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东营讯 7月30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抓改革创新 促高质量发展”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十场,副市长梁润生介绍我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相关负责人回答记者提问。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洋强国建设重要论述,认真落实海洋强省建设各项部署,锚定经略海洋、建设特色型现代海洋城市目标,接续实施两轮海洋强市建设行动,海洋经济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2024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突破1200亿元,同比增长7.1%,增速居全省第一位。今年上半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610.72亿元,海洋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海洋经济呈现稳中提质、持续向好态势。
我市坚持突出特色,着力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加速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现代海洋渔业提质增效显著,海洋油气业稳步增长,海洋化工产业基础坚实。上半年全市实现水产品总产量24.3万吨,同比增长4.6%,垦利区、河口区先后获批国家级渔业绿色循环发展试点,黄河口大闸蟹蝉联“中国十大名蟹”,品牌价值达到32亿元。加速培育海洋新兴产业,东营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园入选山东省首批海洋特色产业集聚区,园区建设速度、产业集聚度、链条完整度走在全国前列;全国首个吉瓦级海上光伏项目——国华HG14加快建设,全市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达988万千瓦,占全市总装机的67%。加速跨越发展海洋服务业,石油钻采技术服务特色产业集群入选省级特色产业集群,石油装备产业大脑列入全省首批“产业大脑”入库培育名单。
东营港现代海洋综合立体交通物流产业入选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建成生产性泊位63个,一突堤集装箱码头实现首航、通用泊位对外启用;广利港区建成6个5000吨级通用泊位、2个1万吨级通用泊位,全省首个风电设备大型专用码头投入使用;东营港疏港铁路一突堤专用线加快建设,构建起“公铁海管”多式联运体系……我市始终把港口作为开放发展的战略资源,坚持港产融合,着力打造亿吨深水大港。上半年,全市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4595万吨,同比增长17.64%。
为培育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我市坚持科技赋能,打造高能级科研平台,全市海洋领域高新技术企业达38家,建成省级以上涉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家、技术创新中心2家、重点实验室4家、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4家;加快高精尖技术突破,威飞海洋成为国内首家、全球第五家研发制造水下油气生产系统企业,胜鑫公司攻克海洋高含硫环境下油管防腐难题,打破智能水下油气生产系统、深海高性能防腐新材料等领域国外垄断;引育海洋高水平人才,全市争创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蓝色人才专项4个,培育涉海领域黄河三角洲系列人才8人,聘请高校院所30余名专家为科技特派员。
我市始终坚持生态优先,在加强海洋污染综合治理、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海洋生物资源养护等方面发力攻坚,坚决守牢生态底线。黄河口湾区入选全国第三批美丽海湾优秀案例,东营市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海洋生态修复项目入选国际海岸带生态减灾协同增效案例。
(记者 关晨歆)