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新闻·东营网-黄河口晚刊·2025-08-06 09:08
爱东营讯 劳动能力鉴定,这是一个与广大劳动者切身权益息息相关的重要话题。当您或家人朋友在工作中不幸受伤或患病,导致劳动能力受到影响时,劳动能力鉴定就成了维护权益的关键环节。
2025年第七批劳动能力现场鉴定完成
7月31日至8月1日,我市2025年第七批劳动能力现场鉴定在市人民医院临床技能培训中心有序开展。本次鉴定惠及181名职工,其中工伤劳动能力鉴定172人,因病或非因工鉴定9人。
鉴定现场,鉴定人员进行人脸和身份证核验,完成签到和“挂号”。电子屏实时叫号,缓解焦虑心情,缩短等待时间。根据“挂号”次序,鉴定人员有序进入面检区,鉴定完成后刷身份证核验签退。此外,设置特殊检查室保护鉴定人员隐私,远程视频鉴定室为异地鉴定提供便利。
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办公室依托东营市自建“社会保险智能辅助平台”,开发专家鉴定辅助系统,集成伤残等级预测模型、智能预警等工具,为专家提供案例库参考、相似伤情等级建议等实时支持,有效减少主观差异,显著提升鉴定结论的精准度和一致性。
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办公室紧紧围绕“五化”(法制化、规范化、标准化、数字化、专业化)建设目标,持续推动劳动能力鉴定工作提质增效,着力构建规范、便捷、高效的鉴定服务体系。打破集中受理限制,推行“随时申请、即时受理”新模式。鉴定组织频次由两月一次增至每月一次,平均鉴定周期由最长90天大幅压缩至30天内,效率实现翻倍增长。上半年共受理各类鉴定申请1595人,出具鉴定结论书1548件(工伤1489件,因病59件)。
什么是“劳动能力鉴定”?
简单来讲,劳动能力鉴定是由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根据当事人的申请,组织医学专家,依据国家相关标准,运用医学技术方法,对劳动者的伤、病情况以及供养亲属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进行劳动功能障碍程度和生活自理障碍程度鉴定,并作出技术性结论的活动。
这一鉴定结论意义重大,它是确定职工能够享受哪些工伤保险待遇、获得多少伤残补助金、能否领取病残津贴的重要依据,堪称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金钥匙”。
劳动能力鉴定是一项复杂且严谨的工作,涉及医学、伦理学等多方面知识。鉴定结论由劳动能力鉴定医疗卫生专家依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在明确的鉴定标准基础上,综合分析被鉴定人的伤病情况后作出,确保了鉴定结果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哪些情况可以申请劳动能力鉴定?
申请劳动能力鉴定主要分为两大类,其中第一大类是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对工伤职工劳动功能障碍程度和生活自理障碍程度组织进行技术性等级鉴定。第二大类是对因病或非因工致残申请领取病残津贴人员丧失劳动能力程度组织进行技术性鉴定。
职工发生工伤,经治疗伤情相对稳定后存在残疾、影响劳动能力的,或者停工留薪期满(含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的延长期限),工伤职工或者其用人单位应当及时向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劳动能力鉴定申请。具体鉴定事项包含以下几类:
劳动功能障碍程度和生活自理障碍程度鉴定:劳动功能障碍分为十个伤残等级,最重的为一级,最轻的为十级;生活自理障碍分为完全生活自理障碍、大部分生活自理障碍、部分生活自理障碍三个等级。
辅助器具配置确认:工伤职工因日常生活或就业需要,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可安装假肢、矫形器、假眼、假牙和配置轮椅等辅助器具,所需经费按国家规定标准从工伤保险基金支付。申请时须按照《山东省工伤保险辅助器具配置目录和费用限额标准》选取适合的辅助器具。
康复确认:工伤职工经治疗伤情稳定后,需要进行身体机能、心理康复或职业训练的,由工伤保险康复服务协议机构出具康复诊断意见,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根据受伤部位、损伤类型、功能障碍程度及康复价值确定康复起止日。康复对象包括被依法认定为工伤且伤情相对稳定尚未进行劳动能力鉴定等符合规定的情形。工伤康复坚持“医疗与康复并重、先康复治疗后鉴定补偿”原则,停工留薪期内享受停工留薪期待遇,期满后按规定享受工伤康复待遇。但与用人单位依法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的工伤职工,不再进行康复对象确认。
延长停工留薪期确认:停工留薪期是职工因工作受伤或患职业病后,暂停工作接受工伤医疗并享受原工资福利待遇的期限,一般不超过12个月。伤情严重或特殊的,经确认可适当延长,但延长不超过12个月。工伤职工停工留薪期满仍需治疗的,应在期满前5个工作日内向单位提出延长书面申请并提交休假证明,用人单位同意后可延长。用人单位有异议的,需在7个工作日内向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申请确认,未提出申请视为同意延长。未在规定时间申请的,停工留薪期终止。
旧伤复发确认:指工伤人员经治疗伤病情稳定或相对稳定一段时间后,在原工伤部位出现与原工伤致病因素有关的活动性病灶和明显体征。需注意的是,原工伤的后遗症以及病人的自觉症状不能作为旧伤复发的判定依据。
疾病与工伤因果关系鉴定:根据相关规定,工伤职工认为疾病与工伤有因果关系的,可在申请劳动能力鉴定时一并提出确认申请,申请时须有明确的疾病医疗诊断。
(记者 李玲 通讯员 李强)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市融媒体中心、东营日报、东营广播电视台、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爱东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市融媒体中心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市融媒体中心所属包括但不限于东营日报、东营广播电视台、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爱东营等媒体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市融媒体中心、东营日报、东营广播电视台、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爱东营”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如对稿件内容有疑义,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2025-08-06 11:11
2025-08-06 11:30
2025-08-06 11:53
2025-08-04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