铁两用大桥先期开工、全线首梁浇筑下线、首座承台建成等多个第一,建设进度在沿线3省6市中持续领跑。

——德州路西延暨东津黄河大桥全面建成通车,再增一条东西向跨黄通道。

——G220东深线东营段改建工程成为全省第一个按照特许经营模式审批的普通国省道项目,创造了全省同类项目最快报批速度。

——东营港一突堤集装箱码头、10万吨级通用泊位、广利港通用泊位二期全面建成,25万吨级单点系泊海底管线铺设完成,东营港一突堤铁路专用线开工建设,“亿吨深水”大港将于“十四五”末全面建成。

——“远望楼游船码头——河海交汇观赏点——远望楼游船码头航线”成为全省唯一入选国家级自然景观的水路旅游客运精品航线,有力支撑黄河口国家公园建设。

大道纵横铺坦途

立体成网连全域

跨越黄河天堑,逐梦深水大港,公铁水管全面起势,立体交通网迅速织就……黄河尾闾的东营,澎湃着新的发展引擎。东营交通全力打通交通“大通道”,做强物流“大产业”,筑牢发展“大底盘”,“综合立体交通网”建设实现提速突破,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东营样板”展现着蓬勃的动力。

2024年,全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完成180亿元,同比增长23.8%,投资增速连续两年位居全省前列,一系列重大项目的推进和建成,为东营构建起更加完善的综合交通网络。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强力推进,部门县区协同担当。东营力量,东营速度!

在公路建设方面,东青高速改扩建东营段的建成通车,大大地提升了道路通行能力。该项目采用分段施工、分段通行原则,提前实现全线通车,建成了我省第一条轻量型智慧高速。德州路西延暨东津黄河大桥的全面建成通车,更是时隔23年后,为城区内新增一条东西向跨黄通道,有效缓解了东营市跨黄交通压力。同时,G220东深线东营段(南外环)改建工程也已开工建设,全长67.3公里,计划2025年底东八路至西四路段建成通车,其余路段与津潍高铁黄河公铁大桥公路桥同步通车,其创造的全省同类项目最快报批速度,彰显了东营交通建设的高效推进能力。

公路通,则百业兴、民心畅。2024年新改建农村公路项目220公里,实施旅游公路改建提升项目107公里,实施安防工程135公里,全市农村公路优良路率位居全省前列,进一步改善了农村地区的交通条件。

没有一种梦想,比一个城市融入高铁时代更让人心潮澎湃。津潍高铁东营段建设进展顺利,桩基施工全面完成,高铁站房、现代综合枢纽配套工程开工建设。项目自开工以来,在面对诸多施工难题的情况下,科学合理优化施工组织,持续领跑全线,为2025年底完成主体工程、展开铺轨、2026年底建成通车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东营还积极推进其他铁路项目,如东营港疏港铁路一突堤专用线开工建设,黄大铁路西郊货场铁路专用线、国能胜利电厂三期第二台机组铁路专用线加快前期手续办理,中心城物流园、鲁北铁路物流园二期等项目也在加快推进,东营高铁站现代综合客运枢纽及配套工程启动建设,全力打造“零距离”换乘和“无缝衔接”客货运体系。

2025年4月29日,在东营港东营港区一突堤10万吨级通用泊位,首艘装载6万余吨煤炭的“鹏安”轮正在进行靠泊卸煤作业,标志着该泊位正式投用。 记者 周广学 摄

港口建设同样成绩斐然,东营港发展迅猛。2024年,东营港一突堤集装箱码头、10万吨级通用泊位、广利港1万吨通用泊位二期全面建成,25万吨级单点系泊海底管线铺设完成,东营港一突堤铁路专用线开工建设,海铁联运大通道加速构建。目前,东营港10万吨级及以上泊位数达到6个,万吨级以上泊位达到30个,港口泊位总数达到63个,港口深水泊位群加快形成,年吞吐量突破9000万吨,“亿吨深水”大港已具雏形。

突破,再突破!东营机场旅客吞吐量持续增长,2024年达到116.3万人次,创历史新高。机场不断扩大航线覆盖范围,优化航空网络布局,保持了22年持续安全运行纪录。同时,持续巩固、深化与中国商飞战略合作,全力做好C919、ARJ21等机型批量交付试飞保障工作,并拓展在航空人才培养、航空技术研究等方面的合作。

科技赋能筑防线

服务提质惠民生

抓住创新的“牛鼻子”,东营交通在迈向现代化的道路上找对方向、实现超越。

东营因油而生,因油而兴,是全国、全省危化品生产运输大市。市委、市政府创新决策,成立正县级机构,搭建市县一体危化监管新机制。聚力科技赋能,聚势部门协同,强化“人、车、企”三要素监测预警评价,抓好“装、运、行、停”四环节全过程信息化监管,聚力构建起“部门协同、信息共享、联管联控、一体运行”管理机制,推动行业管理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同时,创新性实施“危化品派驻执法”“工程质量监督协同监管定向执法”等执法模式,“‘全程监测精准治理’闭环监管执法工作法”更是领跑全国。

交通是城市运转的“血脉”,更是连接民生的“纽带”。从清晨公交车里熙熙攘攘的上班族,到乡村公路上满载农产品的货车;从航班上归心似箭的旅客,到跑在城市每个角落的网约车,交通的每一次进步都与民生福祉紧密相连。东营交通聚焦打造“人民满意交通”,紧盯群众“急难愁盼”,优化提升服务水平。加快“四好农村路”建设,4个县区创建为省级以上“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其中利津县为国家级示范县。出台实施《东营市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实施细则》,推动网约车合法合规运行。加快发展公共交通,全市所有行政村实现公交通达,垦利区、河口区、利津县、广饶县4个县区及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实现全域公交免费。

强国建设,交通先行。从黄河尾闾的阡陌初通到立体交通的全域畅联,从危化品运输的监管探索到“东营经验”的全国输出,东营交通的每一步跨越,都印刻着“干字当头、奋勇争先”的实干印记。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先进集体,这份荣誉既是里程碑,更是新起点——东营市交通运输局将在黄河三角洲这片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上,实干担当、勇当先锋,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交通的东营篇章!

(记者 张振)

责任编辑:李梦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