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新闻·东营网-东营日报·2025-08-15 10:05
开栏的话 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广大民营企业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民营企业也时常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他们发展中的痛点难点堵点,就是政府部门精准施策的切入点。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企有所盼,我有所为。即日起,东营日报推出“我为民企办实事”栏目,将笔触和镜头对准一线,看政策红利如何精准滴灌、难题如何解决、服务如何主动靠前,听企业讲述创新突破发展的故事。
“公共管廊一件事”改革
构建全周期服务机制
针对化工园区公共管廊审批环节多、部门协调难等问题,东营港经济开发区(以下简称开发区)启动“公共管廊一件事”改革,将市政设施类审批、洪水影响评价类审批等5项关联事项整合为“公共管廊一件事”,并在此基础上打造“审批+规划+运营”全周期管理模式。
企业平均跑动次数从5次压减至1次,将原来“串联办理”的5个事项转为并联同步审核模式,审批时限从原来的46个工作日压缩至16个工作日。
在开发区,化工企业多,港口忙,物资从港口到企业,需要卸、装、卸;产品从企业到港口,需要装、卸、装。不但麻烦,而且效率低、成本高,风险隐患还多。
如何才能实现开发区企业和港口的“直接”联结?让运输更便捷、让效率大提升、让运输更安全?企业想到用管道,联接港口和企业,物资到港,直接从港口输送至企业,企业产品从厂区直接到港口。
然而,方案拿出来容易,各种手续和协调工作却着实有点多,建一条管道对企业来说“不容易”。
企业有诉求,政府来解决。针对企业诉求化工园区公共管廊审批环节多、部门协调难的问题,开发区启动“公共管廊一件事”改革,将市政设施类审批、洪水影响评价类审批等5项关联事项整合为“公共管廊一件事”。
从“分散审批”到“集成服务”、从“被动受理”到“主动赋能”的转变。在此基础上打造“审批+规划+运营”全周期管理模式,让管廊建设既“快落地”又“建得好”。
“之前申报管廊项目,光是弄清楚各部门的审批要求就花了一周时间。”东营市港城管网有限公司综合办公室主任孙诚对先前的经历记忆犹新。彼时,管廊建设需要办理市政设施类、洪水影响评价类等5项审批,涉及多个部门,每个部门都有独立的申报表格和材料清单,“营业执照、土地证明这些基础材料要重复提交,要是图纸格式不符合要求,还要多跑几趟相关部门。”
“跑五六个部门、填几十页表格是常态,耽误了项目光审批,差点错过投产时机。”这是许多企业曾经的共同经历。
“我们的思路很明确:做减法,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做加法,加协同、加服务、加效能。”开发区企业服务中心办公室负责人孙月月说。
“减法”如何落地?为此,开发区组建专项工作组,梳理5项审批事项的25项申报要素,整合形成“一张申请表”,通过数据共享自动调取企业营业执照、土地证明等基础信息,减少重复填报。
开发区在政务服务大厅设立“公共管廊审批一件事”综合受理窗口,并组建“项目管家”团队,提供全流程帮办服务,推行“一窗受理+双线联动”服务模式。线上,则依托山东省政务服务网,企业可通过“线上上传材料+线下窗口核验”“全流程线上提交”两种模式办理,实现“线下一窗、线上一网”全域覆盖。
针对企业常遇到的材料不全问题,开发区创新推行“容缺受理”机制。对次要材料尚未准备齐全,但核心条件达标的项目,可先行受理审核,企业在规定工作日内补交即可,这一举措让不少企业提前进入审批流程。
如今,曾经的困难已成为历史。得益于“公共管廊一件事”改革,企业办理管廊审批实现“进一扇门、跑一次腿、办所有事”,政务服务从“被动受理”向“主动赋能”的转变。
“审批速度快了,更要确保管廊建得规范、用得安全。”开发区审批服务局局长王学斌说。开发区将改革从“单纯审批”延伸至“全周期管理”,编制《公共管廊总体规划》,明确管廊走向、荷载标准、预留空间等核心要素,建立“审批——建设——运营”衔接机制,形成“审批有标准、建设有监管、运营有规范”的闭环。
管廊建成后,东营港智慧园区通过“智慧大脑”实现全天候安全守护。在园区指挥中心,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管廊运行数据,一旦出现异常,系统立即触发报警,工作人员可迅速响应、到场处置。
开发区引入分布式光纤振动侦测、温度感知和5G传输等新技术,构建“管廊智慧监测系统”,在管廊沿线安装温度、压力、气体泄漏传感器及视频监控设备,实时采集数据并接入智慧园区平台,监测效率提升2.6倍。
对园区企业而言,管廊不仅是运输通道,更是串联产业链的“黄金纽带”。立足化工园区特色,开发区将“公共管廊一件事”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在管廊规划中优先保障上下游企业物料运输需求,通过管廊实现原料“隔墙供应”,减少危化品公路运输,降低物流成本。
同时,对纳入“公共管廊一件事”的项目,同步对接金融、人才等增值服务,协调相关团队提供后期管廊巡检、维护等专业服务,实现“建设——运营”无缝衔接。
从“企业找服务”到“服务找企业”,从“分散审批”到“全周期赋能”,开发区的“公共管廊一件事”改革,不但让港口和园区企业实现了直接联结,更让园区企业之间实现了有效对接,产业链越建越完善。
企业有话说
东营市港城管网有限公司综合办公室主任孙诚:以前办管廊审批得挨个部门跑,光准备材料就耗掉半个月,现在“一窗受理”“并联审批”,16天就拿到所有批文,智慧监测系统还能实时预警安全隐患,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记者 衣笠玮)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市融媒体中心、东营日报、东营广播电视台、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爱东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市融媒体中心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市融媒体中心所属包括但不限于东营日报、东营广播电视台、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爱东营等媒体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市融媒体中心、东营日报、东营广播电视台、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爱东营”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如对稿件内容有疑义,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2025-08-07 07:56
2025-08-07 08:07
2025-08-07 08:12
2025-08-04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